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飛
(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鹽城 224005)
現如今,隨著生態旅游逐漸被認同與關注,草原旅游的和諧化發展已被視為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矛盾的有效模式,但在草原旅游實踐發展過程中,不合理的發展草原旅游不但給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破壞,對草原飼料成型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草原作為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資源,在生態環境構建層面具有重要作用。鑒于草原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一旦被破壞在短期內很難恢復,因此,要合理把握草原旅游發展對草原地區的全面影響,在保證草原飼料成型充足及游牧文化資源正常供應的同時助力草原經濟的協調化發展,從而更好地實現草原旅游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
1.1 草原旅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草原生態系統是生物群落與環境有機結合的綜合體,是陸地生態系統多功能構建的有效化體現形式。草原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發展不但為人類社會輸入大量的畜牧產品資源,還對我國生態系統格局及功能構建有關鍵性作用,在生態意義層面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草原生態系統是生態環境與生態經濟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結果,是具有一定功能和結構的復合型系統。在長期草原生態系統構建中,草原旅游與草原飼料成型的協調化發展是在草原生態系統承載范圍內進行的,在不破壞草原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草原牧業經濟及草原飼料資源進行合理化把握,使得草原經濟可持續化發展的同時將草原生態向高效益、低風險層面轉換(李文龍等,2019)。由于草地資源長期自然粗放式發展和利用,使得草原資源存在輕建設、輕管理及重利用的風險,草地資源存在過度放牧,不規范砍伐現象,致使草地鹽堿化及沙化面積不斷擴大,嚴重破壞草原生態系統,區域生態問題逐漸凸顯。綜合自然、歷史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人們對草原利用模式呈現出過度化趨勢,不但超越了草原資源環境的承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草原生態模式的發展。隨著草地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社會發展層次不斷提高,人們對草地資源的認識不僅局限在草原經濟層面,由草地資源逐漸向草原景觀及生態環境層面發展,在滿足草原牧業人民生活需求的同時促使草原生態旅游的多樣化發展。
1.2 草原旅游研究意義 作為草原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草原生態發展狀況與草原資源的豐富程度緊密聯系。草原旅游既受草原資源的約束,同時也受草原環境的影響,在發展草原旅游業的過程中,注重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對推動草原旅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草地旅游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原本脆弱的自然生態系統不斷承受越來越多的壓力,在環境資源有限發展的沖擊下,草原旅游受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雙重約束,不僅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在生態安全層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威脅(孫飛達等,2019)。為了更好的指導草原旅游的現實實踐,在保證草原生態環境和諧穩定的基礎上,積極克服草原旅游造成的負面影響,協調化草原生態旅游與草原飼料成型之間的合理化關系,使草原旅游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的狀況,引領草原經濟創造出更大的效益,進而推動草原旅游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及草地資源的恢復與保護。草原旅游資源的多元化建設是以草原旅游發展為基礎,只有在草原資源產業合理規范化運行的基礎上對草原使用進行有效化劃分,才能更好的確保草原資源的多樣性發展(李忠海,2019)。此外,生態環境作為草原旅游業多元化發展的物質資源與基礎,在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的同時,為后代高質量旅游提供有效化參考,使得旅游資源與生態環境高度融合的同時更好地推動草原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1 草原生態系統是草原旅游發展的資源基礎草原旅游的形成與發展是建立在草原生態系統平衡化發展的基礎上的。作為自然景觀與草地資源發展的物質核心,草地植被與其外界環境有機結合,在推動旅游景觀創新化發展的基礎上使之成為吸納游客的主要資源。山地、丘陵、水體沙灘及建筑物的有效組合不但為草原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在促使草原經濟多樣化發展層面也具有重要作用。草原植被主要以禾本科及豆科為主,由于草原群較低矮,這使得自然景觀與草本植物有效化搭配,森林與草原相互交錯,水體與草原景觀業相互呼應,在構成鑲嵌明顯化視覺沖擊效果的同時促使草原旅游資源的多樣化發展(徐英等,2019)。一方面,草原分布的地區地勢相對較高,草原氣溫適宜,為避暑及身心調節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另一方面,游牧民族在長期生活與生產中形成了與草原環境相適應的風俗習慣及游牧文化,使得工業文化與農業文化有機結合,共同形成多元化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多樣性發展不但帶動了草原旅游的多元化發展,使得開放性、包容性草原文化與牧民衣食住行高度融合的同時更好地推動我國草原旅游業和諧化發展(秦兆祥,2017)。此外,立足草原資源及文化發展的現狀及實際,將草原旅游發展與草原文化產業有效融合,使得草原旅游資源不斷豐富的同時,助力草原文化與草原經濟的協調化發展。
2.2 草原旅游發展對草原生態環境建設的影響草原生態資源與地域性民族風情有機結合的同時促使草原優勢資源的多樣化發展。作為特色化旅游景觀資源,草原生態系統在不斷修復與完善的過程中推動草原觀光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一方面,對草原旅游產業進行適度開發,使得草原牧業產品逐漸商品化的同時促使草地休閑及旅游牧業產業的有效發展,在整體提升草原資源利用及開發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性來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以此來促使生態資源的適度化發展;另一方面,在協調草原地區居民物質資源與經濟效益的基礎上以草原旅游帶動當地牧區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提升牧民經濟收入,同時以生態保護為基礎來促使歷史建筑及特色名勝古跡的修復與再建,不但使傳統文化與民族藝術得以充分挖掘,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當地居民環保意識,以此來保證草原生態環境質量,進而提高生態環境與民族文化的創新性開發,對草原旅游的多樣性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孟理,2017)。此外,任何形式的草原資源開發和利用都會有雙向性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同時也有消極的一面,只有對草原資源的雙向影響進行合理有效的把握,才能更好的助力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旅游業的發展對地域環境的破壞十分嚴重,不但破壞土壤及水源,對空氣及生物物種的種類也會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草原旅游也是如此,草原旅游業的發展不但對植被及草原動物造種群造成一定的破壞,對土壤環境及草地環境也帶來不良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草原經濟的發展。
3.1 草原旅游與牧草飼料成型之間的相互制約性關系 草原旅游的發展對牧草成型的影響主要是借助旅游活動破壞、旅游工程污染及草地植被踐踏等方式實現的。立足草原資源發展現狀,可發現草原旅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牧草飼料成型有制約作用,一方面,在草原旅游實踐中,植物的折損與破壞、草原風味商品的展銷及草原廢棄物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草原植被資源系統,使得有限的草原植被資源在不斷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遭到干擾(白文懷等,2018)。騎馬是草原旅游的重要體驗方式,由于馬匹集中化培育及使用,使得草地植被反復被踐踏與破壞,不僅使原有的土壤板結化,還致使草原植被受損與退化,同時隨著草原土壤裸露面積的擴大,使得草原土地沙化程度加重,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草原飼料成型層面的運用;另一方面,游客在草原旅游過程中,其喧鬧及干擾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動物生活習性,有的甚至致使動物遷移流轉和被殺害,為了保證當地居民的經濟效益和游客的欲望需求,一些稀有的植被被變成了特色化旅游商品,有的甚至成為游客餐桌上的食物,不僅破壞了植物數量,對草原生態平衡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脅。此外,由于稀有植被對游客的吸引力較強,致使游客對其進行掠奪式采集和挖掘,不但損害了植物根系,也使草原植被資源逐漸枯竭。同時,旅游服務過程中產生的旅游垃圾等廢棄物不但污染環境,還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生態環境紊亂,嚴重影響草原飼料成型的生產與發展(張英俊等,2018)。
3.2 草原旅游與牧草飼料成型之間的相互依存性關系 草原旅游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草原飼料成型的生產與發展,其在生態環境發展的大背景下與草原飼料成型之間也存在相互依存關系。一方面,草原旅游生態化發展致使草原土壤水分及草原植物種群的集中化分布,在不同程度上改變草原景觀面貌的同時影響草原景觀的經濟價值,同時也是因為草原旅游的生態化發展,致使牧草飼料成型的高質量發展,在培養高質量草原旅游植被的基礎上注重牧草飼料成型層面的合理分配與發展;另一方面,草原飼料成型生產在滿足牧民生活需求的同時注重草原旅游第二產業的有效化開發,也就是說,草原旅游的多元化發展是以草原飼料成型為基礎,只有在保證草原飼料生產充足的前提下牧民的生活生產才會有重要保證,牧民生活有了一定保障基礎上才會去考慮草原旅游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因此,草原牧草飼料成型生產是草原旅游發展的基礎保障(陳蘇能等,2017)。此外,在草原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道路及人文景觀等服務設施的建設必然會破壞草原原有生態環境,不合理的旅游生產活動及行為也會對自然環境構成一定的威脅,以此降低草原生態系統的景觀價值及經濟效益,為此,牧民只有不斷加大草原植被建設,促使草原飼料成型產業發展,以此來保證自身日常生活的需求,這對推進草原飼料高質量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4.1 劃定天然草原保護區,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規劃 為了更好的保護草原旅游區自然生活環境,在生態環境多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更好的推動草原旅游與牧草飼料成型的協調化發展,將草原設定天然草木保護區,使草原生態得以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助力草原旅游可持續發展(董笑梅等,2016)。一方面,草原景區資源要適度開發,在天然保護區域實施植被自然演化,有效開發與合理保護形成鮮明對比,這樣既能滿足草原旅游的需要,同時還能滿足草原飼料成型的需求,在保證生態資源和諧化發展的基礎上促使草原經濟的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在草原植被保護與開發有效結合的同時實施草地輪作制度,在創新性草原開發過程中將草地保護觀念進行深度貫徹和落實,使得草原植被保護措施落到實處。在各草原保護區要將1/2~2/3的植被區域規劃成輪作區,使得在輪作休閑區實施草原旅游封閉限制規劃,為植被恢復提供良好的條件。對于開發利用的植被部分要合理性規劃,既不能過度使用,也不能將使用的周期擴長,在保證草原生態環境和諧有序進行的同時強化生態保護建設,使得草原生態環境不被任何形式破壞(John S. Akama,2015)。此外,在草原旅游區也要加強草原環境質量的多方位監管,既要規范旅游者個人行為,同時也要培養旅游環保企業環境保護意識,使得環境保護成為人們常態化行動。在草原旅游實踐發展中,既要積極維護草原生態體系的平衡性建設,與此同時,還要借助積極性建設態度來帶動游客環保觀念的提升,在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適度、科學的開發草原生態環境,以此更好推動生態環境的全面發展(Joseph E.Mbaiwa,2016)。
4.2 建立區域旅游開發思想,制定草原旅游與牧草飼料資源動態檢測體系 立足草原生態環境發展的實際需求,在對草原資源合理性、區域性開發的同時積極制定草原旅游與牧草飼料資源動態檢測體系,使草原旅游與牧草飼料在彼此影響下達成有效化動態體系,一方面,通過對草原旅游資源進行全面動態檢測與普查,為草原旅游的合理規劃及科學管理提供數據依據,使得草原管理者能更好的把握草原旅游資源變化趨勢,達到草原旅游資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借助目標定位系統,對草原旅游與牧草飼料保護區域進行對比分析,在明確區域性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形成草原旅游整體性發展的層次結構,從草原植被建設的源頭來促使草原生態文化的多樣性發展(Derek,2015)。借助特色化網絡分析和區域組合型對比,使得草原管理者對草原植被種類、群落結構及植被生態環境特征進行規律性分析,以草原網點檢測設置的形式來定期收集及反饋草原植被信息資料,根據草原植被的生物學特性對草原植被演變情況進行有效把握,從而更好的開展草原植被保護工作。依據草原旅游區植被的分布狀況,對草原植被的立地條件及演變趨勢進行合理分析,進而更好的推進草原旅游資源保護計劃,以此來消除草原退化帶來的消極影響。此外,在草原生態系統中建立區域性旅游開發思想的同時,注重草原生態資源價值的培養,使草原生態環境質量及功能多元化發展(Domotayo,2018)。在生態資源環境發展過程中,由于缺少生態環境價值層面的了解和認識,使得旅游者只具有片面化生態環境觀念,在旅游過程中造成生態旅游資源銳減,使得草原旅游與牧草飼料生產不能有效統一,為此要不斷強化草原生態環境的恢復與改善規劃,使草原旅游開發與牧草飼料生產協調化運行。
新時期,鄉村振興不僅要關注農村生態環境及文化建設,更要立足草原旅游發展的實際,在不破壞環境的基礎上對草原資源進行合理規劃與開發,使得草原旅游與牧草飼料生產協調運行。宏觀層面,國家要科學劃分牧草旅游及飼料生產,用政策與規范來約束草原游客對草原生態環境的破壞;微觀層面,要不斷加快草原旅游產業的升級轉型,在引導草原旅游經濟向產業化、系統化發展的同時,積極構建草原生態保護機制,在草原天然牧區與開發牧區進行有效劃分基礎上更好的促使草原經濟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