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駐馬店市中醫院體檢中心,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頸部血管狹窄是導致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高致殘率及致死率的臨床特點,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1-2]。早期診斷并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措施,是改善頸部血管狹窄患者預后的重要方式。目前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是診斷頸部血管狹窄的金標準,可清晰顯示患者頸部血管狹窄情況,但該檢查方式為有創檢查,存在一定并發癥發生風險,且費用昂貴,部分患者難以接受[3]。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彩超及經顱多普勒超聲成像被廣泛應用于臨床頸部血管狹窄的診斷過程中,具有無創、費用低廉等特點,易被患者所接受[4]。基于此,本研究將彩超與經顱多普勒超聲成像聯合應用于疑似頸部血管狹窄患者的診斷當中,旨在進一步觀察其診斷價值。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期間收治的疑似頸部血管狹窄患者(84例)的臨床資料,患者中男49例,女35例;年齡42~76歲,平均(59.76±7.24)歲;身體質量指數(BMI)21~30 kg/m2,平均(24.54±1.37)kg/m2;基礎疾病:高血壓23例,糖尿病9例,高血脂癥17例。
(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5]中相關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均完整者。③入院前半年內無顱腦外傷。(2)排除標準:①合并腦出血者。②耐受性差,無法完成上述檢查者。③凝血功能障礙者。④對造影劑過敏者。
彩超檢查:儀器選擇西門子公司的彩色超聲診斷儀,囑咐患者取平臥位,將探頭頻率調整至8~10 MHz,對頸部動脈進行詳細掃查,觀察是否存在血管內斑塊,并對其狹窄情況進行評估。經顱多普勒超聲成像檢查:儀器選擇德力凱公司的經顱多普勒超聲儀,囑咐患者取坐位,調整探頭頻率為2 HMz,經枕窗部位對雙側椎動脈及基底動脈進行檢查,詳細記錄各個血管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均值、收縮期峰值流速、舒張期峰值流速、搏動指數,并對血管狹窄程度進行評估。DSA檢查:儀器選擇飛利浦公司生產的型號為HD20的C型臂DSA機,囑咐患者取仰臥位,經腹股溝行動脈穿刺插管,注入造影劑,分別從正位、側位、斜位全面對頸部動脈情況進行詳細檢查,觀察其血管狹窄情況。
血管狹窄程度參考北美癥狀性頸動脈狹窄試驗法[6],輕度狹窄:狹窄率<50%;中度狹窄:狹窄率為50%~69%;重度狹窄:狹窄率為70%~95%;極度狹窄:狹窄率>95%。血管狹窄率=(遠端正常直徑-最窄直徑)/遠端正常直徑×100%。以DSA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分析彩超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成像在頸部血管狹窄中診斷的準確度、敏感度、特異度及狹窄嚴重程度一致性。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一致性采用Kappa檢驗(Kappa>0.75表明一致性極好,0.4~0.75表明一致性較為理想,<0.4表明一致性差)。
經DSA檢查結果顯示,84例疑似頸部血管狹窄患者中73例為狹窄,11例為正常。其中輕度狹窄26例,中度狹窄31例,重度狹窄12例,極度狹窄4例。
以DSA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彩超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成像診斷頸部血管狹窄患者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90.41%(66/73)、90.91%(10/11)、90.48%(66+10/84)。詳見表1。

表1 彩超與經顱多普勒超聲成像聯合診斷效能(n)
彩超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成像診斷頸部血管狹窄嚴重程度與DSA檢查一致性良好(Kappa=0.856)。詳見表2。

表2 頸部血管狹窄嚴重程度診斷一致性分析(n)
頸動脈是將血液由心臟輸送至頸、面、頭部的大血管,是腦部主要供血血管之一。頸部血管發生異常時將對腦部供血產生影響,嚴重者可引起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甚至壞死,若不能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則可能導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甚至引發腦梗死[7]。影像學檢查是臨床診斷腦部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包括CT、核磁共振成像、DSA等,其中DSA檢查是臨床診斷頸部血管狹窄患者的金標準,但該檢查需采用動脈穿刺置管方式,將顯影劑注入血管,通過顯影劑在X光下所顯示的影像對血管病變情況進行判斷,是一種介入性檢查方法,相關文獻報道,該檢查約有0.3%~0.7%的并發癥發生率,且其所需費用高昂,極大程度上限制其推廣應用[8-9]。
近年來,彩超、經顱多普勒超聲成像等診斷方法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彩超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成像診斷疑似頸部動脈狹窄患者,以DSA為金標準,結果顯示,其敏感度為90.41%,特異度為90.91%,準確度為90.48%,且與DSA檢查結果Kappa一致性良好,表明兩種檢查方法聯合檢測在頸部血管狹窄中具有較高診斷價值。頸動脈彩超檢查屬于無創性操作,具有操作簡單、可反復觀察等優點,由于頸動脈位置較淺,通過彩超不僅能夠清晰顯示血管內是否存在血管狹窄、狹窄程度、有無斑塊形成、斑塊形成部位、大小等情況,并能對其進行準確測量及定位,但該檢查方式存在一定局限,不能夠對椎動脈顱內段進行檢查[10]。經顱多普勒超聲成像技術是利于超聲波引起多普勒效應,可通過自然孔道及顱骨較薄處對顱內血管進行檢查,顯示顱內血管壁狀態及血管狹窄程度,有效彌補頸動脈彩超檢查的不足[11]。除此之外,經顱多普勒超聲成像還可顯示檢測動脈的血流動力學情況,利于反映包括椎動脈顱外段在內的頸部血管重度狹窄或極度狹窄時后循環血管的代償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但經顱多普勒超聲成像檢查仍存在一定漏診、誤診情況。分析其原因為,動脈管腔較大且僅發生輕微狹窄時,該血管血流動力學無明顯變化,易出現漏診情況;此外經顱多普勒超聲成像主要通過血流方向及血管深度對血管位置進行判斷,若患者血管位置發生變異性改變,則可能造成誤診情況[12]。因此,為進一步確保診斷準確性應嚴格規范操作,充分暴露檢查部位,詳細探查深層基底動脈,綜合分析該部位血流速度、頻譜形態,必要時行DSA檢查,避免漏診及誤診現象。
綜上所述,彩超與經顱多普勒超聲成像聯合檢測在頸部血管狹窄診斷中具有較高診斷價值,且其對血管狹窄程度評價結果與DSA具有較高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