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路路 袁國朝
摘 要:2013年5月中印發表聯合聲明,倡議推動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這給區域4國經濟合作與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有利于相關國家共享發展成果。在論述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緣起的基礎上,從制度、貿易、基建3個維度闡述了走廊建設現狀,并重點分析了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必要性。
關鍵詞: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必要性分析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5-0022-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125.5? ? ? ? 文獻標志碼:A
1?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緣起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連接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緬甸和孟加拉國大部分地區。2013年,習近平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在此背景下,孟中印緬不斷加強互聯互通,交流合作。孟加拉國、中國、印度和緬甸自古以來就交流頻繁,中國和南亞國家通過古“絲綢之路”使得區域之間的貿易往來不斷,帶動了邊境貿易。中緬貿易可追溯至我國明朝,兩國人員和物品之間的交流不斷加大[1]。
20世紀90年代,學術界對孟加拉國、中國、印度和緬甸區域合作提出了構想并簽署《昆明倡議》。經過各方努力,4國分別在1999年、2000年、2002年和2003年召開4次地區經濟合作研討會,但長期以來,4國區域合作進展緩慢,效果不佳。為進一步增強4國之間關系以及打通南亞和東南亞大通道,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5月倡議構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2013年12月,第一次聯合工作會議在云南省昆明市召開,就機制和合作項目進行溝通;2014年12月,第二次聯合工作會議在孟加拉國召開,會議就貿易、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討論;2017年4月,第三次聯合工作會議在印度召開,會議討論了經濟走廊的意義[2]。
2?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發展現狀
2.1? 合作機制得到完善
當前,孟中印緬4國建立了完善的合作機制,通過建立領導人會面機制和部長級會面機制,進一步發揮經濟走廊的作用。4國政府通過簽訂合作協定、跨境貿易協定、投資協定和交通運輸協定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擬定合作機制,進一步擴大交流合作領域。
在交通能源上,形成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的對外經濟走廊,建立了中線和西線走廊,包括泰國、緬甸、中國、老撾、新加坡等國家[3]。
在商貿物流上,推動中國、孟加拉國、印度和緬甸沿海沿邊通關協作,使信息互換互通,通過中心和口岸城市逐步構建新的物流體系。
2.2? 進出口貿易和產業合作明顯加強
在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推動下,2018年中國逐步成為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國,印度對中國出口同比增長30.2%,印度從中國進口產品同比增長2.3%,兩國在石油、天然石墨、化工產品和紡織品原料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2019年10月中國從孟加拉國進出口商品總值接近15.3萬美元;2019年11月中國從緬甸進出口商品總值接近17萬美元。與此同時,4國在工業、農業、物流和產業布局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重點發展機械生產、食品加工和互補性產業鏈構造[4]。
2.3?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
當前,4國已經將加快“通路、通電、通商、通關、通信”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經濟走廊建設的重點之一。通過交通樞紐建設,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機銜接;通過運輸通道建設,實現次區域東西與南北向客貨運輸中各種交通方式的合理分工;通過交通樞紐與運輸通道之間的銜接優化,實現各種運輸方式在綜合系統中的協調發展[5]。
3?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必要性分析
3.1? 走廊建設可以使區域內國家增進互信,降低安全風險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地區安全問題復雜。中印邊界傳統安全問題凸顯。同時,該區域還存在非傳統安全問題。歷史與現實因素交織,對走廊區域國家間的安全問題帶來一定挑戰。孟中印緬地區4國在一定程度上視對方為威脅。
復雜的環境使得各國政府對該地區的投入心存顧慮,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提出和建設,為區域內各國發展提供了合作的可能性,使得走廊各國跨越政治制度,擱置爭端,重點發展經濟。通過人員、物資、技術、資金等要素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密切相關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增強相關國家之間的政治信任,緩解域內國家之間的爭端,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3.2? 走廊建設有利于帶動區域經濟增長,促進地緣經濟合作
國內外學者通過對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研究,選取中國、印度、孟加拉國和緬甸的經濟貿易數據,發現4國GDP總額的增長與4國之間貿易潛力呈現正相關關系[6]。
我國對其貿易投資額越高,其他3國的貿易潛力就進一步增大,4國經濟增長速度越快。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和潮流,經濟走廊的建設將進一步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和貿易額增加。
總體來說,孟中印緬地緣經濟關系較為密切,呈現出競爭、互補的局面。我國西南地區與印度東北部存在地緣經濟互補關系,與緬甸屬于地緣經濟競爭關系,與孟加拉國屬于地緣經濟一般競爭關系。競爭與合作是相輔相成的,通過競爭能進一步加強4國間的地緣經濟合作。
目前,經濟走廊建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在資金和技術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可以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引導基礎設施建設積極走出國門,參與競爭。4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孟加拉國和緬甸對外經貿發展落后,應該通過與中國和印度的貿易活動帶動區域內貿易發展,培養新型市場[7]。
當前,區域各國要加強合作,發揮自身優勢,開展互補合作,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調整區域內投資比重,促進走廊建設進一步發展。
3.3? 走廊建設有利于推動環保產業合作,加強綠色發展
隨著4國經濟增長和環保意識加強,要想實現綠色發展和綠色經濟,除了升級改造傳統的鋼鐵、化工等產業外,還需要進一步構建綠色生產方式,尤其是要通過環保技術來改善原有發展模式,不斷降低經濟增長帶來的環境污染,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8]。
孟加拉國在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較為落后,需要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垃圾處理;中國政府面臨新的環境服務和環保服務公共化問題,未來應對產業更替需要大量資金;印度在恒河污水處理和垃圾回收等方面基礎設施需求量很大;緬甸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方面。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設將進一步推動4國環保產業合作,加強綠色發展,實現經驗共享。
3.4? 走廊建設可以促進民族間交流,有效解決民族問題
中國西南地區、印度東北部、緬甸北部地區和孟加拉國構成了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核心區域。該區域山高谷深,環境惡劣,遠離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受地形和經濟因素限制,基礎設施落后。區域內民族構成多元化,跨境民族眾多并居住分散,民族間矛盾復雜。例如印度東北部一些民族獨立意識強烈,經常與中央政府產生摩擦及沖突;緬甸北部經濟滯后,民族間爭斗不斷,反政府武裝長期存在,嚴重影響著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穩定。地區內國家雖相互毗鄰,跨境而居,但各國政府為防止鄰國民族問題波及到本國并影響內部穩定,往往采取極端措施,封鎖邊境,減少對當地交通建設力度,使該地區長期處于相互封閉、互不合作、孤立發展的狀況,成為世界上最不開放的地區之一,導致當地資源無法有效開發,使地方的經濟更加落后。經濟走廊建設,互聯互通先行,隨著交通樞紐、通訊、水電等設施建設不斷推進,可以極大改善當地群眾對外聯系不便的窘境,活躍經濟要素,推動民族間的全方位交流,化解隔閡,增進互信,進而為當地經濟發展、資源開發創造良好的外部氛圍。
從長遠來看,通過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加速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恢復陸上通道、開辟空中航線,有助于構筑起經濟走廊地區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貿易與商業平臺,推動東亞、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的經濟合作,把太平洋地區和印度洋地區連接起來,促進孟中印緬相鄰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而這又將進一步消除本地區的貧困,減少長期存在的民族問題[9]。
4? 結束語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覆蓋國家擁有廣闊的市場、豐富的資源,商貿往來歷史悠久,具有天然的合作優勢。4國政府要積極尋找合作機會,推動人員往來,使民心相通,民意相合,盡量避免沖突,共同推動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生根開花,使區域內百姓共享合作所帶來的紅利。
參考文獻:
[1]楊文武,李彥余.中國與南亞國家陸、海交通基礎設施聯通建設研究[J].南亞研究季刊,2019(1):88-96.
[2]羅圣榮,聶姣.印度視角下的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J].南亞研究,2018(3):1-7.
[3]吳盼盼,陸亞琴,孔凡勻.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城市勞動生產率影響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8(13):63-64.
[4]宋志輝.南方絲綢之路經濟帶對西部邊疆安全的意義[J].西部發展研究,2015(0):77.
[5]李艷芳.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貿易投資的戰略意義與可行性分析[J].太平洋學報,2016(5):61-70.
[6]黃德凱,瞿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非傳統安全合作的現狀、困難及對策[J].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16(2):28-40,158.
[7]文富德.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必要性分析[J].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14(1):122-128.
[8]黃德凱,李博一,朱力軻.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現狀、挑戰及前景——以地緣政治權力結構為分析視角[J].南
亞研究季刊,2019(2):99-107.
[9]尹響,易鑫.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陸海交通基礎設施聯通研究[J].南亞研究季刊,2018(4):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