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賓


摘 要:基于萬方數據庫,分析了林業植物檢疫理論文獻,綜述了當前林業植物檢疫理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科學分析林業有害生物風險,科學確定林業植物檢疫對象,定期更新林業植物檢疫對象名單,完善《森林法》中第35條有關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的內容,引入防治閾值理念,科學防治檢疫性林業有害生物,撤銷公路檢疫檢查,將農林檢疫和商檢部門合并,開展綜合檢疫,以縣為單位發布疫情并進行管理等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管理對策。針對當前的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提出了調整防治策略、實施綜合防治、推廣疫木安全利用新技術等建議。
關鍵詞:林業;檢疫;理論;檢疫對象;確定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5-0096-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763? ? ? ? 文獻標志碼:A
1? 文獻檢索
在萬方數據庫中,檢索“林業檢疫”與“森林檢疫”,檢索表達式如下:主題(林業)*主題(檢疫)+主題(森林)*主題(檢疫)+題名或關鍵詞(林業)*題名或關鍵詞(檢疫)+題名或關鍵詞(森林)*題名或關鍵詞(檢疫)。此次共檢索到與“林業植物檢疫”相關的文獻2 137篇。
2? 文獻統計分析
2.1? 學科分布分析
2 137篇“林業植物檢疫”文獻學科分布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分析結果表明,檢索到的2 137篇“林業植物檢疫”文獻中,涉及“農業科學”學科的共有1 478篇,涉及“經濟”學科的有501篇,涉及“生物科學”學科的有445篇。
2.2? 資源類型分布分析
對2 137篇“林業植物檢疫”文獻進行資源類型分布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分析結果表明,2 137篇“林業植物檢疫”文獻主要資源類型為期刊論文,共有1 884篇,占比為88.1610%,其次為學位論文和會議論文,占比分別為8.844 2%和2.994 9%。
2.3? 語種分布分析
通過分析2 137篇“林業植物檢疫”文獻語種可知,2 137篇“林業植物檢疫”文獻語種主要為中文,有2 134篇,占比為99.86%,英文文獻僅有3篇,占比僅為0.14%。
3? 主要研究成果綜述
對2 137篇“林業植物檢疫”文獻按照被引頻次排名,被引頻次超過20次的文獻共有24篇,被引頻次超過30次的文獻共有13篇,被引頻次超過40次的文獻共有6篇。其中,潘宏陽的《我國森林病蟲害預防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被引頻次高達100次。
對2 137篇“林業植物檢疫”文獻進行綜合分析,重點分析最近10年和被引頻次前40位的文獻。與“林業植物檢疫”相關的文獻主要集中在林業植物檢疫政策體系與檢疫工作管理、檢疫性有害生物識別與防治對策和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等方面。在林業有害生物風險分析與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管理方面,李娟等(2013)[1]、宋玉雙,劉海軍等(2003)[2]研究了多指標綜合評價法在林業有害生物風險分析中的應用,建立了相應的分析指標體系和賦分標準。莊全(2011)[3]、李志興(2011)[4]、呂飛(2016)[5]、周奕景在總結歸納國內外有關林業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研究進展基礎上,提出了林業有害生物風險規避、轉移分散、自留等風險控制方法。張國慶、張善苗(2019)[6]、程月喬(2019)[7]分析了當前我國公開發表的3種林業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方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林業有害生物風險的系統學分析方法,以解決我國當前使用的林業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方法中存在的個別評判指標設置與賦分不合理、沒有考慮有害生物對人畜健康的危害、主觀評判指標過多、存在人為干擾等問題,將風險分析結果應用于檢疫性有害生物、危險性有害生物的數量化定義。
4? 我國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管理對策
4.1? 科學分析林業有害生物風險
結合當前林業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理論可知,分析林業有害生物風險應該剔除當前分析方法中的主觀指標,引入更加客觀的分析指標,引入會對人畜健康產生危害的危害性指標,系統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風險分析。
4.2? 科學、客觀地確定林業植物檢疫對象
應根據上述風險分析結果確定林業植物檢疫對象,而不是先確定檢疫對象然后在林業有害生物風險分析賦值指標中對檢疫對象進行單獨賦分,避免檢疫對象的確定和林業有害生物風險分析存在較大的主觀因素。
4.3? 定期更新林業植物檢疫對象名單
根據2017年10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87號公布的《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正的《植物檢疫條例》第4條,“凡局部地區發生的危險性大、能隨植物及其產品傳播的病、蟲、雜草,應定為植物檢疫對象”,每隔3~5年更新、發布林業植物檢疫對象名單。
4.4? 完善新修訂森林法中有關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的條文
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35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負責確定林業植物及其產品的檢疫性有害生物”過于寬泛,該規定可能會增加林業植物檢疫對象確定的主觀性。
過于主觀地確定林業植物檢疫對象會使林業植物檢疫對象確定工作缺少科學性,加重局部地區過度防治現象,浪費人力和財力。過度檢疫會嚴重影響林農利益,阻礙林業產業科學發展。因此,要科學確定林業植物檢疫對象,最大限度減少主觀干擾,盡快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依據《植物檢疫條例》第4條,完善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35條。
4.5? 引入防治閾值理念,科學防治檢疫性林業有害生物
有害生物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其有害性是相對的,相關人員要運用災害閾值理論防治林業有害生物。需要重點關注的是松材線蟲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etBuhrer))等檢疫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損失與防治成本評估,確定合理的防治閾值,科學防治林業有害生物,避免過度防治。
4.6? 調整國內檢疫模式
目前,我國交通線多而復雜,公路檢疫檢查流于形式,既不安全,還影響交通和物流的效率,不利于經濟發展。建議撤銷公路檢疫檢查,借鑒商品檢驗和動物檢疫,合并農林檢疫和商檢部門,開展綜合檢疫檢驗檢查,只開展產地檢疫和市場檢疫檢查。
4.7? 疫區發布與疫區管理
我國行政管理機構以縣為基本單位,鄉鎮級沒有設立專職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機構,因此可以以縣為基本單位發布疫情,取消以鄉鎮為單位發布疫點的做法(鄉鎮沒有防治檢疫機構,如果以鄉鎮為單位發布疫情,縣內鄉鎮間疫木仍然可以自由流通,疫木與非疫木混合后也可自由流通)。只要縣內存在疫情,全縣都應實施疫區管理。
5? 調整松材線蟲病防治對策
當前,我國的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處于被動狀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以防治松材線蟲病為主,但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方式單一。因此,應采取以下措施對松材線蟲病進行綜合防治。
(1)防治策略調整。轉變過度應急、過度防治中的“零風險”“零損失”“零災害”理念和防治松材線蟲病的“除治”與“拔除”理念。引入災害學中的“防治閾值”理念,對于非重要生態區域的松林,應該允許松材線蟲在一定的閾值范圍內存在,當災害損失大于防治成本時,再進行防治。
(2)實施綜合防治。目前,相關人員大多被動采取疫木清理與安全處理措施,應在清理疫木與安全處理的同時采取綜合防治措施。超前改造重要生態區域的松林,將純松林改造為混交林,降低松材線蟲病對其造成的危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擇重點區域,推廣應用松材線蟲病抗性育種成果。
(3)推廣疫木安全利用新技術。大力推廣疫木粉碎后的粉碎物利用技術,例如茯苓袋料栽培,木粉加工與利用,炭棒、炭塊、炭粒或活性炭加工等,最大限度減少林農和涉林企業的損失。
(4)資金缺口大。盡管各級政府在松材線蟲病防治中投入了大量資金,但與防治松材線蟲病實際所需資金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缺口。建議根據防治松材線蟲病的實際資金需求安排防治資金,將其列入自然災害應急預算,加大對防治材線蟲病的投入。
(5)慎用化學防治。例如防治松褐天牛時,應該慎用化學防治。大面積使用煙堿類藥劑以及使用飛機防治會對蜜蜂產生持續的迷向作用,不僅給養蜂業造成損失,還會給依靠蜂類授粉的農業造成損失。
(6)改變監測方式。1年普查1次松材線蟲病監測工作,取消春季普查,只進行秋季普查。因為春季普查時間安排在春季疫木清理之后,春季普查結果基本上就是春季疫木清理驗收結果。此外,基層缺少設備和人員,無法對大量樣品進行分離鏡檢,因此要減少松材線蟲病監測中的取樣鏡檢樣品。一是已經發布疫情的縣級行政區,在松材線蟲病監測調查期不必再進行抽樣檢測。二是對于尚未發生疫情或者宣布撤銷疫區的縣級行政區域發生疑似疫情時,以縣為單位,只對疑似松樹進行采樣檢測,檢測到松材線蟲后,不再抽樣。如果數量過多(超過100株),抽取1%~5%進行檢測,但最多不超過100株。三是根據省級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機構的遙感監測結果,按照上述方法對疑似松樹進行抽樣檢測,連續5年均未檢出松材線蟲,方可批準撤銷疫區。
(7)避免過度追責。盡管松材線蟲病主要靠人為傳播,但仍屬于自然災害,按照發生量來追責有違松材線蟲病的發生規律,且依靠人力無法消滅松材線蟲病,只能減少松材線蟲病的危害與損失。因此,應刪除或修改《松材線蟲病生態災害督辦追責辦法》第9條中的“縣級行政區內松材線蟲病首次發現的發生面積(病死樹數量)達到50 hm2以上(750株以上)的”“疫情發生面積(病死樹數量)較上年度增加50 hm2以上(750株以上)的”,以及第11條、第12條、第13條的相應規定。如果不刪除或修改這些規定,將會導致基層林業主管部門繼續瞞報疫情,錯過防治松材線蟲病的最佳時機。
參考文獻:
[1]李娟,趙宇翔,陳小平,等.林業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指標體系及賦分標準的探討[J].中國森林病蟲,2013(3):10-15.
[2]劉海軍,溫俊寶,駱有慶.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研究進展評述[J].中國森林病蟲,2003(3):24-28.
[3]莊全.有害生物風險分析(PRA)的發展與現狀[J].科技創新導報,2011(13):215.
[4]李志興.我國森林病蟲害風險管理機制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1.
[5]呂飛,杜予州,周奕景,等.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研究概述[J].植物檢疫,2016(2):7-12.
[6]張善苗.林業有害生物風險評價方法探討[J].吉林農業,2019(24):98-99.
[7]程月喬.林業植物檢疫文獻學分析[J].鄉村科技,2019(2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