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胡秉安,史建明
(酒泉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甘肅酒泉735000)
試驗地點位于甘肅省瓜州縣腰站子東鄉族鎮馬家泉村,地處疏勒河中游,地勢低洼、地下水位較高,土壤含水量高、透氣性差、排鹽洗堿難度大。傳統作物受土壤鹽堿化的危害產出效益低下,群眾增收難度大,如何充分開發利用當地充足的水資源和鹽堿地帶動產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酒泉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技術人員多次實地調查研究,對部分水體采樣分析,結合當地種植業特點提出了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的對策,在灘涂鹽堿地上挖池養魚、抬田種草,發展漁農一體高效農業。
瓜州縣腰站子東鄉族鎮馬家泉村鹽堿地夏季水源短缺,滲漏嚴重,蒸發量大,地下水位高。為了減少滲漏、降低鹽堿度,采取深挖塘、高抬田、塘中養魚、臺上種草的方式發展立體生態農業[1]。
根據灘涂鹽堿地表水流流向合理選取魚池位置,挖長120 m、寬12 m的長方形池塘,深2.5~3 m,魚池四周筑高0.6~1 m、寬3 m 的土埂,在土埂上適當種植苜蓿,既可以防止地表季節性的返堿,也可以疏松土壤、防止土壤板結,還可作為養魚的青飼料和綠肥。在魚池進水口和出水口分別埋壓2 根管道,管口用濾網覆蓋,防止雜物進入魚池、魚苗順水游出。魚池占地1 440 m2,挖好后放入100 kg 生石灰帶水全池潑灑消毒。
可施用腐熟優質有機肥作基肥或追肥。有機肥成分全、肥效長,在分解過程中可產生微生物和有益于浮游動植物生長的氮、磷、鉀等元素,在增殖餌料生物的同時,大量腐殖酸同水中的堿物質發生中和,降低鹽堿水質的pH 值[2]。根據魚池面積施肥400~500 kg/hm2,視水質情況追肥900~1 800 kg/hm2。
4 月初按照草魚60%、鯉魚40%的比例進行投放,選擇外表無傷、活潑健壯,體重150~200 g 的草魚800 尾左右、100~140 g 的鯉魚500 尾左右[3]。飼喂方式以配合飼料為主,青飼料為輔。配合飼料以魚粉、麥麩、玉米、精草等原料為主,配以礦物鹽、多維及氨基酸等復合添加劑。投喂次數4—5 月份每日2次,6—8 月中旬每日3 次,8 月中旬至10 月份每日4 次。自6 月份起,每天適量投喂青飼料1 次,青飼料有利于增強魚類體質,降低養殖成本。青飼料以苜蓿、水草、各種雜草、鮮嫩的蔬菜及瓜類和玉米的莖葉為主。做好疫病防治工作,放苗時用高錳酸鉀溶液10~20 g/m3浸浴魚苗20 min,每隔20 天對魚塘進行消毒,交替使用適量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和敵百蟲。
在魚池旁邊的鹽堿地上,利用魚塘挖出的土壤墊高田地用于種植枸杞和甘草,面積約0.333 hm2。
選用抗逆性強、耐鹽堿的寧杞5 號品種在4 月上旬進行栽植,栽植密度約為7 500 株/hm2,行距1.5 m,株距1 m。栽植前施入適量腐熟有機肥,同時施入尿素300 kg/hm2、二胺450 kg/hm2、氯化鉀225 kg/hm2。定植后立即灌水,之后根據土壤墑情在10 d 內灌水1 次,全年灌水4~6 次。選用烏新1 號甘草種子在5 月初采用條播法播種,此時氣溫較高,出苗快,冬前又有較長的生長期。播前施用優質農家肥60 000 kg/hm2、磷二銨525 kg/hm2作基肥,播種量75 kg/hm2左右,行距40 cm,株距15 cm,播深2.5~3 cm,每穴3~5 粒;第二年和第三年每年春季秧苗萌發前追施磷二銨375 kg/hm2,開溝施于行側10 cm 深處,溝深15 cm,施肥后覆土。播種當年灌水三四次,第一次灌水在出苗后1 個月左右進行,以后每隔1 個月灌水1 次,10月中旬灌越冬水,第二年和第三年可逐漸減少灌水次數。
采取黃板誘殺、天敵培育、性外激素誘殺、生物藥劑防治等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對枸杞和甘草的病蟲害進行防治。
生態效益主要表現在對當地鹽堿地土質的改良,通過對抬田采取深耕、平整、塘泥作基肥等措施,改善土壤成分和結構,增強土壤滲透性能,加速鹽分淋洗,促進土壤脫堿,土壤pH 值由改良前的8.72 降至7.68。同時抬田使地下水位相對降低,有效避免了地下堿水上滲,減輕了鹽堿對農作物的危害。
當年魚塘捕撈草魚約500 kg、鯉魚約350 kg,按當地市場價草魚20 元/kg、鯉魚18 元/kg 計算,扣除魚苗、飼料等成本約8 300 元,最終實現收益約8 000 元。
黑枸杞移栽3 年后產量趨于穩定,可采摘干果750~1 050 kg/hm2,以市場收購價100 元/kg 計算,扣除苗木、肥料等成本22 500 元/hm2,最低收益在45 000 元/hm2以上。
甘草根狀莖繁殖2~3 年即可采收,產量約12 000 kg/hm2,以收購價為8 元/kg 計算,扣除種子、肥料、農藥等成本費用約10 5 00 元/hm2,年收益約為28 500 元/hm2。
該試驗立足于當地枸杞、甘草產業發展,結合灘涂豐富的水資源發展漁業養殖,漁業豐收的同時也提升了農作物產量,建立了漁農一體的高效現代農業綠色循環發展樣板,開辟了鹽堿地綜合治理、利用的新途徑,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可助力精準扶貧、拓寬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