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探魁
(甘肅省通渭縣農業農村局藥材站,甘肅通渭743300)
農業產業化經營以產業導向市場化、產業運作企業化、產業形態一體化和產業發展規模化為基本特征,是農業經營機制的創新,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之一,還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小康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1]。國內對農業產業化的研究重點隨實踐的發展而變化。研究初期主要側重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概念、內涵、發展意義,產業化組織模式、經營機制、利益聯結機制等內容,出現了不少有價值的案例研究、專題研究,考察國內農業產業化的實踐模式及存在的問題等;再后來,對農業產業化研究的角度更加多樣化[2-5]。但由于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和生產季節性,沒有統一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農業產業化必須因地制宜,采用切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模式,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力[6]。本文在對通渭縣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調研的基礎上,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立足通渭縣產業發展實際,提出了具體對策建議。
近年來,通渭縣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全域規劃、區域布局、流域發展、因地制宜”的原則,加快推進草畜、果品、花椒、金銀花、新能源、勞務“六大”脫貧增收產業體系建設,通過近幾年努力,全縣產業扶貧成效逐步顯現,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全覆蓋和三大片區”為主的產業區域發展布局,即全縣所有貧困村發展光伏產業全覆蓋,以西北部7 個鄉(鎮)為重點發展草畜產業,東北部和西南部8 個鄉(鎮)發展果品產業,中南部9 個鄉(鎮)發展花椒產業和以金銀花為主的中藥材產業,全縣農業區域化布局趨于合理。
通渭縣是農業農村部50 個旱作農業示范縣、甘肅省5 個百萬畝以上旱作農業示范縣之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近年來,結合全縣實際,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因地制宜,通過堅持走“修梯田—調結構—搞養殖—建沼氣—沼液肥田—廢舊地膜回收再利用”的旱作農業發展思路,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高了糧食產量,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按照產業扶貧“551”模式,積極培育草畜、果品、花椒、金銀花、新能源、勞務“六大特色產業”增收體系,全力打造“隴中百萬畝生態產業示范區”,全縣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9.35 萬頭、25.3 萬只,全縣果品基地達1.2 萬hm2,花椒基地達0.85 萬hm2,金銀花基地達0.47 萬hm2,道地中藥材達0.33 萬hm2,實現了貧困村都有主導產業、貧困戶都有脫貧主業。
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推進的主體,絕大部分有體力、有文化、有素質的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農業生產主要依靠老人、婦女,留守農民特別是貧困戶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偏低,不能適應產業發展的要求。目前,通渭縣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占比16%,小學文化程度占比33.4%,初中文化程度占比46.6%,中專、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比4.2%。農民的文化素質總體較低,制約了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通渭縣有耕地12.2 萬hm2,約94%的耕地為旱地,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雖然近年來全縣農業生產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但總體水平仍然偏低,不能滿足現代農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的要求。目前,全縣鄉村道路、水利設施、交易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農田水利設施基礎薄弱,農村交通運輸落后,農業機械化程度低,全縣尚有近4.67 萬hm2中低產田尚未改造,嚴重制約了土地生產潛力的發揮。
通渭縣大部分地區農產品大都是老品種,品質差,農業發展方面科學技術水平比較落后,農業產業化企業科技人才少,技術創新能力較弱,農產品加工技術落后,加工轉化和增值率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農產品及其深加工產品強勢品牌少、規模小、產業鏈條短。
盡管近年來通渭縣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數量增長較快,農業產業化合作組織發展較快,但由于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整體規模小,水平低,抵御風險的能力差,帶動輻射能力弱,在運行中往往忽視農戶的利益,其聯結也是較松散的。絕大多數企業只是從事農產品初級加工,與農戶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
政府要大力開展農業專業技術培訓,積極組織科技下鄉活動,圍繞通渭縣農業主導產業,在全縣范圍內開展種養技術、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知識培訓,提高農戶的科學種養水平,把其培養成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同時,要針對種植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努力提高其科技水平,帶領廣大群眾科學種田。
“十四五”期間要搶抓國家項目政策扶持,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扶持產業化力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推進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提升,推進高產穩產田建設;大力發展水利設施建設,加強調水工程、滴管工程、渠道工程建設力度,改善農業生產用水條件,提升區域灌溉能力;逐步治理水土流失,增加綠化面積,改善農村生活生產環境,改變區域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
一是進一步完善標準體系,制定并修訂一批種植(養殖)、加工地方標準,形成完善的農產品技術標準體系。二是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大力推廣產、加、銷各個環節的標準化技術,實現農業生產從環境、投入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全過程監管,不斷提升通渭縣農產品品質。三是注重培育品牌產品,加快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認定,積極爭取各級綠色、無公害、有機認證,集中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社會認可度高的農產品品牌產品。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加快組建新型經營主體,推動產業、政策資源向產業帶集中,確保每個產業帶上至少有1 個龍頭企業,實現每個鄉(鎮)、每個特色產業都組建1 個以上帶貧能力強、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運作模式,帶動貧困片區特色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