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開軍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甘肅張掖734000)
張掖市地處西北內陸,具有氣候干燥、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大氣透明度好的特點。南北之間較大的海拔落差及雪山草地、綠洲濕地、荒漠戈壁等生態資源梯度分布,為各類藥材生長提供了不同的生態空間,孕育了獨具特色的中藥材種質資源。境內耕地平坦,土壤肥沃,蓄水保肥能力強,灌溉農業發達,水質無污染,非常適宜多種優質中藥材集中連片種植,為中藥材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種植面積較大的板藍根、黃芪、當歸、甘草等中藥材品質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
近年來,張掖市立足生態環境優良、氣候條件適宜、藥材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充分發揮中藥材生產收益高、能節水、易調茬的優勢,把發展中藥材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和促進農民增收的區域特色優勢產業來培育,取得了明顯成效。
2018 年張掖市中藥材種植面積2.97 萬hm2,總產量12.5 萬t,產值達到13.8 億元,平均純收入30 000 元/hm2以上,形成了以民樂縣為主、其他縣區為補充的中藥材生產基地。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發展中藥材訂單種植,加大試驗示范力度,工廠化育苗、移動噴灌、機械化采收等一批新技術得到推廣應用,建成標準化生產基地1.07 萬hm2,其中認定無公害中藥材生產基地0.7 萬hm2。
堅持把培育龍頭企業、提升加工能力、延伸產業鏈作為培育壯大中藥材產業的突破口,支持項目建設和工藝技術改造,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截至目前,中藥材加工企業發展到33 家,加工能力達到4.6 萬t。
張掖市河西制藥、銀杏林藥業等8 戶企業獲得藥品GMP 認證,祁民藥業取得GSP 認證,誠泰藥業266.67 hm2板藍根取得GAP 認證,甘肅濱河集團、浩東藥業取得板藍根、黃芪、當歸、柴胡、黨參、大黃、黑枸杞7 個品種的有機產品認證。民樂縣先后被評授為青藏高原東部高寒陰濕藏藥區、甘肅省唯一的板藍根優勢種植區域、甘肅省中藥材標準化生產示范縣和“中國板藍根之鄉”。
建成“西部藥都”中藥材專業交易市場,市場交易鋪面100 多間,倉儲能力達到5 萬t。全市中藥材合作社、經營企業等種植營銷組織達285 個,在隴西等地中藥材市場設立直銷網點13 個,民樂縣被列入甘肅省10 個中藥材產地市場。
大部分中藥材具有比較效益高的優勢,特別是中藥材主要分布在沿山冷涼地區種植,年純收入高于馬鈴薯、大麥、小麥、油菜等普通農作物6 000~40 500 元/hm2,調動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中藥材產業已成為發展勢頭較快、增收作用明顯、極具發展潛力的綠色朝陽產業。
中藥材種植對溫度、濕度、土壤條件和氣候環境要求嚴格。雖然張掖市適宜種植的中藥材種類較多,但由于缺乏中藥材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不同區域中藥材布局指導,存在盲目種植、跟風種植的現象,尤其是對一些新引進的品種,由于不掌握生長特性,種植在不適宜區域,出現產量較低和品質較差的情況。加之張掖市既沒有道地中藥材品種,也未確定主導產區和主導品種,在明確方向重點、強化技術支撐、推進品牌培育、建立標準體系、流通體系、質量檢測、政策扶持等方面尚未形成規劃意見,中藥材隨意性發展較大,主導品種規模小,綠色有機標準化、規模化推進不快,主導優勢中藥材產品尚未形成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中藥材種植對選種用種、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采收加工等環節的技術要求較高。市、縣、鄉三級農業技術服務體系雖然健全,但從事中藥材栽培和加工的專業技術人員奇缺,基層技術推廣體系中的專業技術干部更是寥寥無幾,缺乏及時規范的專業技術指導服務。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供應自給率僅為10%,農戶從外地及商販手中大量購進種子種苗,難以辨別質量優劣,造成種子種苗品種混雜、質量參差不齊。中藥材質量檢測和追溯體系尚未建立,藥材有效成分含量不清,無法實現優質優價,影響中藥材產業健康發展。
張掖市中藥材產業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加工企業普遍規模小、實力弱,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市場開拓能力不足,帶動能力不強。大部分種植專業合作社僅停留在簡單的清洗、揀選、晾曬、捆扎和切片初加工環節,倉儲設施簡陋,工藝水平較低,60%中藥材未經簡單分級切片加工,以統貨甚至生鮮貨出售,藥材無包裝、簡包裝、大包裝銷售的情況較為普遍,難以發揮產業綜合效益。
隨著我國中醫藥產業規范化進程加快,中藥材從種植、加工到經營的規范化認證已全面推進。但張掖市許多經營主體缺乏規范種植、規范加工、規范經營的意識,發展綠色、有機中藥材進度不快,通過GAP 認證的面積較小。雖然一些主導優勢中藥材藥用指標成分優勢突出,但在爭創名優產品、拓寬開發領域、提升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方面缺乏攻堅的決心和推進力度。
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多數資產價值不高,管理水平較低,聯合經營意識不強,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獲得銀行貸款的難度較大。市、縣政府制定的一些扶持政策因缺乏操作性、適用性而難以實施。中藥材特別是根莖類藥材生長周期長,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較大,張掖市板藍根等大宗藥材尚未列入甘肅省政策保險目錄,面臨較大的生產風險。
一是搞好規劃,優化區域布局。將中藥材產業發展納入“十四五”發展規劃編制范圍,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藥”的原則,以做大做強板藍根為重點,做優做強黃芪、當歸、甘草、枸杞、黨參、肉蓯蓉等主導優勢中藥材,高標準編制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突出縣域特色,優化空間布局,明確發展方向、目標任務、重點工程、扶持政策,謀劃一批重點項目,強化要素保障,使中藥材主導優勢品種向最佳適宜區集中,形成地方拳頭產品。二是加快建設種子種苗繁育基地。鼓勵經營主體建立符合GAP 要求的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對連片繁育中藥材種子種苗的經營主體,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進行獎補,建設種子種苗繁育基地,改變中藥材品種混雜甚至退化的狀況。三是大力推進種植基地標準化、規模化建設。圍繞主導優勢中藥材品種,加快制定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種植采收、產地初加工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為提高中藥材品質、產量和效益提供保障。支持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資金、技術、人才、管理、信息和市場等方面的優勢,發展訂單生產、定向銷售,形成以經濟利益為紐帶的產銷關系,力爭使90%以上的藥材種植戶加入到產業鏈中,并運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建立質量追溯管理系統,實現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質量可追溯,引領中藥材種植向標準化、規模化方向邁進,全市標準化種植率達到60%以上。四是推進中藥材種植“三品一標”認證。重點抓好板藍根原產地地理標志認證、板藍根道地藥材認證,爭創板藍根國家、省級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和生態種植基地。
一是規范產地初加工。組織力量對現有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中藥材加工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對主導優勢中藥材產品逐品種制定產地初加工技術規范,引導加工戶改善生產條件,提高加工規范化水平。二是鼓勵發展精深加工。扶持以本地中藥材為原料的加工企業發展。建設生產車間、庫房、檢驗室等符合規定要求的中藥材飲片加工企業,鼓勵加工企業進行GMP 認證,引導企業爭取國家和省上項目支持,加快設備工藝技術改造,提高生產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開發名優新特產品,支持板藍根向著切片、顆粒、制劑等全產業鏈發展,擴大“中國板藍根之鄉”帶動效應,逐步形成集群效應。三是集中抓好招商引資。采取上門招商、資源招商、政策招商和“一事一議”“一企一策”的精準舉措,引進科技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國內大型制藥企業集團,通過在張掖市自建基地以及與地方中藥材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協作聯營等方式,引領中藥材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建強農技隊伍。積極引進中藥材專業人才,招聘中藥學大學畢業生,盡快解決中藥材產業重點縣區技術瓶頸問題。加大對中藥材產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充實加強縣鄉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制定和落實科技服務經費保障制度,鼓勵科技人員圍繞新品種培育、試驗示范、標準化基地建設、產量質量提升等開展科技承包和領辦示范點、示范園區,發揮好農業技術人員生力軍作用。二是加大技術培訓。精準對接實際需求,用兩年的時間,實現對中藥材種植戶種植技術、倉儲管理、產地初加工等知識技能培訓全覆蓋;對新型經營主體每2~3 年輪訓1 次,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實際操作能力和技術水平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帶頭人。三是搭建科研平臺。依托張掖市科研機構、骨干企業,聯合省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專家技術人員加強種植技術、中藥材加工、新產品開發等方面的研究、引進和示范推廣;根據中藥材種苗繁育、栽培管理、采摘收獲、加工儲存等關鍵環節和時間節點,適時開展指導服務,提供技術支持。
一是完善專業市場功能。采取吸引有技術實力、較強市場運營能力的大型中藥材生產經營企業領辦與政府提供服務相結合的辦法,增強“西部藥都”市場經營活力。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降低交易成本,支持中藥材加工企業、制藥企業、物流公司進駐“西部藥都”,把“西部藥都”打造成集藥材交易、倉儲物流、信息發布、質量檢測、服務管理為一體,服務西部、輻射全國的中藥材專業市場。二是加強流通網絡建設。主動與全國各大型藥材集散地聯系對接,大力發展中藥材經紀人隊伍,鼓勵支持本地藥商走出去,拓寬中藥材銷售渠道。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合作社依托優質產品,開設電商網店,發展網上交易。三是建立質量檢測體系。根據中藥材種植區域分布,加強相應縣區市場監管部門和鄉(鎮) 檢測能力建設,培養檢測人員,配齊檢測設備,滿足檢測的需要;建立市、縣(區)、鄉(鎮)三級中藥材質量檢測、指標反饋、結果公布、問題處置的制度措施。抓緊在“西部藥都”設立具有檢驗檢測專業科技服務資質能力的第三方檢驗機構,開展檢驗檢測技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