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枝
(蘭考第一醫院,河南 蘭考 475300)
重癥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統常見疾病之一,其發病突然,病情發展速度較快,若不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則會增加并發癥發生的風險,甚至導致患者死亡[1]。補液、糖皮質激素、吸氧等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手段,雖可抑制疾病的發展,但治療效果不佳。無創機械通氣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呼吸衰竭常用的治療手段,其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通氣功能,改善預后[2]。本研究探討了重癥支氣管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采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的效果?,F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重癥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各41例。對照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41~67歲,平均(54.32±2.79)歲;發病至就診時間0.5~5 h,平均(2.74±1.23)h。觀察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43~69歲,平均(56.34±2.15)歲;發病至就診時間1~6 h,平均(2.93±1.14)h。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國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相關診斷標準[3],且經X線片等檢查確診者。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心肝腎等其他重要臟器異常者。②存在肺栓塞、張力性氣胸等肺部疾病者。③存在血液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者。④撤機后存活時間低于48 h者。
對照組接受祛痰、調節水電解質紊亂、氣道舒張等對癥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無創機械通氣(廠家:北京康都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KD300)治療,給予患者仰臥位,頭部抬高角度為45°,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其適宜的鼻面罩,S/T模式為通氣工作模式,氧流量參數為3~5 L/min,頻率設置為15~20次/min,呼氣末正壓參數為2~6 cmH2O,吸氣末正壓為5~20 cmH2O,之后根據患者病情控制情況合理調節呼吸參數,3 h/次,3次/d。兩組治療時間均為7 d。
①血氣分析指標:通過多功能監護儀記錄患者氧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二氧化碳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pH值。②炎癥因子: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介素-4(interleukin 4,IL-4)、白介素-6(IL-6)水平。血氣分析指標及炎癥因子測定時間為治療前1 d、治療7 d后。
觀察組治療后PaO2、pH較對照組高,PaCO2較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TNF-α、IL-4、IL-6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比較
重癥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隨著重工業的不斷發展,空氣污染程度的加重,導致該病的發病人數逐年增加[4]。重癥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主要是因支氣管黏膜出現水腫、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等情況,造成呼吸道氣流發生異常,呼吸阻力上升,進而導致通氣/血流比例失衡,甚至造成低氧血癥等癥狀的發生,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5]。對于重癥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而言,極易發生全身炎癥綜合征,不僅對肺組織造成不利的影響,還可損害肝臟、腎臟等其他重要臟器,加重病情,延緩患者康復進程。
吸氧等常規對癥治療,雖可有效優化組織供氧狀況,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可導致氣道內廣泛痰栓的出現,引起呼吸道堵塞、呼吸衰竭等癥狀,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機械通氣是臨床上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常用手段,常規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治療正常情況下需建立人工氣道,輔助患者呼吸,但其治療時間較長,不僅加大患者的疼痛程度,增加醫療費用,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概率,致使病情加重,預后質量降低[6]。而無創機械通氣治療不僅操作簡便,且安全性高,其主要是通過口鼻面罩的途徑,利用雙水平氣道正壓給予壓力,減少氣道阻力,增加氣體吸入量,維持肺部膨脹,提高肺泡通氣量,減少耗氧量,降低呼吸肌疲勞,加速二氧化碳排出[7]。此外,無創機械通氣可確保通氣的穩定性,改善機體缺氧狀況,利于氣道分泌物的清除,且不產生機械性損傷,預后效果較為理想[8]。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PaO2、pH值較高,PaCO2、TNF-α、IL-4、IL-6水平較低,表明重癥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施以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氣分析指標,減輕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無創機械通氣治療應用于重癥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可有效促進患者血氣分析指標的改善,抑制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