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張家港市德積小學 趙亞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勞動教育是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多渠道協同開展的大教育。圍繞勞動教育,學校、家庭、社會應共同開展常態化的勞動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能力、勞動品質,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我校因地制宜,逐步建成了一個占地2000多平方米 “開心農場”活動基地,遵循需求性原則和整合性原則設計規劃了蔬菜園、百花園、果樹林、節氣墻、農具體驗區、農具陳列室、農耕體驗館、動物養殖、陽光植物房等場區。還依托“開心農場”基地,開設了特色課程,讓學生們在課程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勞動能力和創新能力。
“開心農場”實行承包責任制,蔬菜園、百花園、動物養殖等都分下去由各班級管理,四季輪種農作物,各班輪流照看小動物。學生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時以及少年宮、課外等活動時間來到自己班級的責任區,開展動物喂養、植物種植、果蔬收獲、園地護理、大棚栽培等活動。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既學習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又體驗了勞動的甘苦,感悟了勞動的價值。
我校依托“開心農場”開設了特色課程,課程實質是“跨學科實踐性課程”,可以與語文學科中的閱讀表達、數學的測量統計、英語的情景劇、美術的繪畫、音樂的歌曲表演、科學的探究實驗、體育的游戲活動等進行整合實施。課程實施方式多樣靈活,學科整合是課程實施的主要方式,打破了學科壁壘,讓學生能夠把所學的不同學科或領域的知識貫穿起來,了解彼此之間的關聯,建立起知識大融合的系統概念。這樣的勞動教育主題明確、多維學習,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
在五年級“稻香陣陣”主題學習活動中,學生們經歷了選種泡種、稻田維護、收割稻子、舂米實踐等環節,還研究了水稻的品種、經濟價值、增產方法以及大米的花樣食用方法等。在播種、收割、舂米的過程中,學生們既學會了勞動技能,體會到“粒粒皆辛苦”,還努力用新時代小農人的理念去思考:如何使水稻增產?他們不僅運用科學知識解決了提高種子發芽率、稻田增產等問題,還運用數學知識準確測量、計算出了種子發芽率、稻田產量。這樣全方位的主題勞動活動把走向自然、回歸生活、感悟人生真正融為一體。
“項目式學習”是特色課程實施的有效抓手,我校因地制宜開展了春耕節、夏耘節、秋收節、冬藏節,以校園項目活動的方式來展示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冬藏節”為例,年段不同,活動不同。
低年級學生進行 “快樂玩冬藏”活動,其中包含冬藏游樂園、小動物過冬兩項活動。農場葡萄架上掛滿了各種蔬菜瓜果,一派“五谷豐登”的景象;農耕長廊懸掛著學生們手繪的葫蘆,寓意“福祿迎新”;籬笆上的創意布袋,蘊含著“福袋納春”的美好祝福。這都是學生們冬藏游園的地方,教師們把冬藏和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四門學科知識完美融合,設計了闖關游戲,通過所有關卡就能收藏一枚“玉米”。寒冷的冬季,小動物們需要儲藏足夠的糧食過冬,小朋友們為小動物們運送糧食來了!冬藏和體育的結合,讓運動變得分外有趣。
中年級學生進行 “細致研冬藏”活動,學生們走進農場,走出校園采集各種各樣的種子:“輕飄飄能被風吹走的種子”“紅彤彤的種子”……調查了解這些種子如何過冬。在課堂上,學生們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用稚嫩的畫筆創作有關種子的繪本故事。學生們還調查了不同小動物越冬的情況,再與小伙伴們一起把收獲繪制成長卷。
高年級的學生進行了綜合實踐活動,包括冬藏調查報告、冬藏詩詞大會、冬藏實踐活動、冬藏暖心行動四大課題。學生們圍繞“植物冬藏”“動物冬藏”“人的冬藏”三大主題開展調查,繪制小報,撰寫調查報告,與同學一起分享研究成果。學生們學著搓草繩,給果樹穿上厚厚的冬衣防凍;按比例配制石灰和硫磺溶液,給果樹做好防蟲工作。學生們還開展冬藏養生暖心行動,學做一道當季菜肴,與家人分享一壺暖暖的養生茶……濃濃的親情溫暖整個寒冬。
家庭在勞動教育過程中不僅是潛在的教育資源,而且是負有教育使命的教育主體。家長們應改變一味驕縱、溺愛孩子的方式,在確保文化課學習的同時,鼓勵孩子們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作為家庭生活的一員,孩子應該參與家庭勞動,掌握生活技能,在自我勞動和服務家人的過程中體會勞動的意義。
勞動教育應從小做起,在小學階段可更加系統地學習勞動技能,學校可引導家長讓孩子體驗“今天我當家”活動,讓孩子經歷并記載一天的家務勞動,拉近他們和勞動的距離,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為他們主動參與家庭勞動做鋪墊。另外,學校還可組織“我是家務小能手”勞動技能比賽,對學生家庭勞動教育成果進行驗收。勞動技能可按照低、中、高年級設置不同的項目,系鞋帶、疊衣服、洗紅領巾、整理書包、洗碗、擦桌子、掃地、整理房間、釘紐扣、包餛飩等等,以賽促行,學生們通過比賽既展示了自己學習的技能,也了解到了更多的勞動項目,讓學生在勞動中打開生活這本教科書,促進勞動技能的提高和勞動習慣的養成。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指出,鼓勵中等職業學校聯合中小學開展勞動和職業啟蒙教育,將動手實踐內容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小學應該開展適當的勞動體驗,對職業有初步的認識。學校堅持讓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把勞動教育融入“職業體驗”中。
我校不斷發掘校外資源,讓學生體驗不同職業勞動。走進化工廠、生態養豬基地、菜場、商店等,目的是讓學生在不同的職業體驗中發現自我的潛能,明白不管是體力還是腦力勞動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換取幸福的生活。例如,銀杏樹掛果了,學生們親自洗、曬、包裝,然后走出校園,到菜場去售賣,這時的學生們就成了“小掌柜”。拿著自己親自整理、包裝的銀杏果,由于不敢吆喝怎么也賣不出去。在家長志愿者和老師的指導下,他們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分工,有吆喝的、有介紹商品的、有講解的、有稱重結算貨款的,大家各司其職,最后將銀杏果售賣完了。學生體悟到了勞動的成就感,也在體驗中感悟到了職業精神,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積累了生活經驗,更體會到勞動的不易。
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在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需向學生傳授現代生活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以勞育人、以勞促德、以勞益美、以勞強體,讓學生在創造性的勞動中發現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