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娥
(甘肅省東鄉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管理站,甘肅東鄉731400)
藜麥屬藜科,雙子葉植物,籽粒小而輕,表皮有一層水溶性的皂角苷,素有“營養黃金”和“素食之王”之稱,是一種非谷物糧食,廣泛種植于東南亞,蛋白質含量高達14%以上,富含人體必需的8 種氨基酸,含鈣量是小麥的4 倍,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藜麥是唯一可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的單體植物。為了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農增收,助推精準扶貧工程,2018 年東鄉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結合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引進白色藜麥隴藜1 號、冀藜2 號、紅藜麥及黑藜麥等新品種開展了品種試驗示范,發現黑藜麥、紅藜麥市場價格高,群眾種植積極性高,適宜在東鄉縣推廣種植。2019 年在中國石化建設集團幫扶的布楞溝流域大樹鄉建立了2 個示范點,示范面積分別為紅泉村16.333 hm2、喬魯村30.667 hm2,輻射帶動東塬鄉毛溝村示范種植22 hm2、鎖南鎮馬場村示范種植13.333 hm2、龍泉鎮蘇黑村示范種植16.533 hm2、唐汪鎮示范推廣42 hm2。9 月下旬進行了測產,東塬鄉毛溝村平均產量為2 145 kg/hm2,鎖南鎮馬場村平均產量為1 725 kg/hm2,大樹鄉紅泉村平均產量為1 885.5 kg/hm2、喬魯村平均產量為1 945.5 kg/hm2,龍泉鎮蘇黑村平均產量為1 533 kg/hm2(其中黑膜覆蓋種植絕收0.533 hm2),唐汪鎮平均產量為2 430kg/hm2。東鄉縣藜麥平均產量為1942.5 kg/hm2,按目前的市場價格14元/kg計算,產值達27195元/hm2,是玉米產值的1.5 倍,小麥產值的2.5 倍,增收效果明顯,幾乎與馬鈴薯相持平,且具有勞動量小的特點,藜麥秸稈是優質飼草料,可快速育肥牛羊。因此,種植藜麥是東鄉縣發展特色種植業及小雜糧基地建設的有益補充。
由于藜麥在東鄉縣種植時間短,栽培模式正在探索之中,種植基礎非常薄弱,種植技術落后。
目前東鄉縣藜麥多為初級加工產品,加上籽粒脫皮困難,純度不高,產品質量無法保證。缺乏精加工產品,無法達到龍頭企業的包裝要求,高價位的產品無法出爐,影響了產品的商品價值。
東鄉縣山大溝深,境內無工業污染,產品綠色環保。但由于藜麥種植時間短,管理粗放,各村級產業體系發展不一,產品質量規格尚未統一,還沒有建立起無公害、綠色、有機種植技術體系,無法保證藜麥產品質量,影響了藜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藜麥秧苗食味優,播種后受田間鳥、鼠及跳甲等為害較重,從而影響了出苗。唐汪川等水地種植藜麥出苗期蟲害較嚴重,其中以蚜蟲、跳甲等為害嚴重,剛出芽或出土的藜麥幼苗很容易遭受多種地下害蟲的為害,嚴重時可導致絕收。
東鄉縣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土壤蒸發量大,降雨量≤400 mm。藜麥籽粒小,旱地露地栽培種植出苗率差,從而影響了產量。農膜覆蓋栽培模式有待試驗和探索。
藜麥籽粒成熟后如遇連續陰雨天氣2~3 d 就會發芽,給收獲帶來了困難,也影響了產品的商品性。
加強組織領導,農技部門要積極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廣泛宣傳動員,通過集中培訓、田間技術指導等服務活動引導農戶種植,落實地塊。根據東鄉縣南北兩片不同的氣候特征,加強品種選擇、栽培模式、田間管理等全程技術培訓,讓群眾了解藜麥作物的特性。進行不同模式的栽培,確保產量,拓寬銷售渠道,達到增收目的。
在確定好主推品種的同時,各鄉(鎮)要開展栽培模式、品種對比等試驗。通過試驗示范總結出東鄉縣不同區域、不同海拔、不同降雨量的最佳種植模式、種植密度及主推品種,為大面積推廣種植奠定基礎。
東鄉縣海拔1 735~2 664 m、境內山大溝深,無工業污染,種植以傳統種植模式為主,農家肥應用量大,地處北緯35°30′~35°36′,是綠色產品的生產之地,應走綠色發展路子。2019 年“中國光彩事業·臨夏行”活動臨夏州凱潤農牧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收購東鄉優質藜麥成品的價格為白藜麥40 元/kg、紅藜麥50 元/kg、黑藜麥60 元/kg。各部門的產業扶持必將推動藜麥產業發展。
結合扶貧車間建設,引進先進加工設備,在貧困村建設藜麥脫粒場所,注冊“東鄉布楞溝藜麥”品牌,全縣統一包裝規格,延伸包裝加工產業鏈,解決脫粒難和銷售難的問題。
一是領導要重視,通過政府推介,確保種植規模。產業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定的種植規模,要讓群眾了解藜麥、認識藜麥,宣傳推介是關鍵。目前藜麥作為保健食品在各大超市上市,且價格不菲。但山區群眾及大多數消費者不了解藜麥的品質及作用,導致藜麥產品不能大范圍的進入市場銷售,政府部門和企業應做好宣傳推介工作。
二是加強技術服務,確保農民增收。農業技術服務是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藜麥推廣要創新栽培模式。旱作區要借鑒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和膜側栽培技術,確保作物苗期需水量;南部百和、關卜等二陰區選擇半膜覆蓋栽培模式。同時要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青海、甘南等藜麥種植區的先進技術,配套播種、收割動力機械,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精深加工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保障。種植上規模,加工需先行。在完成產品初加工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挖掘藜麥精深加工技術,豐富深加工產品,做好藜麥油、花青素、藜麥片、藜麥米粉、藜麥皮皂苷提取等后期深加工產業,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體系;推出綠色、優質品牌,拓展高端市場。
四是綠色、有機是藜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推廣研究黑藜麥、紅藜麥種植技術,提高產品品質的同時要加強市場監管,提高產品檔次。推廣應用低殘留農藥和有機生物農藥,加強農藥檢測力度,確保藜麥產品質量安全。少用或不用化學肥料,大力宣傳應用農家肥和有機肥,提高產品品質。走綠色、有機產品道路,是實現藜麥產業可持續發展、增加產品附加值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