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建,楊 毅,辛術貞,劉建華,雷靖瑩,蔣 鵬
(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四川 內江 641000)
甘蔗是四川傳統經濟作物,有1000多年的種植歷史。四川曾是我國產糖大省,1919年糖產量9萬t,占當時全國糖產量的69.2%,主產區內江也成為全國聞名的“甜城“。1936年建立的四川內江甘蔗試驗場(現名內江市農科院)是我國大陸地區建立最早的甘蔗研究機構。四川有兩大片區適宜植蔗。一片主要分布在沱江、岷江、長江、嘉陵江、涪江、渠江流域,為中亞熱帶季風區。該區域年平均溫度17~19℃,年降雨量1000~1200mm,年日照時數1200~1500h,7~9月甘蔗大伸長期光熱水資源集中,秋季涼爽,冬春干旱,常有霜凍低溫和寒潮侵襲。該區地域遼闊,為四川傳統植蔗老區,20世紀50~60年代建的機制白糖廠較多,同時也是傳統的紅糖產區。該區習慣上稱四川內地蔗區,植蔗縣達100多個。另一片區是西南河谷南亞熱帶區,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安寧河、黑水河流域。該區光熱水資源豐富,年平均溫度19~22℃,年日照2100~2500h,年降雨量1000mm左右,晝夜溫差大,灌溉條件好,甘蔗單產、糖份均較高,習慣上稱攀西蔗區。近年來由于種植效益高而穩定,四川甘蔗面積穩步增長,種植甘蔗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四川現有甘蔗面積約3.33萬hm2,產量200多萬t,產值20多億元。大部分作果蔗鮮食銷售,少部分作紅糖或釀酒原料,種植比較分散,種植模式以散戶種植為主,種植的品種以自育品種為主,包括甜城15、甜城18、甜城99、內江58-80等。
四川甘蔗平均單產4~5t/667m2,高產栽培可達10t以上。一般純收入在3000元/667m2以上,種植效益高于糧食作物,也高于一般果樹,有較好的比較效益,且能當年見效,增收效果好。
甘蔗作為四川傳統經濟作物,許多農民在無任何政策支持情況下自發堅持種植,近幾年面積有少量增長,說明甘蔗在四川有很強生命力。在一些主產鄉鎮呈現出品改積極性高、栽培管理水平高、種植產量高、銷售價格高、產品品質好、經濟效益好的良好態勢。
我國年產糖1000萬t,消費1500萬t,1/3靠進口補充。水果甘蔗面積26.67萬hm2,作為國內果蔗和紅糖最大的消費區,四川甘蔗產業市場前景廣闊,極具發展潛力。甘蔗植株高大,根系發達,葉片寬大,冬天上部葉片常青,成片種植具有小森林的功能,發展甘蔗產業有較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文化效益,可作為我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內容,助推農民持續增收。
受疫情影響,四川甘蔗遭遇“賣”難,主要體現在田間收購環節。一些地方對外地運輸車輛實行管控,收購商、運銷商進村難,甘蔗運不出去;另一方面,城、鎮集市關閉,人口流動降低,對甘蔗銷售終端造成極大的沖擊。
在用工層面,受居家隔離、疫情心理恐慌等多種因素影響,目前用工難用工貴問題比較突出,導致部分蔗田缺少管護,人手嚴重不足。
產品銷售困難會很快傳導到生產端,加上農資購買困難,對農民的植蔗積極性產生一定影響。蔗農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產,抗疫情、保生產、保增收壓力很大。
疫情防控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疫情防控壓倒一切。在疫情期間甘蔗生產管理要高度重視衛生防疫,嚴格執行防疫規范,加強自我防護。要堅持每日量體溫、戴口罩、勤洗手,堅持對進出車輛嚴格消毒,確保身體健康、生產安全。在收獲、檢測、貯藏、裝卸、運輸、加工、銷售的全流程各環節要嚴格遵守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工作的各項要求,絕不能出現因市場急需而忽視質量管理的情況,決不能在全國防控疫情的關鍵時期出現甘蔗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疫情要防,生產不停,要抓好春季田管、春耕備耕和后疫期規劃。一是搶收,及時清除田間雜物;二是搶播,實行育苗早播;三是搶管,抓緊松蔸、施肥;四是搶訓,利用好廣播電視、網絡微信等手段,組織專家開展在線培訓、在線指導、在線答疑。
疫情終將過去,為將損失減到最低,后疫情時期應更加重視以下6個方面。
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栽培條件、消費習慣等選擇適宜的甘蔗品種。早、中、晚熟品種配套,適度推廣加工專用型品種。要實現增產增收,不僅需要有優良品種,還需要有配套的科學種植方法,因為良種只有在其適應的栽培管理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最大增產潛力。因地制宜推廣適合當地優質高產的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設施栽培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等。
做好預案,推廣防御風災、旱災、澇害、霜凍、病蟲草害等相關技術,特別要搞好草地貪夜蛾的監控和防治,達到抵御自然災害,保持商品性優良,高產穩產的效果。
推廣以農業防治為基礎,以生物防治、保護天敵、合理用藥為內容的綜合防治。栽培過程中品種、耕作、植保、肥料、收獲、貯藏、加工等各個技術環節,實施生態防控措施。
在甘蔗田間管理過程的開溝、松蔸、中耕、培土、除草等環節均可使用小型機械,實施丘區甘蔗半機械化栽培技術可大幅度減輕田間管理的勞動強度,有效降低勞動力成本2/3以上,對實現規?;N植十分有利??蒲袉挝谎邪l出適應機械化寬行距要求但是又不減產、抗倒伏、易落葉的優良品種至關重要。
隨著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家一戶、單槍匹馬闖市場的分散經營模式已嚴重影響了甘蔗產業的發展。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是甘蔗產業發展必然選擇的模式。專合組織能專業從事甘蔗的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推進標準化生產,協調并銜接產前、產中、產后的各環節,環環緊扣,形成一體化經營。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家+合作社+農戶+基地+標準+品牌”的甘蔗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全面實施標準化、組織化、專業化經營管理。
根據蔗地生態特點,以甘蔗為主體,間套種其它農作物以增加蔗田綜合效益。蔗地綜合利用的核心是提高蔗地利用率,目的是增加單位面積植蔗的綜合收入。充分利用不同作物對溫光條件要求的差異性、利用作物生育期長短不同、利用作物高矮不同進行立體種植,合理間套作。比較有效的模式是前期間作蔬菜,后期套種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