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旺平
摘 要:通過分析馬鈴薯黑膜覆蓋的增產機理,在試驗研究的基礎上,從選茬整地、合理施肥、起壟覆膜、精選品種、適期播種、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治、適時收獲等方面分析清水縣黑膜馬鈴薯豐產栽培技術,為縣域大面積推廣黑膜馬鈴薯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馬鈴薯;黑膜覆蓋;豐產栽培技術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5-0126-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S532 ? ? ? ? 文獻標志碼:A
1? 黑膜覆蓋技術的優點
1.1? 提升地溫,促進生長
試驗表明,黑膜具有很好的吸熱效果,黑色地膜透光率只有1%~3%,熱輻射只有30%~40%。春季采取土壤黑膜覆蓋技術能顯著提高地表溫度,促進植株營養器官快速生長,有利于結薯。
1.2? 減少蒸發,提高含水量
地膜密閉性較強,覆蓋后可以防止水分大量蒸發,有利于及時吸收水分、養分,保持土壤濕度,起抗旱保墑作用。
1.3? 改善性狀,抑制雜草
覆蓋黑膜可減少風雨對土壤表面的沖擊,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狀,使土溫變化平穩,讓有機質處于正常循環狀態。同時,黑膜透光性差,能遮擋陽光,抑制雜草,有效解決薯草爭肥的問題。
1.4? 土壤保肥,節約成本
覆蓋黑膜后,可極大減少土壤養分流失、揮發以及淋溶,膜下土壤溫度、濕度適宜,微生物活動旺盛,養分分解快,速效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含量均比地表高,為馬鈴薯根系生長和吸收養分創造了良好環境。
1.5? 預防病害,省工省勞
覆蓋黑膜后,能使在土壤中越冬的各類蟲害難以出土,有效減少害蟲數量,還降低田間濕度,控制各類病蟲害的發展蔓延。同時,可以減少中耕、除草、施肥、澆水等人工和機械工作,節省勞力。
2? 豐產栽培技術
2.1? 選茬整地
馬鈴薯最適合在疏松透氣、富有營養、水分充足的輕質壤土和沙壤土中生長,切忌在澇地栽培馬鈴薯。選擇適宜的地塊能夠充分利用土壤肥力,有效防治病蟲害,防止土壤或病殘體傳播病蟲害。連作馬鈴薯會導致產量持續下降,主要是因為土傳病蟲害大量累積,例如黃萎病、枯萎病等病害以及馬鈴薯線蟲等蟲害。前茬作物收獲后,可采用畜力或機械及時深耕滅茬。若遇干旱,可先灌水增墑,然后整地[1]。
2.2? 配方施肥
馬鈴薯是一種以塊莖為經濟產品的作物,需鉀量大,屬典型的喜鉀作物。因此,施肥時應控氮增鉀,一次性施足底肥。底肥應以農家肥和馬鈴薯專用肥為主,施農家肥1 500~2 500 kg/667 m2、磷酸二銨15~20 kg/667 m2、碳酸氫銨30~50 kg/667 m2(或尿素15 kg/667 m2)、草木灰25~40 kg/667 m2(或選用馬鈴薯等薯類專用肥、三元素復混肥50 kg/667 m2)。
2.3? 起壟覆膜
劃行起壟地塊宜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土層較厚的梯田、溝壩、緩坡旱地,每幅壟分為大小兩壟,覆蓋地膜按寬行80 cm、窄行45 cm取直線劃行。先在大壟中間開深約10 cm的淺溝,將所用化肥按確定的施用量集中施入大壟的壟底,用步犁沿劃線來回耕翻起壟,用手耙整理后,形成底寬80 cm,壟高12~15 cm的大壟,將起大壟時的犁壁落土用手耙刮至小壟間,整理成壟底寬45 cm、壟高5~10 cm的小壟。保證壟溝寬窄均勻,壟脊高低一致。起好壟后,覆蓋寬120 cm、厚0.008~0.012 mm的黑色地膜,兩幅膜相接處位于小壟中間,用相鄰壟溝內的表土壓實,每隔2 m橫壓土腰。覆膜一周左右,地膜緊貼壟面后,在壟溝內隔50 cm打孔,使壟溝內的積水及時滲入土內。為防大風揭膜,覆蓋好地膜后,在壟溝內的地膜上隔40~50 cm打直徑為1.5~2.0 cm的滲水孔。
2.4? 優選品種
結合清水縣生產實際,以早熟脫毒馬鈴薯良種為主,選用隴薯3號、隴暮4號、早大白、莊薯3號、青薯9號、青薯168、克新6號等馬鈴薯新品種。嚴格選擇壯齡塊莖作種薯,選擇表皮光滑、色澤鮮明、單薯重40~60 g的健康種薯作為種子,淘汰不具備以上特征的病薯、爛薯,以及畸形、表皮粗糙老化、芽眼凸出、皮色暗淡的塊莖。切馬鈴薯種子的工具一定要用酒精消毒,均勻切塊,保證每個塊上有健壯的小芽。
2.5? 適期播種
清水縣的播種期為3月中下旬。黑膜馬鈴薯播種時,先用打孔器在黑膜上打深度為15~20 cm的圓孔,將種子破膜穴播在溝內,每孔放1枚種子。馬鈴薯中早熟品種株距為20~30 cm,中晚熟品種株距為30~40 cm。點播后踩壓播種孔,使種子與土壤緊密結合或用細砂土、牲畜圈糞等疏松物封嚴播種孔,防止播種孔散墑和遇雨板結影響出苗。
2.6? 破膜引苗
破膜引苗是馬鈴薯增產的一項關鍵技術。黑膜下的溫度非常高,出苗后如果不及時破膜放苗,幼苗會被燙傷或燙死,影響田間植株整齊度和后期的生長。播種20 d左右就會有苗露土,破膜放苗一般在晴天上午9時進行,每天進行1次。如果有芽拱土現象,應及時在芽上的地膜扎眼,引苗出膜,防止烤苗。如果遇到降溫或陰雨天氣,可適當延遲破膜放苗。破膜時不宜將地膜開口過大,以免影響地膜的保溫效果,破膜后可用土將幼苗周圍的地膜壓實。破膜時動作要輕,以免傷到幼苗。苗高8~12 cm時,將苗周圍的黑膜用土壓嚴,防止水分蒸發和大風入膜,達到保溫、保濕、抑制雜草的效果[2-3]。
3? 田間管理
馬鈴薯出苗后要及時追肥灌水。塊莖膨大期要及時摘花打頂,用磷酸二氫鉀600~800倍液進行葉面追肥,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若植株長勢過旺,可噴施150 mg/L的多效唑溶液1~2次,控制植株徒長。同時,馬鈴薯病害主要是晚疫病。在馬鈴薯生長期間,如果發現中心病株,應及時挖除,還需使用藥劑防治。現蕾期至開花期是全面防治早、晚疫病的最佳時期,要及時清除病株。通常在發現中心病株的前3~5 d用25%阿米西達懸浮劑2 000~3 000倍液或60%百泰水分散粒劑800~1 000倍液打第1次藥,以后每隔7~10 d打1次。根據天氣情況,打3~4次藥后病情就可以控制疫病。
4? 采收與貯藏
馬鈴薯地上部分逐步枯黃、倒伏和枯萎時,是收獲的最佳時間。應選在霜凍以前并在晴天和土壤干爽時收獲。雨天和土壤漬水時采收的馬鈴薯不耐貯藏,腐爛嚴重。收獲時先將植株割掉,再將馬鈴薯深翻出土,將薯塊就地晾曬半天左右,使薯皮干燥,降低貯藏中的發病率[4]。
清水縣多用井窖或窯窖儲藏,這兩種窖的儲藏量可達3 000~3 500 kg,由于只利用窖口通風調節溫度和濕度,因此保溫效果較好。但入窖初期不易降溫,應該進行預冷處理。貯藏前先將塊莖在10~20 ℃的環境中放置10~14 d,以便恢復收獲時的機械損傷。
參考文獻:
[1]李宏斌.臨洮縣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14):71.
[2]王振華.武山縣馬鈴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