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南陽市中心醫院婦科二病區,河南 南陽 473000)
子宮肌瘤是臨床常見女性良性疾病,主要由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誘發,主要表現痛經、月經不調、失眠、尿頻尿急等。臨床上常用外科手術治療子宮肌瘤,主要有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射頻消融術等,但均為介入性操作,仍存在一定增加感染、創傷等風險[1]。高強度聚焦超聲消融術是近年基于醫療技術、器械進步而提出的一種非完全侵入性外科技術,通過特定超聲波長即可實現對病灶消融、消除目的。目前,已有將此技術應用于子宮肌瘤治療,但其可行性有待更多的數據支持[2]。筆者探究高強度聚焦超聲消融術在子宮肌瘤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子宮肌瘤患者61例,按手術方案分對照組和觀察組。納入標準:①符合《子宮肌瘤的診治中國專家共識》子宮肌瘤診斷標準[3]。②無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高強度聚焦超聲消融術禁忌。③伴不同程度經期延長、月經量多、尿頻或排尿困難、陰道出現斷續流血等癥狀。④有生育需求。⑤患者知情,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輸卵管或宮內植入節育器者。②惡性腫瘤者。③合并盆腔器官疾病者。④伴肝腎心功能異常者。對照組30例,年齡21~35歲,平均(28.5±2.4)歲,體質量指數18~25 kg/m2,平均(21.6±0.9)kg/m2,病灶直徑2.0~8.0 cm,平均(4.7±0.8)cm,其中單發肌瘤19例,多發肌瘤11例。觀察組31例,年齡22~36歲,平均(29.1±2.0)歲,體質量指數18~25 kg/m2,平均(21.5±0.8)kg/m2,病灶直徑2.0~8.0 cm,平均(4.7±0.8)kg/m2,其中單發肌瘤21例,多發肌瘤10例。兩組年齡、體質量指數、病灶直徑、肌瘤數量等基礎資料均衡可比。
①對照組予以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取膀胱截石位,頭低腳高姿勢,消毒鋪巾,氣管插管全麻,臍孔下切口置氣腹針,建氣腹(10~13 mmHg),腹腔鏡明確病灶情況,置手術器械,鈍性剝離、剔除肌瘤,若為黏膜下肌瘤則直接實施肌瘤蒂部切除,止血縫合。②觀察組予以高強度聚焦超聲消融術:常規靶區脫脂脫氣,重慶海扶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超聲聚焦腫瘤消融儀(JC-200型),俯臥位,超聲定位根據病灶位置、大小設定參數,直徑200 mm、頻率0.9 MHz、焦距150 mm,接心電監護系統,靜注芬太尼、咪達唑侖鎮痛鎮靜,超聲監控明確病變范圍,1~2 s/次點照射法,輸出功率300~400 W,根據患者反應適宜調整劑量,有效為目標區團塊樣灰度覆蓋,病灶無血流信號,六氟化硫微泡超聲造影達目標范圍為治療終點。③相關指標檢測:均于月經黃體期以美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ALOKA-1000型)檢測子宮內膜厚度、內膜容積、子宮體積。操作均由資深影像學醫師嚴格參考儀器說明規范完成。
①癥狀改善情況(痛經、月經時間過久、尿頻、月經量過多、其他),癥狀改善情況均以患者自述評價。②術前、術后3個月子宮體積。③術前、術后3個月子宮內膜容受性(子宮內膜厚度、子宮內膜容積)。④骶尾部疼痛、血尿并發癥發生率。

兩組癥狀改善情況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n,%)
術前兩組子宮體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子宮體積均縮小,且觀察組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子宮體積比較
術前兩組子宮內膜厚度、子宮內膜容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子宮內膜厚度、子宮內膜容積均升高,且觀察組變化幅度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子宮內膜容受性比較
觀察組骶尾部疼痛1例;對照組血尿1例,癥狀輕微,經積極對癥治療緩解。
子宮肌瘤是育齡女性最常見良性腫瘤,亦是不孕主要原因之一[4]。藥物治療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病灶體積,但難以根治,復發率高[5]。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子宮肌瘤常用治療手段,尤其是有生育需求女性,可保有生育能力,但臨床報道,此術式仍對子宮有較大創傷,不利于術后子宮生理機能恢復[6-7]。
高強度聚焦超聲消融術是近年新興微創技術,通過將超聲波能量集中于治療區,可短時間內將局部溫度提高至60~100 ℃,繼而灼燒破壞病變組織而受高強度聚焦限制不會損害附近正常組織[8]。學者范宏杰等[9]研究顯示,高強度聚焦超聲消融術治療子宮腺肌病可實現清除病變組織,改善內分泌功能等目的,可達到與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相同甚至更佳的手術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痛經、月經時間過久、尿頻、月經量過多、其他等癥狀改善率與對照組對比無明顯差異,提示高強度聚焦超聲消融術可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治療效果,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此外,筆者研究還發現,術后3個月觀察組子宮體積小于對照組,子宮內膜厚度、子宮內膜容積高于對照組。子宮肌瘤患者受病灶組織占位影響普遍存在子宮肥大等病理生理改變,同時子宮內環境異常反饋調節雌激素異常表達可進一步影響子宮內膜容受性,此機制亦是造成子宮肌瘤患者不孕的主要內因之一[10-11]。高強度聚焦超聲消融術是一種非侵入性操作,可借助超聲影像實時監控病灶消融效果,與常規子宮肌瘤剔除術比較,可降低對子宮內膜、卵巢等不良刺激,對卵巢內分泌功能影響小,消除子宮肌瘤占位效應后更利于其各項生理機能快速恢復,促使異常膨大子宮體恢復,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12]。本研究觀察組患者中術后存在1例骶尾部疼痛,考慮主要是因高強度聚焦超聲消融術經聚焦點后其在后場仍殘留部分能量,在骶骨界面反射引起骶尾部疼痛,因此術中需注意改變超聲波射入角度,減少對骶尾部刺激,同時可通過適宜降低膀胱充盈程度使超聲焦域遠離骶尾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