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靜
在傳統的家校合作中,學校一般占據主動地位,家長往往是被動參與,家校之間缺乏真正的互動、交流。很多時候,所謂的家校共育活動往往就是例行公事、完成任務。因為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和共育,所以家校之間無法達成一致。那么,如何才能實現真正的家校共育,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融教育”格局呢?筆者以為,我們應該通過切實有效的家校溝通,家校合力激發每一個學生自身的潛能。筆者借助戲育坊,把當下家校共育中的問題和矛盾以戲劇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家長、教師在戲劇表演和觀賞中感悟共情,共同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
2015 年9 月28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中小學在三年內逐步開齊開足美育課程,而戲劇作為單列的課程內容第一次被國務院正式提出來。
戲育坊,給每個參與者一種展示、表達、交流的空間,是通過即興戲劇實現家校共育的新模式。戲育坊活動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家校共育情景的重現,讓家校雙方在角色互換中體驗家校沖突并引發思考,家校雙方在戲育坊中共同成長。在戲育坊的“一人一故事”活動中,學生、教師、家長都可以是故事的講述者和表演者。故事講述者現場分享自己的心情故事,表演者即興通過肢體語言重現故事。學生、教師和家長的故事被聽見、被理解、被接納,彼此之間的故事相互共鳴、互相牽引,進而形成新的聯結,每一個人都走入彼此的生命和內心世界,在共情中相互理解,從而達成理念和行動上的一致。
如何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參與“戲育坊”活動,筆者的實踐包括:多元激勵、正向強化、突出主題。
班主任在實際工作中要善于激勵家長,調動家長參與學校和班級教育工作的積極性。首先,在活動開展前,要充分宣傳發動。在發布每一次的“戲育坊”活動方案前,筆者會把此次活動的目的盡量考慮得透徹全面,比如學生頑強意志的鍛造、精神品質的提升、能力的拓展、外在形象的打造,或是親子關系的改善等等,總之,把活動與家庭、孩子的切身利益聯系,讓家長感受到活動的意義。其次,在活動中,充分發揮積極分子的帶頭作用。我們會讓一部分學生和家長先動起來,把他們的成果和創意在班級里大力宣傳。我們會優先選擇表現力強的家長和孩子,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示范作用。最后,要多感恩、多贊美。班主任要及時和家長溝通,及時總結,無論效果如何,都要感謝家長們的奉獻與努力,夸贊家長的智慧與創意。感謝和夸贊要細致,可以回顧活動過程中學生或家長的具體表現,比如孩子更加自信、表現更加有張力。班主任通過關注活動過程本身,促進學生以及家長自身不斷完善,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圍。
所謂正向強化就是班主任要不斷向家長傳遞正能量,確保家校共育的持續性。比如:我們要引導家長關注教育的終極目標,不被表面的、暫時的現象所迷惑,在家庭教育中不急躁、不盲目攀比;我們要經常提醒家長,教育是系統工程,是長跑,不是短跑,作為父母要心平氣和地看待孩子當前的成績和表現,注重好的習慣和品質的養成。
我們的“戲育坊”活動安排在每周日的下午,每次的活動都要持續4 個小時左右,其實這對五、六年級孩子的家長來說,是很難堅持的。因為一些家長只關注孩子當下的學習成績,覺得“戲育坊”的學習和訓練是在浪費時間,所以他們寧可把時間用來陪孩子上各種輔導班。針對這種情況,班主任要及時進行正向的強化,激發家長的主觀能動性,確保家校共育活動的持續性。
家校合作活動的主題選擇非常重要。為了提升家校共育的針對性,在每一次的“戲育坊”活動開始前,筆者都會先征集家長們的意見,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主題,并確保活動中每一個環節都圍繞主題展開。例如:一次“戲育坊”的活動主題是“我想要”,在熱身環節,我們請每個人用肢體或聲音形容自己想要的一件事物或希望的某種狀態,然后兩人合作,表現出“當你特別喜愛的東西被別人拿走后的行為表現”,通過角色互換彼此共情。在接下來的“一人一故事”劇場中,講述者以“我想要……后來……我的感受……”,說說自己的心情故事,表演者把講述者的故事表現出來。從表達到共情,家長、孩子和教師分別講述了生命中關于“我想要”的故事:有的家長分享了自己想要忠于內心,希望能重新選擇一次專業;有的家長希望回到學生時代和當年的老友聚一聚;有的孩子表達想要一個弟弟或妹妹;有的老師表達了想要一次一個人的旅行,感受詩和遠方。大家開始探索需要和情緒之間的關系,了解彼此的內心感受。
借助“戲育坊”進行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攜手的“融教育”格局下的家校共育實驗,豐富了家校共育的活動形式,提升了家校共育的活動品質,創造了具有學校特色和區域特點的家校共育品牌。
青春期的孩子特別需要關心和理解,他們渴望自己的心聲被聽見,家長在“戲育坊”活動中不僅可以傾聽孩子的心聲,還可通過角色互換,用身體雕塑的方式演繹孩子的心情故事,從而更加理解孩子。當親子關系得到改善,家庭教育也從簡單說教轉變為共情理解,家庭溝通也變得民主和諧。一位家長在參加過戲育坊活動后說:“每天帶著焦慮、暴躁的心情面對既可愛又不聽話的兒子,很多時候我都感覺無助又無奈。戲育坊讓我知道了和我有一樣情緒的家長很多,這讓我不再焦慮;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我了解了孩子的需求,學會了如何有效地與孩子溝通,我也不再暴躁。”
傳統的家校共育中,家校無法達成教育理念上的一致,家校矛盾時有發生,如教師對學生嚴加管教,家長卻認為教師對孩子不夠寬容;教師對學生寬容以待,家長卻認為教師不負責任;家長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教師卻認為家長當甩手掌柜……教師吐槽、家長抱怨、學生無所適從,成了當下的普遍現象。“戲育坊”活動讓這些情況大大改觀,教師和家長的心靈走得更近,關系更加融洽,教師、家長在戲劇表演的互動中促發彼此的想象、思考和理解。
“戲育坊”活動中的角色扮演,創造了沉浸式的實踐教學環境。它要求每個參與的學生都必須上臺,他們要扮演老師、也要扮演學生和家長。這種角色的互換演繹,真正達成“換位思考”;這種實踐與共情,培養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人”的敏銳觀察;這種對“人”的關心和關注,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一位平時內向不擅表達的學生在參加了活動后說:“大家表演的熱情感染了我,我變得不再害羞,我完全釋放了自己,那一刻的自信讓我非常快樂,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現在我學會了如何向爸爸媽媽表達我的需求。”
我們相信,每個人的故事都有其獨特的價值,都值得被聆聽和尊重。在戲劇的表達中,不同人的生命交織在一起,在這樣的家校合作共育新模式中,相信每一個個體都能得到個性且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