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明
【作者單位:銅陵市郊區陳瑤湖中心學校 安徽】
開展勞動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勞動可以提高學生們動手動腦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有許多農村小學生都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很少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者學校的勞務。小學生的想象能力都較強,有好的想法,但是動手能力不強,這就表明我們在農村學校的教育和家庭教育與國家培養的目標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們認識到,在加強學校基礎課程的同時,應該讓學生們多參與一些勞動實踐。目前,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影響,很多小學生對勞動缺乏正確的認識,使得勞動教育的成效并不顯著。本文將主要從家長、學校和學生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勞動教育是一門學問,讓孩子們動手實踐可以使孩子們的生活豐富。培養孩子們的勞動習慣,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習慣問題,從長遠來看,這關乎全民族的素質。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重視,將小學生的勞動教育課程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能夠只是說說而已,一定要做到。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這需要學生、家長、學校三方合作。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尤其是在農村,有很多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才是家長主要的關注點。雖然生活在農村,但是很多家長不再讓孩子從事體力勞動了,都把孩子當作寶貝,以至于孩子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養成了不良習慣,培養出了很多不會洗衣服、不會打掃衛生的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國在農村小學勞動教育上存在的問題。主要的問題有小學生們參與勞動的機會少,對勞動缺乏正確的認識等。學校、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有找到問題的關鍵,才能夠培養出熱愛勞動的學生。
家長作為學生們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什么樣的家庭環境,就會培養出什么樣的孩子。在農村,很多的家長因自己已經受了沒有文化的苦,便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隔代教育更是如此,不再讓孩子動手勞動,耽擱學習時間,一直灌輸給孩子的思想就是:成績第一位,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只有沒有知識文化的人才會選擇去勞動。這樣錯誤的觀念導致了孩子們在面對勞動的時候,會考慮家長之前說的話。
另外,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人們也不再像以前那樣過著食不飽腹的生活,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的觀念也就不太深入,導致學生不重視勞動。
在我國的教育觀念中,一直崇尚的是分數至上,農村的教育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們考出農村,進入城市工作,才是體面的事情。農村的老師很多在自身的教育理念中就已經潛藏了只有讀書才有出路的思想。相對于農村的勞動教育來說,老師們更加關注孩子們的文化成績,成績的高低甚至會影響老師對學生們的態度。對很多老師而言,成績好的學生不用勞動都可以,只需要乖乖地讀書、提高成績就行,這樣產生了嚴重的歧視,高分低能的現象層出不窮。在很多學校都會出現以下的現象:當班主任分配勞動任務的時候,成績好的學生可以不用進行勞動衛生打掃,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就要包攬勞動任務。相對于學生來說,在學校接受勞動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勞動課程,但往往老師們會用上課的形式代替勞動教育和勞動體驗。學校這一傳統的觀念導致了很多學生對勞動教育存在錯誤的認識,沒有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自然無法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
小學生對勞動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更多的學生有著錯誤的勞動觀念,對勞動的專業技能掌握也比較差,對勞動的認識也不夠徹底,尤其是在老師和父母的影響之下,他們堅信學習才是出路,不勞動都行。即使學生有時會在家里做一些家務,幫助自己的父母,但更多的也是想從父母那里得到相應的好處。他們認為勞動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付出了勞動就應該得到相應的獎勵,并沒有從勞動中獲取快樂,僅僅將勞動當作獲取報酬的手段。這樣一種錯誤的觀念,導致了學生們的勞動意識淡薄,也形成了不良的風氣和習慣。
培養學生們正確的勞動意識,是讓學生們在喜歡勞動的前提下,通過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們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和知識,最終讓學生們熱愛勞動,感受勞動的樂趣。學生們除了要學習相關的知識外,還要利用更多的家庭資源、社會資源進行能量的補充,才能夠更好地成長和全面地發展。
在傳統的觀念里,讀書才是學生們最重要的任務。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知識的吸收跟勞動并沒有任何直接關系,再加上當今農村家長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只有孩子考上大學,到大城市,才能夠從體力工作轉為腦力工作,才能光宗耀祖。這樣的錯誤觀念,導致學生們不熱愛勞動、不尊敬勞動,連最基本的自我勞動也不愿意。這樣輕視勞動教育后果將不堪設想,所以我們要轉變思想,讓學生、家長、老師在思想上有正確的認識。在學校的教育中,要提高小學生們的整體素質,向家長表明,勞動教育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大腦,提高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勞動態度,才能夠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認為,孩子要從小養成自己吃飯、上廁所等勞動觀念,很多國外的孩子在幼兒時期就自己吃飯、穿衣服。因此,在農村家庭中進行勞動教育,給孩子們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家長應該讓孩子們從小學習自我服務,比如,自己吃飯,自己去上學,自己的事自己做,這樣孩子才能養成勞動的習慣。要讓學生們靠自己去生存,為正確的勞動觀念打下基礎。在學校,根據學段和年齡特點,組織學生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活動,并在實踐中加以指導,形成和提高學生勞動能力。當孩子們不愿意進行自我服務的時候,家長、老師一定要起到引導作用,不要因為孩子們不愿意而放棄對孩子勞動觀念的教育。
想要提高農村小學生們的勞動教育水平,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制度。學校可以通過一些相應的政策,積極引導初進學校的家長和學生,及時約束學生的不當行為,促進其思想觀念的轉變,鼓勵學生們多參與勞動活動。學校一定要建立起一種良好的勞動氛圍,比如,可以在田野里開展勞動比賽;利用活動課指導手工制作;開展各種社團活動,激發學生勞動興趣。通過提高農村老師們的教育素養,不斷提高其教育和實踐的指導能力。學校還要配備相應的基礎設施,為學生參加勞動提供必要的物質依托,比如抹布、掃帚、垃圾桶等衛生物件,手工制作材料,等。因地制宜開辟勞動實踐基地,讓學生認識、感知、體驗勞動的全過程。學校要保障勞動時間,讓學生們能夠在特定的時間內進行勞動,學生們的集體勞動時間要納入學校的教育計劃之列,老師們不得隨意占用,要規定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進行什么樣的勞動行為。建立勞動教育的評價機制,可以根據學生勞動態度、勞動習慣、生活治理能力等指標進行評價。
在勞動教育的實施上,學校需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系。學校一定要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們在學校中進行了什么樣的勞動,也要讓家長們清楚,在家里孩子們也要進行相應的勞動。這樣,勞動教育才能夠具體落實。通過家長訪問、定期開家長會等途徑,向學生們的家長進行意見的反饋,爭取家長們在勞動教育這個問題上能夠與學校達成一致。這樣勞動教育這個問題才能得到重大的突破。
勞動教育可以幫助農村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人生觀,使其不再一味地認為只有好成績才是出人頭地的唯一路徑。培養小學生們的勞動興趣,掌握必要勞動技能,加強對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對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具有重要意義。總而言之,小學生們的勞動教育實踐性很強,需要老師、家長、學生三方面進行合作,只有積極地開展勞動實踐教育活動,才能夠把學到的勞動知識與勞動融為一體,促進勞動教育發展,最終實現學生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