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 王樸真 馬驊驄 李永超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事業取得重大成就,貧困人口數量大幅下降。回溯改革開放40年來的扶貧工作可以發現,對于貧困問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扶貧政策。從改革開放的大規模扶貧到1986年成立扶貧開發小組推行的區域開發式扶貧,這一階段的扶貧政策體現出的思想更契合功利主義的價值內涵。從21世紀初繼續推行區域開發式扶貧到精準扶貧的提出、部署和實施,這一時期的扶貧政策體現出的思想更契合正義論的價值內涵。通過梳理我國不同時期的扶貧政策,引用功利主義和正義論這兩種不同的思想進行對比分析,以豐富扶貧事業的價值內涵。
關鍵詞:功利主義;扶貧政策;正義論;價值內涵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5-0006-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B82-06? ? ? ? 文獻標志碼:A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扶貧事業經歷了大規模扶貧、區域開發式扶貧、精準扶貧3個階段。大規模扶貧類似大廈的筑基工作,決定了大廈的規模。區域開發式扶貧類似大廈的梁柱構建工作,負責搭建好扶貧工作的主體框架并進一步填充內容。而精準扶貧是為大廈的細節工作繼續添磚加瓦,對大廈的最終落成起著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前一階段的工作為后一階段的工作奠定基礎,而后一階段的工作也是對前一階段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的補充和工作方式的進一步創新。從理論上來看,我國扶貧事業的這3個不同階段是從經濟體制改革推動大規模減貧到區域開發式扶貧的“縣級瞄準機制”“村級瞄準機制”,再到精準扶貧的“個人瞄準機制”的變化,充分體現著扶貧思想從功利主義到正義論的逐步轉變。
1? 功利主義與正義論的基本原則
1.1? 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思想自誕生之日起就在不斷變化,到19世紀初期正式成為完善的哲學系統,并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到20世紀70年代,因在運行中面臨諸多困境而受到多方批判,逐步喪失主導地位,但功利主義思想始終有重大影響。
以邊沁和密爾為代表的功利主義思想家都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人總是趨向于追求美好的東西,具體來說就是把追求幸福和快樂視作個人的人生目的,這是個人最大幸福原則。推及到全社會來說,整個社會的利益是每個人利益簡單加起來的總和,只要每個人都追求個人的最大利益,就會實現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是社會最大幸福原則。因此,“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成為判斷一個決策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1.2? 正義論
正義觀念在20世紀正式成為系統的理論體系。羅爾斯在批判功利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借鑒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正義理論基礎為正義論提出了新的研究范式。其中廣為人知的就是“正義二原則”。第一個原則側重公民政治權利上的自由原則,第二個原則側重社會和經濟上的機會公正平等原則和差別原則。在價值排序上,羅爾斯認為第一原則要優于第二原則,在第二原則中機會公正平等原則優于差別原則。
可見羅爾斯認為一個公平的社會應當是優先保障公民個人的自由,然后給予公民公平的競爭機會,如果出現因某些因素導致公民個人無法獲得與其他人同樣的權益,應當注意保護這些弱者的權益。對比功利主義可知,功利主義是效率取向,追求社會總體利益效用最大化,不惜損害少部分人的利益,正義論則更加傾向于構建一個更為公平正義的社會,在效率與平等間尋求平衡。
2? 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扶貧事業的分析
2.1? 改革開放初期宏觀決策及其減貧效應分析
1978年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先收入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1]。
改革開放初期發展政策的內容基本符合“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功利主義思想基調。“讓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重點追求經濟發展的效率,體現了“效率優先”的發展思路。根據功利主義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上要實現社會的整體幸福,而這種幸福是可以通過簡單的加減計算社會成員的苦樂來衡量的,意味著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有所側重,結果將無法保障所有人的利益。
2.2? 區域開發式扶貧的政策及減貧效應分析
1986年正式確立了大規模區域扶貧開發方針并設立領導小組,標志著將扶貧開發工作真正上升為國家意志。區域開發式扶貧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自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設立至新世紀前,第二階段是新世紀初的扶貧工作到精準扶貧提出前。
在第一階段,全國農村貧困地區分布較多且分散。在國家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只能采取區域瞄準的扶貧方式,即優先推動貧困人口集中聚居區域的發展,這種扶貧方式在減少農村絕對貧困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理論上更契合功利主義的思想。大量扶貧專項資金向貧困人口集中,向脫貧優勢大的區域傾斜,而缺少了對實際貧困程度更為嚴重的非貧困縣的貧困村或貧困個人的關注。暫時為了貧困地區大部分人的利益而缺少對小部分人的關注,符合功利主義的原則。
到20世紀末,在農村絕對貧困狀況得到緩解的同時,扶貧進程陷入緩慢甚至停滯狀態,在扶貧政策上急需新的調整。在21世紀初,國家制定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來應對日益嚴峻的扶貧工作形式。這一階段調整了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扶貧對象以縣為單位向村級瞄準推進。與“縣級瞄準扶貧機制”相比,“村級瞄準扶貧機制”更具正義性和進步性。兩種瞄準機制的轉變使得瞄準對象更加精準。這種扶貧方式加強了政府和貧困人口的聯系。一方面,在拉近政府與貧困人口距離的基礎上,通過建立村級龍頭企業和其他合作方式,為那些有勞動能力和想要脫貧的貧困人口提供更多平臺,使其有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彌補其因各種原因無法擁有平等競爭機會的缺陷,符合羅爾斯正義論中機會公正平等的原則,比“縣級瞄準機制”更具正義性。另一方面,這種機制進一步關注到弱勢群體的利益,符合正義論中的差別原則。對比區域開發式扶貧兩個階段的扶貧政策,其轉變體現出由功利主義向正義論思想的轉變。
區域開發式扶貧使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大幅度下降,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許多貧困地區存在一部分特殊的貧困人群,這些人的貧困問題能否解決關系到扶貧事業未來的發展走向。基于此,提出了精準扶貧概念,使扶貧事業進入新階段。
2.3? 對精準扶貧的政策及減貧效應分析
扶貧事業前兩個階段的成果和扶貧經驗的積累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和理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2]”。2014年國家出臺相關文件,明確提出了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和健全干部駐村幫扶機制的工作要求。第三階段的扶貧工作正式開始。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指出:“健全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抓好精準扶貧、建檔立卡這個關鍵環節,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打好基礎……按照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要求,使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有5 000萬人左右通過……等措施實現脫貧”。
從“六個精準”可以看出,扶貧瞄準機制從縣到村到人,在區域開發式扶貧瞄準機制基礎上有所創新。在措施上,對貧困人口進行精準識別、建檔立卡,駐村工作小組定期檢查扶貧工作,防止已經脫貧的貧困戶再次返貧。羅爾斯正義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的權利,去享有最廣泛的自由。但受自然資源、氣候、地理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制約,部分人缺乏獲取信息資源的途徑,成為弱勢群體。精準扶貧通過精準識別貧困人口,精準進行資源投放,打破了以往部分極度貧困人口想要早日擺脫貧困卻受制于客觀環境的困境。幫扶政策和資源向個人傾斜,在客觀上掃清了影響貧困個人脫貧的諸多障礙,為他們擺脫貧困創造了公平的機會,提供了多種選擇渠道,充分體現了正義性的內涵。因此,這種扶貧機制不僅在物質上滿足貧困人口改善生活的需求,而且在精神上滿足了急欲脫貧的貧困人口對自由選擇的要求,會增強對扶貧工作主體和扶貧事業的認同。
3?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說:“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發揚釘釘子精神,鍥而不舍、馳而不息抓下去”。扶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今日取得的巨大成績是一點點積累出來的。由于貧困問題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扶貧工作不可能一勞永逸。在扶貧中出現的問題不可能一次性解決,需要不斷努力,以實現全面小康。
扶貧旨在改善民生、造福百姓。梳理論證改革開放初期的扶貧工作以及成立扶貧開發小組后進行的扶貧工作,符合功利主義思想內涵,但并不是批判功利主義思想落后和否定以前的扶貧工作,而是通過回顧以前工作成果,再引用功利主義、正義論等思想,從縱向對比的角度來見證多年來扶貧事業的進步。對比不同時期的扶貧工作可以看出,21世紀后的扶貧工作是對以前扶貧工作的補充,充分體現了理論和扶貧攻堅機制的創新。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張瑞敏.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人消除貧困思想初探[J].理論月刊,2015(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