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彬,程茂俊,程菲華
(1.汕頭市第四人民醫院,廣東 汕頭 515000; 2.汕頭市龍湖人民醫院,廣東 汕頭 515041)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作為常見癡呆類型,多以行為、認知功能減退及精神障礙為主要表現,好發于老年人群。AD發病隱匿,發病早期不易察覺,極易出現誤診或漏診現象。目前AD診斷方法較多,主要包括血液學、神經心理學、腦電圖及腦脊液檢查等,其中腦脊液直接聯系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外空間,觀察其生物學變化有助于對腦部變化進行判定[1]。腦脊液tau蛋白多表達于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軸突,可與微管系統結合并促使其穩定,當腦脊液p-tau蛋白與微管結合能力降低,將導致神經軸突退化,且將形成神經元纖維纏結,為誘發AD腦病變基礎[2]。鑒于此,筆者分析AD患者腦脊液p-tau蛋白水平變化及其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本院治療的老年癡呆患者59例,經臨床診斷分AD患者29例并設為AD組,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la,VD)患者30例,并設為VD組。同時選取同期在本院治療的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27例作為對照組。AD組:男18例,女11例;年齡60~83歲,平均(67.82±2.01)歲;文化程度:文盲、小學、中學及以上分別為7例、9例、13例。VD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60~82歲,平均(67.85±1.97)歲;文化程度:文盲、小學、中學及以上分別為7例、10例、13例。對照組:男17例,女10例;年齡60~83歲,平均(67.80±1.96)歲;文化程度:文盲、小學、中學及以上分別為7例、8例、12例。獲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3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②AD診斷標準:《阿爾茨海默病癡呆診斷標準的推薦》[3]。③VD診斷標準:《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4]。④對照組接受核磁共振、顱腦CT檢查未見神經系統病變,且癡呆簡易篩查量表(BSSD)評分≥26分。
①合并缺血性腦血管病者。②AD組、VD組患者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病變。
所有研究對象均由專科醫師告知本研究相關注意事項,完善各項輔助檢查。入選者麻醉后,由神經內科專科醫師進行腰椎穿刺術,并收集3 ml腦脊液,即刻送至檢驗科置于-20 ℃環境下備測,腦脊液p-tau蛋白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檢測試劑盒由比利時Innogenetics公司提供。
①觀察3組腦脊液p-tau蛋白水平。②依據受試者工作特性(ROC)曲線對p-tau蛋白診斷AD價值進行分析,確定p-tau蛋白診斷AD最佳臨界值,計算特異度、敏感度。

AD組腦脊液p-tau蛋白水平>VD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3組腦脊液p-tau蛋白水平比較
結合AD組、VD組腦脊液p-tau蛋白水平繪制ROC曲線,選取腦脊液p-tau蛋白≥120 pg/ml作為診斷臨界值,此時檢測AD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93.57%、89.92%。詳見圖1。

圖1 腦脊液p-tau蛋白測定ROC曲線
AD、VD作為老年癡呆常見類型,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的加快,AD患者占比不斷增大,不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也給其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AD發病機制仍未完全明晰,但有研究指出生活習性、居住條件及教育程度等與AD發生間具有密切聯系。目前AD治療以藥物療法為主,以控制病情進展、緩解患者癥狀,提升其生活質量。但AD缺乏早期診斷方法,多數AD患者確診時已處于晚期,導致神經元多呈不可逆損傷,錯失最佳治療時機,故早期診斷AD對提升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5]。
tau蛋白作為一種結構蛋白,在人體外周神經、中樞神經中含量較高,且其N末端可發揮聯系微血管與膜成分的作用,有利于穩定人體微血管[6]。正常情況下,tau蛋白含有一定量的磷,其中1 mol的tau蛋白磷酸化2 mol磷,但若受到諸如病變因素影響導致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引起tau蛋白異常,進而降低其結合微血管能力,將競爭性結合正常微管蛋白,促使微血管系統動態穩定遭受破壞,進而誘發AD等神經系統病變[7]。神經元纖維纏結、老年斑為AD重要病理特點,一旦形成神經元纖維纏結,患者將出現認知功能、記憶功能下降[8]。本研究結果得出,AD組腦脊液p-tau蛋白水平>VD組>對照組;結合AD組、VD組腦脊液p-tau蛋白水平繪制ROC曲線,選取腦脊液p-tau蛋白≥120 pg/ml作為診斷臨界值,此時檢測AD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93.57%、89.92%。由此可見,癡呆患者腦脊液p-tau蛋白呈高表達,而AD患者腦脊液p-tau蛋白水平最高,以腦脊液p-tau蛋白≥120 pg/ml作為診斷臨界值時,診斷AD敏感度、特異度均較高,可輔以診斷AD。但經臨床實踐發現,雖然檢測腦脊液p-tau蛋白可為AD診斷提供實驗室依據,但仍需完善現有診斷系統,結合不同生化指標及量表,利于提升AD診斷效能,早期發現、及早確診,為患者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本研究亦存在一定局限性,諸如納入樣本量少且未納入其他神經變性疾病樣本量進行研究觀察,僅對AD、VD及非神經系統病變患者進行研究探討,故仍需后續擴大樣本量、納入其他神經病變疾病患者進行深入研究,以進一步明確腦脊液p-tau蛋白在AD患者中的診斷價值,提升AD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腦脊液p-tau蛋白可作為診斷AD的重要生物學標記物,有助于為臨床診治AD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