◇黃 麗
【作者單位:南通市北城小學 江蘇】
“坑蒙拐騙”原來是一個貶義詞,其本意是“以欺騙手段撈取錢財,陷害他人”。或許多數人會認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會同“坑蒙拐騙”沾上邊,然而,我作為學生科學素養啟蒙的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偶爾也對學生耍點“坑蒙拐騙”的手段,充當一位好心的“騙子”,或給學生挖“坑”,或故意裝“蒙”,或賜予“拐”,或善意“騙”。科學教師的“坑蒙拐騙”是一種教學機智,讓科學教學更為精彩。
俗話說,“坑人之心不可有”。這里的“坑”并非坑害的意思,而是指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挖的“坑”。這個“坑”是教師精心預設的,“坑”內藏著神秘的科學知識,“坑”中閃爍著誘人的光芒,它能點燃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興趣,誘發學生思考。
在科學教學中挖“坑”的辦法很多,效果比較理想的有魔術與游戲。這兩種方式迎合學生獵奇、好玩的心理,對學生具有極強的誘惑力。如在教學《變色花》一課時,我利用“紙花變色”的魔術導入:用噴壺往紙花上噴“水”,白色花瓣瞬間變紅,花托、葉子頃刻變綠。神奇的魔術吸引了學生眼球,勾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把他們帶入探究情境。為了揭秘魔術,學生猜想討論,閱讀科學資料,自主實踐操作,親自動手玩魔術,在一步步的探究中認識了物質的種類,了解了指示劑的作用,學會了辨別物質的酸堿性。魔術情境如同一個充滿懸念的“坑”,激發了學生好奇,激起了學生思索,學生在觀“坑”、探“坑”的過程中,建構了科學知識,感受到科學的神奇,體驗到探究的樂趣。
科學課堂中的“坑”是一口科學礦井,是教師故意設下的一個局,是富有懸疑性的科學問題情境。這個“坑”是一種生動形象的誘餌,刺激著學生的視聽感官和大腦細胞,對學生充滿著誘惑色彩,讓學生的探究欲望萌動,催發學生去自主探究。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有意義的自主建構的過程。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也是個體建構主義在科學教學中的具體體現。科學學習應當是學生在科學教師的引導下展開的自主探究,學生是探究學習的主體;教師所要做的是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巧妙機智地引導學生有效探究,教師不能喧賓奪主、越俎代庖。為了彰顯以學生的探究為中心,我在科學課堂中裝“蒙”,以巧妙的方式讓出自己的位置,給學生騰出自主探究的時間。
裝“蒙”是指教師故意賣懵懂,裝作愚昧無知的樣子,請求學生的幫助。例如,在教學《擺》一課時,我這樣裝“蒙”:“老師家里有個老擺鐘,由于年代已久,時間走得變慢了,有什么辦法讓它走得準一點呢?誰能幫幫老師?”我邊說邊出示了“擺鐘”,樂于助人的學生觀察后紛紛給我支招。有的說:“把鐘擺的砣往上調。”有的說:“把鐘擺的砣往下調。”“看來同學們都認為擺的快慢和擺的長短有關系,那它們之間到底有怎樣的關系呢?請同學們自己做個擺來研究一下,幫老師找到正確的操作方法!”就這樣,我利用學生樂于表現、助人為樂的心理,故意裝個“蒙”,向學生求援,讓學于無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擺的探究之中。
裝“蒙”是一種教學智慧,表面上看似教師遇到困難,實質上體現了教師的大智若愚,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教育姿態,是激勵學生自主探究的策略。教師通過裝“蒙”巧妙地讓學,自己退居幕后,把學生推向學習的前沿。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是教師主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科學教學既不可以對學生進行單向的知識傳授,也不能完全放手給學生去自由探究。我們在突出生本的同時,更要發揮好教師的主導價值。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引導學生去思考,指導學生去實踐,這就需要教師賜予學生一根“拐”,為學生的探究提供可靠的支持。
“拐”是一個多意字,其中有一層含義是:走路時幫助支持身體的棍。睿智的科學教師會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賜予“拐”,為學生搭建支架,當好學生的“拐杖”,給他們注入新的力量,助力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砥礪前行,把學生帶入“柳暗花明又一村”境地。這把“拐”是千變萬化的,或提供結構性材料,或利用導學單學習,或是教師的點撥啟發,或是教師的示范操作,或是視頻的形象展示。如在教學《探測暗盒里的電路》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導學單,讓他們依據導學單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導學單如同汽車的方向盤,引領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行駛,導學單讓學生學有所依,幫助學生順利高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有效教學是教師引導下學生的自主探究,教師既要讓學,還要引思,做到放扶結合。
“期待效應”認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其實,該教育效應倡導者羅森塔爾在當初實驗時所說的“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也是毫無依據的,他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欺騙”。他采取的是一種“騙”的教育手段,是他精心編織出的善意謊言,這句“謊言”里寄寓著他的期待,正是他的“騙”促使了這批學生的成功,對學生起到了心理暗示和誘導激勵的效果,因此,他美好的愿望最終實現了。
期待效應啟迪我們,科學教師不妨也學點“騙”術,“騙”學生思考,“騙”學生探究,“騙”學生合作,“騙”學生朝向預期目標發展。“花言巧語”是一種重要的騙術,教師用巧妙的語言評價,撥動學生心弦,激發學生情緒,贏取學生芳心。我在科學課堂中,經常會用一些“甜言蜜語”去“騙”學生,如“你的思路新穎獨特,具有發明家的潛質。”“你善于觀察思考,將來一定能成為第二個魯班。”“科學家在實驗后總會整理好材料,這一組的學生個個都像小科學家!”賞識性評價雖含“騙”意,卻起到了激勵和鼓舞的作用,激發學生自信,激活學生思維,激勵學生探究。
教師的“騙”是一種美麗的謊言,是善意的欺騙,是充滿自信的期待,激勵學生邁向成功。
巧妙的“坑蒙拐騙”,彰顯了教師的智慧,讓科學課堂綻放精彩。它不僅趣化了科學內容,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而且催升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力,提高了探究質效,促進了科學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