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閱讀給孩子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一方面,閱讀的廣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展。孩子們在互聯網上可以接觸到電子小說、網站新聞、公眾號推文等多元化的閱讀材料。另一方面,閱讀的內容要素更為多樣。除了文字外,還包括圖形、圖像、動畫等外顯要素和超鏈接、導航欄等結構要素。這些多媒體要素不僅可以給孩子帶來更強的感官刺激,還可以為其提供更為立體的閱讀體驗。
數字化閱讀也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挑戰。近年來,數字化文本信息的匿名化與失真化、數字化閱讀的淺表化與碎片化等問題逐漸凸顯。在進行數字化閱讀時,孩子們沉浸在網絡環境之中,很少關注閱讀內容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更遑論對其進行批判性思考。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孩子們很容易迷失,只追逐感官刺激,不對信息加以甄別和充分消化,最終成為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和快餐式消費者。
面對已成趨勢的數字化閱讀,與其加以制止,不如幫孩子提高數字化閱讀素養,讓他們成為高效的數字化閱讀者。
參照PISA對閱讀素養的定義,可以將數字化閱讀素養定義為讀者為了實現個人目標、增進知識、發掘潛能和有效參與社會生活,而對數字化文本進行理解、運用、評估、反思的能力。結合這一定義,可以從三方面理解數字化閱讀素養。
要從個體的認知發展理解數字化閱讀素養的重要意義。談及數字化閱讀,人們易將其視為一種娛樂消遣方式,或者將其局限于對電子產品的運用,這無疑是狹隘的。在信息化時代,數字化閱讀是孩子發展自己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我們不能僅僅將數字化閱讀的意義局限于孩子獲得豐富的感官體驗和提升技術使用能力,而更需要關注在閱讀過程中其認知水平與參與社會生活能力的提升。作為信息時代的數字公民,數字化閱讀素養是孩子生存與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也是其積極參與未來社會生活的重要基礎。
要從閱讀文本的轉變理解數字化閱讀素養的重要意義。相較于紙質閱讀,數字化閱讀意味著閱讀媒介的轉變(從印刷材料到數字化產品)和閱讀內容的轉變(印刷文本到數字化文本)。在數字化閱讀中,孩子會接觸以下幾類紙質閱讀中不曾接觸的文本:一是多媒體文本。包含文字、圖形、圖像等多媒體要素的文本要求讀者具有更高的“視覺智商”,能敏銳地從多媒體要素中找尋出自己所需的信息,而非沉淪于多媒體之中。二是多重文本。多重文本是指針對同一主題的若干篇文本。比如,孩子在搜索引擎上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會出來多篇同一主題的文章。這就要求孩子不僅能搜索同一主題的不同文本,還要能綜合多篇文本的信息為己所用。三是動態文本。動態文本不僅包含菜單、目錄、選項卡等多種導航功能,還包括頁面搜索、動態模擬等交互功能,高效的讀者需要有效利用這些功能,減少不必要的文本訪問與閱讀,快速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要從認知過程理解數字化閱讀素養的關鍵所在。一般而言,讀者的閱讀過程包括定位信息、理解、評估和反思等認知過程。在數字化閱讀中,這一認知過程呈現與紙質閱讀的顯著差異。在定位信息方面,讀者需要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中定位與自己閱讀相關的信息,這不僅需要掌握略讀、速讀等傳統閱讀技巧,還需利用網址等信息和導航、搜索等交互工具實現對信息的初步篩選和高效定位。在理解、評估與反思方面,讀者需要對不同文本中的多個信息進行整合和推斷,當這些信息不一致或存在沖突時,還需要對文本質量進行評估并解決沖突,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在數字化閱讀中,孩子的反思和評估能力顯得格外重要。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爆炸性增長,同時信息重復、冗余、老化與虛假的現象也大量存在,孩子需要對文本的真實性進行評估,也需要對文本與自己閱讀目標的關聯性進行思考,從而遴選出自己認為可靠的且與自己的閱讀相關的信息。
培育學生的數字化閱讀素養,學??梢栽谡n程與教學上下功夫。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數字化閱讀專題課程。這一課程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內容:第一,數字化閱讀的價值觀。數字化閱讀素養教育旨在培養高效、審慎、有反思精神的數字時代公民,為其未來生活做準備,而不是簡單的信息技術技能教育。第二,數字化文本和工具。多為學生提供數字化文本和工具的機會,提高學生對多種數字化文本的熟悉程度以及對導航欄、超鏈接、搜索引擎等數字化閱讀工具的運用能力。第三,數字化閱讀策略。除了培養傳統的閱讀策略外,還需要讓學生掌握適用于數字化閱讀的特有策略。比如網站網址屬于不常為人們關注的邊緣信息,但是學生可以通過觀察網址(如觀察是政府網站還是網絡論壇)初步判斷文本的可靠性,確定是否需要深度閱讀。這是非常有用的邊緣信息使用策略。
將數字化閱讀滲透到各學科課程之中。教師可以將數字化文本融入學科所需的閱讀任務中,增強學生對該類文本的熟悉度與處理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需要上網查閱資料完成的項目學習式作業,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數字化閱讀。需要注意的是,實證研究顯示,接觸更多的數字化文本并不一定能帶來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學校在提供更多數字化閱讀機會的同時,一定要重視和挖掘數字化文本的教育意義,切不可為了推廣而推廣。
通過專門的閱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數字化閱讀素養,尤其是閱讀評估、反思能力。教師可以開展“爭議議題閱讀”訓練,為學生提供多個來源的、有關某一爭議議題的若干文本,讓學生從文本的內容、形式等角度對其可靠性進行評估和反思,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基于證據”的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在網絡上檢索相關信息,并利用檢索到的信息來論證自身的觀點。在這些閱讀訓練中,教師應該關注的不是觀點正確與否,而是學生能否有效定位文中信息并對其進行評估和反思,以及能否合理地利用這些信息闡釋自己的觀點。
就當前現實而言,孩子的數字化閱讀更多發生在家庭環境之中,培養孩子的數字化閱讀素養,家庭不應該缺席。
首先,家長要轉觀念。家長切不可采取“數字化閱讀猛如虎”的態度,簡單一禁了之。PISA報告指出,頻繁在線搜索和閱讀信息的學生也更頻繁地閱讀各種印刷材料。這說明,合理開展數字化閱讀,可幫助孩子提高閱讀興趣,還會令其更愿意閱讀紙質讀物。故對于數字化閱讀,要科學引導,發揮其積極作用。
其次,家長要立規矩。為了防止孩子沉迷網絡,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關于數字化閱讀的家庭合約,明確孩子進行數字化閱讀的時間安排、類型要求等內容。孩子在家庭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方式受到父母觀念和經驗的影響,家長的言傳身教至關重要。如果家長沉迷網文閱讀難以自拔,對于網上的信息不加甄別,這種閱讀習慣和觀念很容易傳遞給孩子。所以,一份有效的合約不能只約束孩子,父母也應當一起遵守。
再次,家長要給自由。研究發現,有更大信息技術使用自主權的孩子,其閱讀素養會更高。只要孩子遵守家庭合約,家長便應該給其數字化閱讀的自由。我們要相信孩子能夠從自由閱讀中產生更多的興趣和思考。
最后,家長要同閱讀。家長可以和孩子圍繞生活中有趣的議題或者常見的文本一起進行數字化閱讀,說說各自的看法。這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數字化閱讀習慣,還能拉近與孩子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