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麗,江巖巖,姚 瑤
(鄭州市婦幼保健院急診醫學科,河南 鄭州 450000)
壓力性尿失禁系噴嚏或咳嗽等腹壓增高時出現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滲漏,好發于產后患者[1]。核心肌群抗阻訓練系常規臨床干預方案,通過囑患者開展規律性的盆底肌肉訓練,具有簡單易行的優點,可提高盆底肌力、減小膀胱頸活動度、改善尿失禁[2];但因患者較難掌握肌肉收縮的正確訓練方法,無法有效精準定位肌肉收縮的部位,患者干預后尿失禁程度仍較為嚴重,影響盆底肌肉的恢復。生物反饋盆底肌肉訓練通過予以盆底肌肉電刺激后指導患者行盆底肌肉訓練,應用于子宮脫垂患者可有效增強盆底肌張力、促進患者恢復[3],但目前生物反饋盆底肌肉訓練聯合核心肌群抗阻訓練治療壓力性尿失禁的效果及對盆底功能影響的相關研究仍相對較少。基于此,筆者開展生物反饋盆底肌肉訓練聯合核心肌群抗阻訓練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間,筆者所在醫院壓力性尿失禁患者129例納入研究。納入標準:①符合《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中壓力性尿失禁的診斷標準[4],且經超聲尿動力學確診。②產后2個月以上,可耐受盆底肌肉訓練。③病情程度為輕度(咳嗽、打噴嚏時自主溢尿)或中度(走路、坐起時自主溢尿)。排除標準:①伴有盆腔炎性病變。②近期有盆腔手術史。③對電刺激過敏。④中途轉院等脫落病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例分為對照組(64例)和研究組(65例)。對照組中,年齡26~37歲,平均(29.3±3.2)歲;BMI 23~26 kg/m2,平均(24.8±0.6)kg/m2;孕周37~42周,平均(39.2±1.0)周;產次1~3次,平均(1.4±0.4)次;病情程度:輕度33例,中度31例。研究組年齡25~38歲,平均(29.8±3.4)歲;BMI 23~26 kg/m2,平均(24.5±0.4)kg/m2;孕周38~42周,平均(39.6±1.3)周;產次1~3次,平均(1.4±0.3)次;病情程度:輕度36例,中度2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 核心肌群抗阻訓練:囑患者開展骨盆傾斜運動、多裂肌訓練、側橋運動、橋式運動等訓練,30 min/次,2次/d,持續3個月。
1.2.2 研究組治療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生物反饋盆底肌肉訓練:囑患者排空膀胱后取其平臥位,操作者將盆底刺激儀(LABORIE公司Urostym型)經消毒后的刺激棒置入患者陰道約4 cm處,脈沖寬設置為100~200 μs,輸出頻率設置為10~30 Hz,刺激3 s后立即休息3 s,刺激強度調整至可因其陰道肌肉收縮且可為患者所耐受,引導患者感受肌肉收縮的同時行盆底肌肉訓練。30 min/次,1次/日,連續干預3個月。
1.2.3 觀察指標 ①壓力性尿失禁指標[5]:分別于干預前、后經1 h尿墊試驗檢測患者尿失禁量。經盆底三維超聲(大為DW-PE582)檢測膀胱頸最大下降距離(maximum drop distance of bladder neck,BND)、膀胱后角度數(posterior bladder angle,PBA),BND、PBA與壓力性尿失禁的相關程度。②盆底功能評價指標[6]:分別于干預前、后經GRRUG會陰肌測定患者盆底肌力。

干預后兩組患者尿失禁量、BND、PBA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尿失禁量、BND、PBA比較
干預后兩組患者盆底肌力GRRUG評分均顯著升高(P<0.05),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盆底肌力GRRUG評分(分,
妊娠期激素含量變化、子宮所受腹中胎兒的機械性壓力、陰道分娩時盆底支持組織損傷等多種因素可影響盆底支持組織張力,極易誘發壓力性尿失禁[7]。核心肌群抗阻訓練通過開展骨盆傾斜運動、多裂肌訓練、側橋運動等肌肉訓練,可有效增強尾骨恥骨等盆底核心肌肉群肌力,改善其自主收縮性,增加患者尿道阻力,對改善壓力性尿失禁及盆底功能具有一定療效,但因盆底肌肉訓練時部分患者難以精準控制訓練的肌肉部位,極易收縮毗鄰的腹部肌肉,且其對盆底肌肉的刺激性較弱,臨床療效有限。轉變干預方式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
生物反饋盆底肌肉訓練通過將刺激電極置于患者陰道內,可靈活調整刺激電流強度,有效刺激盆底肌肉,增加盆底肌肉刺激,有利于喚醒盆底肌肉的神經支配;同時指導患者行盆底肌肉訓練,可提高盆底肌肉訓練的準確性;此外可調節患者排尿中樞的相關反饋調節機制,提高膀胱逼尿肌的神經支配[8],與核心肌群抗阻訓練聯合更進一步改善盆底支持組織整體肌力,改善膀胱活動度,有利于患者恢復。
尿失禁量、BND、PBA均為評價壓力性尿失禁的指標,其中BND、PBA可評價膀胱活動度,其數值與壓力性尿失禁嚴重程度正相關。筆者研究發現,干預后研究組尿失禁量、BND、PBA均低于對照組,表明生物反饋盆底肌肉訓練聯合核心肌群抗阻訓練可改善壓力性尿失禁。核心肌群抗阻訓練可改善盆底肌肉收縮,增加患者尿道括約肌的生理厚度,限制咳嗽等腹壓增高時膀胱活動度,增強遠端尿道括約肌及肛提肌的自主收縮,從而改善壓力性尿失禁。生物反饋盆底肌肉訓練予以適當強度的電刺激,可有效激活患者會陰部神經的傳出纖維,提高肛提肌、尿道周圍橫紋肌等盆底肌肉功能,改善盆底支持組織對尿道及膀胱頸的支撐功能,有效提高尿道閉合內壓;同時可刺激患者會陰部神經的傳入纖維,經神經元間接傳導至骶髓逼尿肌核,下調逼尿肌核的興奮活性,經盆神經將抑制性神經沖動傳至逼尿肌[9],從而抑制逼尿肌的自主收縮,增加膀胱的尿量儲備功能,進一步改善壓力性尿失禁。
盆底肌力GRRUG評分法系評價盆底功能的指標,其評分與盆底功能正相關。筆者發現,干預后研究組盆底肌力GRRUG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生物反饋盆底肌肉訓練聯合核心肌群抗阻訓練可促進盆底功能恢復。核心肌群抗阻訓練可提高腹橫肌、下背肌、骨盆底肌群等身體核心肌群及深層小肌肉的收縮有效性及平衡穩定性,改善患者對軀干的自主控制能力,從而促進盆底功能恢復。生物反饋盆底肌肉訓練在此基礎上可有效激活盆底肌肉神經電生理活性,最大限度內募集運動單元共同參與收縮,提高盆底肌肉收縮的協調性及有效性[10],從而進一步促進盆底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生物反饋盆底肌肉訓練聯合核心肌群抗阻訓練可通過增強盆底肌肉的電神經生理活性來促進盆底功能恢復,改善壓力性尿失禁,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