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平
教育,教師,教學,追溯其本源,憧憬其未來,每一個懷抱初心的教育者,心中總會升騰起一幅美好的圖景,那里閃爍著文明與智慧的星辰,徜徉著德性與崇高的溪流,生長著青蔥與挺拔的森林,置身其中,意氣輕揚。然而當我們轉身折回現實,總有一些倦怠和無奈困擾著我們:“為中小學教師減負”和“賦予教師適當懲戒權”的政令,在贏得陣陣喝彩的同時,也折射出了教師的心頭之累;回歸美好本源、追尋教育幸福、實現師生共長仍是遠方的召喚。行走在教育旅途中的我們,不妨用一種“理解”的心態和實踐,解放自我,融洽他人,行走課堂,通達生活,讓自己的教育人生明媚如初。
理解,在我看來,其基本要義是平等、寬容、共情、同益。用這樣的視角對待我們的事業和人生,也許會更多一份自在淡然。
“理解”我們的人際交往,讓教育更添溫情。
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一種塑造人的人際交往,秉持一份“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的平等和寬容,去面對學生和家長,內心就會有一種天然的悲憫和溫暖。這種悲憫和溫暖,表現在你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之間,表現在你的形象氣質、胸懷情操之中,最終凝聚成一個“愛”字,這便是教育的初心。守住這份初心,我們的教育就會少一份冷峻,多一份溫情,我們的內心就會少一份怨艾,多一份明亮。“因為懂得,所以仁慈”,面對孩子的眼光神情,想起自己當初坐在教室的模樣,內心不禁莞爾:還有什么比鮮亮的生命更為可貴的呢?
“理解”我們的課程教學,讓教育更具魅力。
教育的真正使命在于去除蒙蔽,理解本質。去除蒙蔽,首先是去除橫亙在師生之間身份、情感上的遮蔽,實現師生之間的“共情”,追求師生之間的“同益”,構建師生發展共同體,這是對師生關系的本質理解。其次,是盡力幫助學生去除知識、認知、能力上所受的蒙蔽,關注學科核心知識,教給學生思維方式,治療“脆弱知識綜合征”,提倡“為理解而教”,實現“教是為了不教”,這是對課程教學的本質理解。再次,去除課堂和生活之間的蒙蔽,我們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引導孩子追求自己的美好人生,正像于漪老師所說:“知性是孩子生存和發展的本領,德性是其做人的底線。二者在課堂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用我們自身向往美好的課堂風范和生活態度,引導孩子回歸生活,向善向美,敢于擔當,求真求新,這是對教育目的的本質理解。
“理解”我們的角色擔當,讓教育更顯從容。
用“理解”的視角對待教育,用“理解”的視角對待教師的角色定位,揚追求之風帆,舒坦蕩之襟懷,尋找到我們安身立命、無愧無悔的精神高地、專業支點和生活家園,努力達到理想和現實的平衡。在與教育同行、與學生相伴的人生中,實現自我與事業、自我與社會的“自然歡悅”,這會讓我們的教育人生更加從容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