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莉
大部分學生,習慣在課堂中做聽眾,忽略了自己的參與者身份。教師在以學生的習作為評講樣本時,要注意充分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喚起他們對寫作的熱情,這樣,我們的寫作教學也就會越來越有效。
接下來,筆者以一篇題為《天晴了》的學生習作為例,談談習作評改教學中“觀者角色”的實際運用。
又是陰天。
黑云翻滾,在天際,密密地斜織著,似要織出一塊墨色大布,包裹住那似乎永不會露臉的太陽。霧,縈繞在茫茫大地上,只見屋子的朦朧棱角。
我的心中亦是陰云密布。一次次的考試失利,讓我迷茫了。絲絲憂愁,恰似一江春水,涌上心頭。我只是緊蹙眉頭,望向窗外。外婆看著我,一言不發。
第二天,天依舊不見晴。我悶悶不樂地起床后,在房間發呆。忽然,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傳來,門開了,是外婆。她捧著一大袋橙子,滿面春風,拉著我,興致勃勃地說:“來,外婆教你做橙子果醬!”她的語氣有些央求,我只好答應。
她將一只只橙子整齊地擺放在桌上。橙子表面坑坑洼洼,顏色卻金燦燦的,活像一個個小太陽,把人的心也照暖了。外婆笑著拿起一個橙子,洗凈鉛華,遞在我手中,還不忘夸贊幾句:“別看它個子小,味道可甜了呢!”我接過它,仔仔細細地剝下那厚實的皮,露出那晶瑩剔透的果肉。
剝好了橙子皮,便開始煮果肉了。外婆搬來一口大鍋,將那些“小太陽”倒入鍋里。接下來,便交給時間來錘煉它們了。煙霧裊裊,香氣悠悠,慢慢飄散開來。香氣,如溫暖的陽光,融化了我那冰冷已久的心。
我,笑了,心中的陰暗,似是將要散了。外婆拿起余下的一個橙子,徐徐說道:“這橙子雖小,卻光彩奪目。它從不因渺小而自卑,而是用一顆豁達的心,用那金黃的色彩,鼓舞自己向陽生長。生活不易,但必須要堅強,要樂觀地看待每一天!”我看著外婆蒼老卻神采奕奕的面容,瞬間醍醐灌頂。原來,外婆也有一顆橙子心……
打開鍋蓋,橙子果醬已煮好,色澤依舊燦爛絢麗。我嘗了一口,瞬間,一縷香包裹了我。新的信心、新的征途,我將全力以赴,向陽奔跑!
一縷陽光,竟穿透層層云霧。歷經艱辛,它終于如約而至。
不一會兒,窗外陽光明媚。我知道,天晴了。
這篇習作,乍一看,寫得還是不錯的,有情節,有人物的心理變化描寫,有恰當的點題之處與點睛之筆。筆者讓學生讀第一遍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文章寫得很好,沒有不足之處。接下來,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假設你自己就是小作者的外婆,讀完這篇文章會有什么感受?”學生轉換角色重新讀了這篇習作后,立刻指出第3段中“外婆看著我,一言不發”這句話不符合情理,可以將之改成“外婆看著我,似乎想說些什么,最后卻忍住了”;第4 段中的“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傳來”這句話也有些失實,不符合老年人走路的特點。另外,不少學生認為,文章還有語言不夠自然的問題。例如第5 段中的“外婆笑著拿起一個橙子,洗凈鉛華,遞在我手中”,“洗凈鉛華”一詞不僅用得不準確,而且顯得很不自然,不如直接寫成“外婆笑著拿起一個橙子,用清水洗凈,遞到我手中”;還有第7段中外婆說的那段話,也過于失真了。在真實生活中,沒有多少老人會這樣講話。這恰恰是很多學生習作中的通病,人物的形象刻畫、語言描寫脫離實際,顯得不真實。文中小作者的外婆可能會這樣說:“這橙子雖小,長得也不好看,但是水分足,中吃!”這樣簡單樸實的話語,才是生活中的真實語言,才符合外婆的形象。
經過這一輪修改后,學生參與評改作文的熱情大大增加。接下來,筆者讓學生反觀自己的習作,并思考是否也存在以上討論的那些問題。通過這樣的評改活動,在以后的寫作中,學生就會有意識地避開《天晴了》這篇習作中的問題。
面對一個作文題,學生往往會為沒有素材而煩惱。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不妨通過讓學生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來審題,這樣可能會收獲意外驚喜。
例如,一次筆者讓學生寫一篇題為《解密》的作文。筆者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作文題的理解,很多學生都認為“解密”就是“解開自己的疑惑”,可以寫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件小事,例如同學對自己的悄悄幫助、父母對自己的悄悄關懷等。筆者讓學生調動一下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假如是自己的父母看到這個標題,他們會寫什么。學生頓時變得很興奮,熱烈地討論起來。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亮,有的說父母會寫鄰里關系,有的說會寫城鄉的變遷。
筆者再次拓寬學生的思維:“你們覺得老師會想寫什么?”學生的參與熱情更高漲了,回答的內容五花八門,有文字的演變,有歷史人物,等等。經過這一番討論,學生的寫作熱情得到了調動,寫作素材也更加多樣了。
在后來的習作中,有一名學生是這樣寫《解密》的:
待到最后一片蹁躚的葉送去冬,春便來了。沿著石磚前行,游走于神秘的東方國度,尋一個江南的謎……
客棧內外裝修得古色古香,隱隱有茶香纏繞于鼻尖。我的目光停在墻上的書畫。“您的房卡,這是燈籠。”思緒被打斷,也不惱,笑著接過,只是心里感到疑惑:“這燈籠是做什么用的?”服務員看出我的不解,便調皮地笑道:“本店規定,你會知道的。”細細端詳,籠面以金絲加以點綴,燭臺精致,手柄圓滑,整個燈籠黑紅相間。我道完謝,便上樓,只見領取燈籠的孩童大都歡喜地離去。我暗自想道:“大概只是個贈品,又或是一種營銷的方式?”來不及多想,稍加收拾后,我便出發去夜游古鎮,隨手捎上了燈籠。
天越來越黑,河畔的霓虹燈閃爍著,映照得河水波光粼粼。躋身于人海,只得隨“波”逐流地向前。身于異鄉的不適感傳遍全身,一陣陣慌亂直擊心頭。低頭,手中的燈籠正發出微黃的光芒,透過紅色的帷布,為這暗夜帶來一絲溫暖。我似乎已經解了燈籠的謎。
“媽媽你瞧,她也有和我們一樣的燈籠!”耳畔傳來聲音,抬頭望去,正是客棧的一家三口。男孩一手提著燈籠,一臉天真。兩盞燈籠相映照,兩點光交融。我沖他們一笑,那位母親也關心地說道:“時間不早了,女孩子在外當心些。”親切而溫暖的話語,沖掉了我的愁緒,只覺心中有了歸屬。
皓月當空。此時的古鎮,只剩下一個“靜”字。遙望遠處,星星點點燈籠發出的微弱光芒,似乎在彼此呼應,又相依相伴,連成一片。脈脈的暖意在夜色中傳遞……
原來,那燈籠的謎,便是如此。滿鎮的紅燈籠,從此深刻于腦海。
古老的東方國度,富足豐饒的江南水鄉,也因這謎底,而更具有風情……
評講這篇作文時,筆者重點贊賞了這名同學的選材和立意有“語文人”的風范,大氣而厚重。整篇作文有血有肉。最后,筆者順勢鼓勵學生,在以后的寫作過程中,不妨從不同的視角思考作文題,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