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珍,曾美月
(陽江市中醫醫院,廣東 陽江 529500)
厭食癥是以長時間食欲減退、食量降低為典型癥狀的疾病,常見于小兒時期,持續發展則嚴重影響小兒正常生長發育[1-2]。西醫治療多通過補充消化酶或機體缺乏的元素,以增進食欲,補充機體所需營養物質,改善臨床癥狀[3]。中醫學認為脾胃失調是厭食癥發生的基本病機,臨床治療需注重調理脾胃功能,以激發患兒機體吸收所需營養物質,緩解臨床癥狀[4]。但厭食癥患兒年齡較小,口服中藥治療較為困難,中醫外治療法更易于接受。基于此,本研究在厭食癥脾胃氣虛證患兒中采取推拿捏脊聯合西藥治療,分析其對患兒食欲、胃腸功能及臨床療效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診治的厭食癥脾胃氣虛證患兒86例為研究對象,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3例。對照組女18例,男25例;年齡2~9歲,平均(4.6±1.2)歲;厭食時間9~36周,平均(21.2±3.4)周。研究組女17例,男26例;年齡2~9歲,平均(4.7±1.1)歲;厭食時間10~36周,平均(21.1±3.2)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兒科學》[5]:長期食欲不振,且無其他疾病;存在食生冷、甘甜厚味或偏食等喂養不當情況;精神尚好但形體偏瘦,面色發黃;有便秘、腹瀉等癥。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6]中脾胃氣虛證:拒食或厭食,精神稍差,面色萎黃,肌肉松軟或形體消瘦,大便夾雜不消化食物或不成形;舌淡苔薄白,脈無力。
納入標準:所有患兒均符合厭食癥中西醫診斷標準;對本研究涉及療法耐受;年齡≤10歲;患兒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由其他疾病或藥物引起的厭食癥狀;伴有貧血、佝僂癥;依從性差,無法配合研究。
1.4.1 對照組 應用多酶片(江蘇恒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097)治療,3次/d,1片/次,療程2周。
1.4.2 研究組 在西醫治療基礎上聯合推拿捏脊治療:雙手摩擦發熱,于患兒腹部摩擦揉按,先順時針進行,重復50次,之后逆時針進行100次;以推、捏、捻、提、放為順序的手法,以長強穴為始,由下向上至大椎穴,之后重提脾俞、胃俞,至脊柱兩側微汗、皮膚潮紅。1次/d,療程2周。
1.4.3 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臨床療效,并于治療前1 d和療程結束后1 d測定患兒食欲調節因子水平、胃排空1/2的時間及D-木糖試驗結果。
①療效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7]。將患兒中醫癥狀分為重、中、輕、無4個級別,分別賦分為6、4、2、0分,評分越高則癥狀越嚴重。顯效:食欲、食量正常,癥狀積分降低≥90%;好轉:食欲、食量為正常兒童的70%以上,癥狀積分降低≥70%、<90%;有效:食欲為正常兒童的70%及以下,癥狀積分降低≥30%、<70%;無效:食欲、食量無明顯增加,癥狀積分降低<30%。②采集患兒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神經肽Y、瘦素、食欲激素水平,并計算食欲激素/瘦素的比值。③胃排空1/2的時間:超聲檢測患兒空腹時胃部情況,之后飲用100~250 ml溫開水,測定為橫、長徑和胃體-胃底交界的前后壁內徑,記錄兩組胃排空1/2的時間,時間短則胃動力更好。D-木糖試驗:晨起空腹排尿后,將5 g右旋木糖加入250 ml開水中,待涼至可入口溫度后1次飲下,之后250 ml溫開水沖洗杯子,并飲盡,收集飲水后全部尿液作為標本,檢測D-木糖含量,高則代表腸道吸收功能好。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5.3%,高于對照組7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后,研究組神經肽Y、促食欲激素/瘦素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食欲調節因子水平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胃排空1/2的時間短于對照組,D-木糖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胃腸功能比較
西醫認為小兒厭食癥是多種因素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表現為胃腸蠕動減弱,消化吸收功能降低[8]。多酶片為治療小兒厭食癥常用藥,可通過外源性補充胃蛋白酶和胰酶,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增進食欲。但單一藥物治療難以改善胃腸功能紊亂,治療效果欠佳,需聯合其他治療方法,以增強臨床療效。
祖國醫學認為脾胃失調為小兒厭食癥的基本病因,小兒臟腑嬌嫩,脾胃常不足,日長極易引起脾胃損傷[9]。脾胃氣虛證則是因小兒長期飲食失調,損傷脾胃,致使運化失司,形成本證[10]。故調和脾胃為該病的治療重點。推拿捏脊是中醫常用手法治療,通過對特定部位或腧穴進行手法刺激,起到調理經氣、疏通經絡、推行氣血、防治疾病等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療效、食欲調節因子水平、D-木糖試驗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胃排空1/2的時間短于對照組。表明中醫推拿捏脊聯合西藥治療在厭食癥脾胃氣虛證患兒中應用可提升患兒食欲,增強胃腸功能。本研究在厭食癥患兒中進行腹部推拿,逆時針推拿為補、順時針為瀉,補瀉結合且補倍于瀉,能夠起到理氣消積效果;推拿還可通過外力刺激胃腸道蠕動,加速胃排空,增強腸道吸收能力,提高患兒食欲及進食量,進而改善營養狀況,緩解臨床癥狀[11]。捏脊手法主要刺激督脈,督脈起于會陰,并于脊里,督脈穴位眾多,捏脊則可固本培元、舒筋活絡、調和臟腑功能、推動氣血運行,加強脾腧、胃腧刺激則進一步調和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加速胃排空,促進食物消化。同時,督脈上風府、入腦、上巔、循額,捏脊還可刺激下丘腦神經,促進食欲調節因子神經肽Y、促食欲激素的釋放,抑制瘦素合成,增強患兒進食欲望[12]。此外,推拿捏脊為外治療法,操作簡單,可避免口服藥物的痛苦,更易接受,值得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厭食癥脾胃氣虛證患兒采取推拿捏脊聯合西藥治療效果顯著,能夠改善患兒胃排空及腸道吸收功能,提升患兒食欲,增強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