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江陰市華士實驗小學 趙貞俐
微寫作具有靈活性、真實性、多樣性,通過微寫作活動,能降低習作難度,讓學生不再懼怕作文,逐漸學會寫作、愛上寫作。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從寫作內容、教學目標、訓練方式三個方面進行了微寫作的教學嘗試,努力做到細致入“微”。
小學階段,特別是中年級,學生剛開始接觸寫作,在短時間內很難掌握長篇寫作的技巧,寫作的要求難免會使學生對寫作本身產生抵觸心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寫作內容細微化,從小處著眼,“我筆寫我心”。教師也可在一次集中作文訓練時,盡可能在一個大框架下列出多個分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選擇的余地,保證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最終實現教學的發展。
寫作的內容是文章的主體,學生在寫作時要使用的寫作手法、技巧,所舉的例子等,對文章的內容都有著極大的影響。教材中的課文,是學生語言學習的范本,教師應利用教材內容,設計模仿性的“微”寫作訓練。微寫作篇幅短,形式靈活,既減少了學生寫作時的畏難情緒,又實現了“讀”向“寫”的遷移性的微寫作訓練,提高了學生仿寫的興趣。
例如,《我們愛你啊,中國》這首詩歌的二至六節,每一節第一句都以“我們愛你”為起,采用排段的方式,句式工整,在情感的層層推進中,從不同的角度具體表達了對祖國的愛。特別是第二、三自然段,詩人分別歌頌了祖國的山水和物產,都極具代表性,然后用一個形容詞突出它的特點,清奇俊秀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優勢,光潔絢麗寫出江南絲綢的美麗。不僅如此,作者還把這個詞后置,這樣寫更能凸顯事物的特征,使讀者印象深刻。學生了解了這一寫法后,馬上在課堂上選擇文中一個自然段進行仿寫,用自己的語言來贊美祖國。這樣,字數少、難度小的仿寫,學生易學,并很快就寫了出來:
我們愛你——
北京故宮的金碧輝煌,
蘇州園林的精雕細琢。
張家界、九寨溝的如詩如畫,
太湖、西湖的一碧萬頃。
我們愛你——
云錦的絢麗,
蘇繡的精美,
惠山泥人的笑容可掬,
宜興紫砂的古典質樸。
新課標下的每一堂課都應該是師生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它不應該受教材、受教師主觀設計的禁錮,要讓課堂變成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可得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當一些預想不到的突發事件不經意間闖入課堂中來,我們不能回避、阻止,而是應該積極應對,合理利用,把蘊含在其中的可貴的教學價值,開發成難得的教學資源。對于習作教學,更是需要這種“意外”,“意外”有時會激發創作的欲望。所以,在我們的課堂中,要機智地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意外”,指導學生進行微創作。
例如,在一次午后的語文課上,突然教室外雷電交加,下起了罕見的大暴雨,學生不禁都往窗外張望,注意力完全被瓢潑大雨吸引過去,這證明學生對雨是充滿好奇的。這時,教師可以趁此機會給學生進行微作文的實情實景的指導,引導學生觀察雨在空中、落地時的樣子和周圍事物的變化,再讓學生閉上眼睛,靜聽此時大自然的聲音,然后站在走廊伸出手,讓雨點滴落手心,感受它們的律動,運用多種感官體驗,最后從多個角度描寫暴雨,推動學生的情感表達。這種在不經意間寫下的微作文好像是隨手拈來的,他們會發現寫微作文并不是一件特別復雜困難的事情,是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場景下進行的。當學生的作品完成后,教師需要及時地給予合理的指導和講評,根據學生的實際寫作情況,為他們講解相應的修改方法,指導他們如何改進寫作思路。
小學階段每節課只有40分鐘,但對于小學生而言,每節課能夠集中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這也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效率不高,所以教學目標不宜設置過多,否則學生會顧此失彼,感到無所適從,影響效果。每次習作要明確各自的訓練重點,把教學目標細化甚至變成“唯一”,習作評講突出其中一個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評價。至于那些體現習作共性要求的基礎性目標,只作為常規性的要求提出即可,不宜列入評講目標中去,要注重突出訓練重點。
以下是“學會點題”的習作訓練的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現在大多數同學能正確審題、合理選材、語句生動有條理。那么,怎樣才能使你的作文更加出彩呢?老師今天想傳授給大家一個秘訣,想不想知道?——那就是要“學會點題”。學會了點題,可以讓你的作文錦上添花。
師:同學們,快速讀一讀例文1,思考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陽光”指什么?
生1:文章講了爺爺通過寫書法,告訴“我”做人的道理。
生2:“陽光”指爺爺的諄諄教誨。
師:作者是怎么點題的呢?畫出例文1中寫到“陽光”的句子,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生1:寫陽光的句子出現在了開頭,如“一個明媚的午后,柔和的陽光親吻著大地”。
生2:還有的出現在中間,如“在我的心中,也有那么一縷陽光,每每想起,讓我倍感溫暖、明亮”。
生3:還有的出現在結尾“抬頭看天,太陽高高地掛在天穹之上,小院沐浴在柔和的陽光里,是那么的靜謐、美好……”
師:這些句子分布在文章的開頭、結尾和中間。看來,習作中有需要的地方都可以點題。
師:那么怎么來寫好點題的句子呢?(出示寫陽光的句子)
生:這些都是景物描寫。
師:是的,對于陽光這篇習作來說,可以直接用自然界的陽光來點題,作者給我們營造出了祖孫寫字談話時溫馨的氛圍。同時,它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
生1:作者用了比喻、排比、設問的句式發表對陽光的看法。
生2:這里的“陽光”作者賦予了它新的含義,特別是最后一個“陽光”,點明了文章的主旨——爺爺的教誨,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故事。
師:好了,秘訣傳授完了,該你們表現的時候到了,下面我們就來——小試牛刀。請大家拿出例文2,這篇文章選材不錯,文筆也不錯,唯一不足的就是缺少點題的語句,想一想,點題的語句可以添加在哪里?句子可以怎么寫?
生:修改。
(寫好后點評:修改的位置,運用的方法,與文章的主旨結合緊密,語言自然、簡練,與全文融合度高……)
微寫作的課堂教學其設計刪繁就簡,圍繞某個教學重點,是確立“小而微”的教學目標后而展開的。“微寫作”規模小,可操作性強的特點,便于教師教學,也便于學生學習。接著以“小而微”的評改目標為導向,讓學生一課一改,一課一得,循序漸進,慢慢實現質的改變,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寫作文時,多數學生只會簡單籠統地贅述,不會對所描寫的重點對象和事件進行深入細致的刻畫、描摹。課堂上,教師不妨借助“微”視頻,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讓學生親臨“現場”。教師可以放緩視頻播放的節奏,引導學生細細觀察,感受“慢鏡頭”的魅力。結束后,指導學生以電影特寫鏡頭的方式對景物和人物進行細致描寫,對人物的一舉一動進行定格式描寫,盡可能地做到準確、細膩、生動。
例如,在《金蟬脫殼》這一文章中,最有趣的要數蟬尾出殼的情景:未出殼的蟬尾使勁地抖動著、伸著。蟬兒把它已經出殼的上半身騰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撲來,再用前腳抓住蟬殼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蟬尾就出來了。作者在這里就采用了慢鏡頭分解的方法,放大了細節,把蟬尾出殼的動作細節和趣味性都表達得淋漓盡致。學完這段后,正常速度播放一段“撐桿跳”的微視頻后,教師向學生提問:撐竿跳分幾步?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出準備、助跑、起跳、落地四個步驟。接下來,每個步驟的視頻延長定格畫面,放大細微變化,讓學生觀看。每一段結束后,學生抓住人物的細節嘗試著進行具體描述。
這一教學片段只是把訓練的關注點著重落在了這些細“微”的訓練方式上,主要是將筆觸聚焦在對人物動作的細致描寫上,只是想讓短時間發生的事情具體化。這樣,學生就在循序漸進中展開了言語表達的學習,從而找到整體把握全篇習作的技巧和方法,逐步提升自己的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