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娟,祿岡強,陳愛昌,王文慧,莫 娟,魏周全
(甘肅省定西市植保植檢站,甘肅定西743000)
甘藍(Brassica oleraces var.capitata L.)俗稱包菜、蓮花菜等,原產于地中海沿岸,16 世紀傳入我國,經過300 多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國主要蔬菜作物之一。由于其適應性廣,產量高,抗病性及抗逆性強,耐貯運,營養豐富,是甘肅省種植的主要高原夏菜,深受廣大菜農喜愛[1,2]。定西市是西北最大的高原夏菜產地之一,1997 年開始引進種植甘藍,目前面積穩定在0.67 萬hm2。甘藍枯萎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強的土傳性病害,最早發現于1899 年美國紐約州,目前在世界多數夏秋甘藍栽培地區都有發生,如美國、加拿大、希臘等[3-5]。
我國最早在北京延慶發生[6],2011 年山西也有報道甘藍枯萎病的發生[7],2017 年甘肅定西報道發生[8]。2016年甘藍枯萎病在定西的累計危害面積近0.2 萬hm2,占定西甘藍種植總面積的30%,嚴重影響了甘藍的質量和產量,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為了明確枯萎病的發生為害情況,本文調查了甘藍不同生長期枯萎病發生情況,以期探索枯萎病在定西的發生規律,旨在為科學合理防治提供科技保障。
甘藍枯萎病屬土傳病害,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生,受害植株一般在定植后14~28 d 表現出明顯的癥狀[9],通常在植株的一側發病較重,下部老葉首先表現變黃、萎蔫、掉葉的癥狀,逐漸向上部葉片蔓延,植株維管束組織變褐、阻塞,并最終導致整株死亡[10]。據報道,甘藍枯萎病的病情發展與溫度密切相關,在26~30℃的溫熱土壤中可造成感病品種的大面積迅速死亡,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損失[11]。其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并逐年積累。傳統農業防治手段如種子處理、輪作、清除田間病殘體等病害防控手段對該病害收效甚微,藥劑防治成本高,且收效甚微。2015 年病害普查甘藍枯萎病在定西市發生約0.2 萬hm2,占甘藍種植面積的30%,有的地塊在移栽后即可出現黃化、萎蔫,后期直接絕收。
枯萎病調查地點位于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內官營鎮的甘藍種植區,土壤為沙壤土,弱酸性,土壤肥力中等,海拔1 671~2 577 m,年均氣溫5.7~7.7℃,甘藍最早移栽時間為4 月,最遲7 月中旬。
選擇不同時期的甘藍,從移栽后15 d 開始調查,每隔15 天調查甘藍枯萎病發生情況并記錄,共調查4 次。每塊地采用5 點取樣法,每個點調查50株,統計枯萎病發病率和病級情況。
甘藍枯萎病病情分級標準為0 級:無癥狀;1級:1 片葉脈輕微變黃;2 級:2 片葉脈輕至中度變黃;3 級:除心葉外,其余葉中度變黃或萎蔫;4級:全部葉片重度變黃或萎蔫;5 級:植株完全萎蔫并死亡[12]。
病情指數=∑(各級發病株數×該病級值)/(調查總株數×5)×100
甘藍枯萎病調查從2018 年6 月14 日開始,間隔15 d,即6 月30 日、7 月16 日、8 月2 日分4 次調查。結果表明:不同品種、不同地塊枯萎病發生程度不盡相同,薄皮甘藍發病重,一般都有發病中心,厚皮相對抗病,發病較重地塊枯死絕收的占5%~15%。
從表1 可以看出,7 個常見品種中,枯萎病平均發病率21.52%~45.68%,中甘828 發病率最低,為21.52%,其次為中甘21 號,發病率為22.75%,久石綠發病率最高,為45.68%。
從表1 可以看出,7 個常見品種中,病情指數10.08~18.50,中甘828 病情指數最低,為10.08,其次為隴甘2 號,病情指數為10.46,久石綠病情指數最高,為18.50。
種植比較抗枯萎病又適宜當地的品種,如中甘828、隴甘2 號、金鼎綠、甘藍CS526、京甘161 等較抗枯萎病。
實行無病土育苗,育苗前對甘藍種子進行藥劑拌種,培育無病害的健壯苗,預防病菌隨種子傳播,也可以在育苗前進行種子包衣,防止土壤中的病菌侵染種子或幼苗,影響甘藍正常生長。
選擇比較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種植。甘藍種子細小,整地必須細致,同時施足基肥,澆透水,做到墑足、地壯、地平、土壤無病蟲。移栽后適度蹲苗,隨時澆水濕潤,合理施肥,中耕除草,確保甘藍根系正常發育。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減少侵染源。
定植前,要定植的地塊用有機肥750 ~1 500 kg/hm2做底肥深翻,并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2.5 kg/hm2撒施于土壤表面整平后定植,防治病菌侵染;發病后,用3%甲霜·惡霉靈水劑、250 g/L嘧菌酯懸浮劑和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粉劑在甘藍移栽后及時灌根防治可有效控制甘藍枯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