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彬,馬小萍
(白銀市白銀區水務局,甘肅白銀730900)
推進河道生態綜合治理,提升河道生態環境承載力,促進人水和諧相處,是新時期治水方針的重要內容。要充分認識河道生態綜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抓好河道生態綜合治理工作。
人類依水而居,城市因水而興,一條健康的河道是城市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也是城市品位及美化的重要因素。河道原來的作用只是防洪及供水,但伴隨城市化發展,河道的作用不再單一,而是集合了景觀、生態、休閑等融合為一體的轉變。近年來,人類活動頻繁,包括占用河道、肆意采砂、直排污水等,對河道造成了極大影響,防洪能力不斷下降,河道內的水質也越來越差,周圍的生態環境被破壞,加劇了河流退化并形成惡性循環,對于河道兩岸的可持續發展影響極大。
健康河道要具備多種功能,如休閑景觀、防洪、生態等等。水生態文明河道治理需要以防洪安全為基礎,其原則為維護河流自然屬性,以人水和諧共處為指導思想,其目標是讓河流系統能健康發展,對水資源及環境進行優化,發揮區域特色歷史文化魅力,美化環境。通過有效的河道治理,包括工程建設、生態修復等等,構建良好的協同關系,這也是城市綜合治理最關鍵的一點,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現實而緊迫的問題。
白銀市位于黃河上游,西南距蘭州78 km,西連皋蘭縣,東連靖遠縣,南與榆中縣隔河相望,北連景泰縣,是國內重要有色金屬基地之一,素以“銅城”聞名遐邇,城區面積50.5 km2。經過50 多年的開發建設,白銀市已成為國家重要的有色金屬工業基地、化工基地,通過數字、生態、科技白銀,加快了其都市經濟圈的構建,朝著高新技術產業化前進。白銀區是隸屬白銀市的一個市轄區,位于黃河中上游、甘肅腹地,是白銀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金溝河是西大溝較大的匯入支溝,流域面積77.7 km2,河流比降12.7‰,河長24.8 km。西大溝當地亦稱強灣溝,為黃河左岸一級支溝,發源于大土梁,源地海拔2212m,流域面積516km2,河長51.6 km。為了提高金溝河治理河段的整體防洪能力,減輕洪水對該地區造成的危害,為當地人民創造一個安全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保護河道兩岸群眾的生命財產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安全。結合白銀區委、區政府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生態文明構建及鄉村振興重點舉措。根據“現行截污、再造駁岸、營造景觀、促進產業”的精神,打造金溝河綠水青山示范帶,同時構建以旅游、生態與小康相結合的總體需求,以保護生態為重點,促進產業和帶動群眾致富為目標,堅持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突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著力打造既傳承鄉村記憶,又具有現代化文明元素的美麗家園。
白銀區金溝河(郊野段)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河道整治工程起點自金溝河污水處理廠下游開始至西大溝麥地溝入黃河口,主要為金溝河下游段和西大溝中下游段。治理河長約22.1 km,其中金溝河段治理河長4.0 km,西大溝治理河長17.1 km。
近年來,受自然條件以及人為因素影響,金溝河西大溝(以下稱為“金溝河”)河道所面臨的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作為排澇防洪的主要通道,綜合治理的首要任務是防洪安全。當前城市河道因無序采砂、非法侵占等行為,致使防洪能力不足。二是污染較為嚴重。城市的處理污水大量排放、雨水排洪及兩岸居民肆意傾倒垃圾的二次污染,讓金溝河成為排污臭水溝。三是生態系統完整性不足,河床裸露嚴重。四是河道內無生態景觀。河道是城市重要的景觀資源,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以及生態品味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
根據白銀市城市發展規劃,金溝河西大溝匯合口以上部分均已被納入城區規劃范圍。本工程區保護對象主要為白銀區王峴鎮、強灣鄉的部分村莊。根據《防洪標準》(GB50201—2014)的規定,以城市為主的防護區,非農業人口≤20 萬人,防洪標準為20~50 年一遇,由于金溝河防護區人口較小,因此金溝河護岸防洪標準采用20 年一遇洪水。按《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2013),護岸工程的級別為4 級。金溝河兩岸新建生態護岸,這些護岸除具有護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還改善河道周邊生態環境、確保工程區沿線耕地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洪水災害造成的損失。
白銀區金溝河(郊野段)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河道整治工程規劃設計了5 組低壩蓄水區,形成景觀水面。在洪水汛期不影響行洪安全;在枯水期形成河灘濕地,提供生物必要的棲息地環境。讓金溝河變成全長23 km 的生態景觀帶,可供旅游、觀光和城市居民就近接觸自然。
以“突然特色、合理科學規劃、綜合治理”為原則,本工程的主要任務是在洪水流經的左右岸河道上進行防洪堤的建設,進一步完善工程區內護岸與河道的治理工作,對防洪體系進行完善,確保工程防護區在設計洪水標準下不受洪水侵害,促進本防洪區內社會、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保證地區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使當地群眾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3.3.1 防洪工程 順應原有自然河勢進行河道防洪工程建設。結合當前的問題及河道現狀,考慮防洪堤線布置,河堤起點與原有河堤相接,堤身盡量考慮修建在土質好、比較穩定的灘岸上,在河道明顯變窄的河段,可考慮清除障礙,部分地段截彎取直,使各堤段平緩連接,在保證河道行洪能力的前提下,對原有地段的寬、線式河道斷面進行縮整,以達到合理、優化、美觀的效果。新建生態護岸均采用夯填砂礫石土堤,下部為M10 漿砌塊石重力式結構,護岸臨水面均采用綠濱墊石籠護砌,下鋪設反濾土工布一層,并進行覆土綠化和噴灌,實現生態防洪。
3.3.2 河道景觀工程 遵循經濟性原則,在方便管理及節省成本的前提下,用最少的投資得到最大的效益,為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環境質量服務。工程建設5 組低壩蓄水區,采用一壩一景的方式,賦予多樣形式的山水生態景觀界面。
3.3.3 綠化工程 堅持生態優先,實現生態護坡綠化體系的總體建設目標,工程沿河道兩側護岸進行景觀綠化,并人造灘涂綠化濕地,提高周邊土地利用價值,構成兼顧景觀與生態功能的綠色長廊。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引入和借鑒相關學科和領域的知識,實現城區河道的自然化、生態化、人文化、景觀化,結合水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要求,努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進程,打造一條滿足防洪要求、生態安全、景觀營造的多功能河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