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熟市王莊中心小學 沈亞紅
在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中,我們秉持著認真辦學校、認真教學生之本心,堅持“以生為本,以學科為本”作為課堂教學的本色。以學生為本就是要讓課堂有“兒童味”,其次,任何課堂都要有“學科屬性”,那就是要有語文味、數學味、英語味、體育味等學科味。因此,筆者認為本色課堂的基本特質就是“兒童味+”,由此也提出了“‘兒童味+’本色課堂”的課堂教學理念。
把學生放到課堂教學的中心是課堂教學之本,這就是“本色課堂”的“兒童之本”,本色課堂首先要有“兒童味”。我們對“兒童味”的理解是:
兒童是學習的主人,教學的目標是為了學生,教學的過程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的成效應由學生來檢測。“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已是一個深入人心的理念了。宏觀的理論誰都會講,但真正落實到課堂中,還需要我們教師對本色課堂不斷實踐。“兒童味”的本色課堂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堂的宏觀把握,那就是對兒童恰當而又有效的“研究性學習”方式;二是課堂的微觀關注——課堂教學細節,課堂教學的組織細節,問題的設計與提問的細節,兒童交流的細節,等等,都是體現與落實“以生為本”理念的。因此,我們認為,落實兒童地位是“本色課堂”之“位本”,是永遠不會過時的理念。
兒童的生命成長的重要方式就是“趣”。課堂教學離開了“趣”,再嚴謹的備課,再特設的提問都不會有好的效果。兒童的趣味就是“本色課堂”之“趣本”。要讓兒童的課堂保持有趣味的課堂,我們不強調教學手段,不強調課堂“花哨”,而是一直在探索有效“合作交流”的學教方式。
如果不研究“兒童是如何學習的”,這樣的課堂就是無本之課、無效之課。研究“兒童知識的原點”以及“兒童認知的規律”,是“本色課堂”之“學本”。如何能真正切合 “原點與規律”,除了教師課前的“備學生、備教材”之外,我們還要在實踐中探索“本色課堂”的“探究交流”的學教方式。
“跨界”是前幾年就流行的一個詞語,在教育界就是“整合”。然而我們認為,不管如何強調學科的“跨界”“整合”,學校落實國家課程的主課堂上,如果不緊扣“學科本味”,那么最后的結果就是語文課不再是語文課,數學課也不再是數學課了。因此,我們在校本課程的落實中,強調“整合”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但在國家課程落實中,我們還是強調“學科本味”,這就是“本色課堂”之“學科之本”。我們要研究并實踐各學科的“兒童味+”的本色課堂特質。
曾幾何時,語文課不再姓“語”了。“畫、唱、跳”進入了語文課堂,虛化了的語文課,似乎是加強了語文的人文性,而其工具性卻不見了;教學中“深挖全覆蓋”式的研究與細讀,也讓語文課堂變得“繁、深、全”,教師上得氣喘吁吁,學生學得昏昏沉沉,更是失去了應有的語文味。語文的本質是什么?新課標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同時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由此可見,語文的本質是語言的感悟力以及語言的表現力,在語言的感受與運用中“促進精神成長”。只有緊扣“語感+運用”,才能真正體現語文課堂之“本色”。
數學是研究數量與空間關系的一門學科。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最基本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數感,這是數學素養的基礎。用數學的方法思考問題,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或自動化地理解和運用數及運算的基本能力。思辨能力是數學素養的核心能力,圍繞“思辨”展開教與學的課堂才是有數學味的課堂,本色的數學課堂就是主題活動與探究思辨的課堂。
“本色的英語課堂”是能創設一定的生活及活動情境,能激發學生學英語與用英語的興趣,并讓學生親歷英語化與人文化的教學。課堂要在關注學生體驗合作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到語言實踐活動中去,以真正體現英語課堂的原汁原味。
音樂課、美術課是培育學生對美的感知、美的欣賞、美的再現能力的課堂。“本色的藝術課堂”就是要用“美感”來熏陶人,教師用范畫、范唱,名曲名畫的鑒賞,來培養學生美的感知能力,同時還要指導學生以兒童特有的方式來再現美、創造美。
當然,我們還努力探索其他各學科的本色課堂,如本色的體育課堂——“兒童味”+“體育味(體能+運動)”、本色的科學課堂——“兒童味”+“科學味(實踐+探索)”等。
總之,學校落實國家課程計劃的重要陣地就是課堂。課堂教學必須真正體現具有“兒童味”以及學科本味的本質屬性,這樣才能算是“有效落實、全面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