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力奮

【摘 要】 初中科學是一門實驗性和理論性都很強的學科,科學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法。本文針對初中科學教學中實驗的教學設計,實現實驗教學底部框架設計,教學實施策略,教學效果達成等,實現學生思維的高階發展,以提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 初中科學? 實驗教學? 高階認知
一、研究緣起
(一)研究背景
科學實驗是科學研究的一種最有效的形式,通過人為控制變量,放大相關的科學現象和過程,讓學生獲得指向明確,現象生動、案例典型的實例,并經過分析、歸納等方法抽象出科學本質。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對于研究者提出了更高層次的高階思維的要求,如創新能力、問題解決的能力、決策能力和批判性能力等。
本人對杭州市中考三年對于科學實驗的考察做了統計,如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科學實驗占比重,逐年遞增,從內容看比較分散,囊括了初中三年的諸多知識。深度分析,還是形散神不散的體現,以科學知識為載體,考察科學思維,在2019、2020年的32題有了突破,涉及生活實際應用,給出實際應用信息,考查學生科學知識在科學技術中的應用,科學素養指向明確。
(二)教學困境
1. 實驗無創新 科學原理不落實
科學實驗常見問題:(1) 實驗不易成功;(2) 現象不易觀察;(3) 實驗超課時長;(4) 教科書上的實驗,都已經做了詳細的設計和說明,使學生失去了科學探究的大部分過程。常見問題不解決,致使實驗看似已經開展,對于學習主體而言,得不到預設的教學目標,學生思維無發展。
2. 實驗無指向 科學思想無突破
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根據教材安排來進行實驗教學,結果是探究實驗做成了驗證實驗,將生動結論變成了一種預設知識。驗證實驗了變成多媒體實驗甚至是黑板實驗,學生失去了直接的感官刺激,失去了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學。同時缺乏科學大概念引領,實驗顯得雜亂;沒有高階思維指向,實驗課顯得無章,失去了科學實驗的精髓。
3. 實驗缺反饋 科學應用無實現
實驗教學無反饋,通過實驗教學我們教學者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得到預設的結論,更多的是讓學生通過科學實驗,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學會用科學的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但是在現實課堂中,教師對于實驗反饋不夠重視,或者問題設計簡單重復,低價思維為主,很少體現高階思維,致使學生所學得不到落實。
二、指向科學素養的實驗策略
科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科學核心素養的分析視角有很多,概括起來可以分為科學本質、科學思維、核心知識、思想觀念、態度責任五個方面。在科學教學中如何從科學本質的核心來認識科學實驗,如何從認識規律的角度來設計實驗,如何從思想發展的視角來進行實驗教學,特提出以下策略:
(一)高階指向,底層設計
1. 以學生認知為起點
明確學生的已有認知,是課堂實驗的設計的起點。教師需要通過問卷、詢問、中小學科學課本對比等方式,識別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初中生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但初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受前概念影響過大,習慣從生活經驗出發,直接進行推理規律,忽視科學本質。因此,為了促進學生的認知水平由低階認知向高階認知的轉化,要善于利用學生的經驗支持,提出科學假設,鋪設科學實驗,引導學生對于“新舊認知”的碰撞,以達到科學實驗探究目的,因此學生的認知是實驗教學的教學起點。
2. 以科學大概念為引領
科學教材的編寫以科學大概念為頂層引領,教師在進行課堂實驗教學設計中,樹立科學大概念的思想。先進行單元主題的設計,清楚單元的核心內容,明確教學內容的構成,理清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先整體后局部再整體的問題設計原則,于更高的高度來處理具體的教學問題。對照認知目標分類表,細化實驗設計,大概念為小概念指引,小概念為大概念服務的思想,解決好科學實驗中的科學方法的應用,科學思想的滲透,為促進學生高階認知制定具體方法。
3. 以科學高階思想為指向
高階思維,在布魯姆認識教學分類目標中表達為分析、評價和創造。在設計科學實驗教學時,應以高階認知為設計導向,根據前期的分析,對科學實驗教學化設計,使之適合課堂教學。在教學設計時,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高階指向:
① 實驗的目標設計:以知識為載體,以高階思維發展為指向,理清教學內容,思考在教授內容的同時可以提升學生哪些能力。
② 情境設計:創設情境的本質,第一種是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新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及求知欲。第二種是與學生前概念發生強烈沖突的情境,通過學生的分析、評價、創造,從而改變學生根深蒂固的觀念。
③ 活動設計:活動設計時,注重實驗的深度和廣度及可控程度,即要讓學生有適當的開放度,又是可控可操作的。
④ 反饋設計:反饋設計通過科學實驗的教學,能否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有所幫助,能夠提升哪些認知能力,通過什么方式提升,如何體現等問題。
(二)技術利用,顯性設計
1. 調速實驗,明察秋毫
科學學習中的現象觀察,是科學發展的基礎。在實驗教學中,有的實驗由于發生時間短或者實驗時間長,學生無法在課堂中有客觀的觀察。單憑教師的講,無法讓學生信服,影響了學生構建模型的形象體驗。可以通過現有視頻手段,調慢或者調快實驗過程,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學生在觀察中可以明察秋毫。可以讓學生增加感知,實現概念認知功能即對其他研究對象的認知發展功能;有利于學生的學生知識的遷移,構建認知結構推動高階思維的發展。
2. 對比實驗,一目了然
對比實驗指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組,通過對結果的比較分析,來探究各種因素與實驗對象的關系,這樣的實驗稱為對比實驗。在實驗教學中,通過比實驗的實施,培養學生對于控制變量法的理解,并提升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對比實驗的優點還有現象更加明顯,這里所指的對比實驗,最主要的能構建出同時段的對比實驗,對于前后對比的實驗,對于學生而言,這類前后對比的實驗,現象不夠明顯,學生不容易捕捉關鍵信息,應做平行展示,使現象一目了然。
3. 數字實驗,清晰可見
課堂實驗設計常常還會遇到傳統實驗儀器無法準確、直觀地表示出實驗現象的情況發生。致使學生認知的過程缺乏形象具體的認識主體,導致大腦在處理信息時出現了錯誤的判斷。所以我們在實驗設計方向的選擇上,需要將形象直觀視為基本要求,用定量實驗來替代定性實驗,用數字化實驗來替代模擬實驗。可以多了解一些現代科技所帶來的一些應用,比如傳感器的實際應用。方便學生對于實驗現象作出準確的判斷
(三)反饋巧設,深度設計
課堂實驗中,實驗反饋是其重要一環,科學反饋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試題反饋、生活用品分析、生活實際設計,科學最終的目的是改造我們的生活。好的課堂反饋,有利于教師發現學生認知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的認知鞏固與遷移,構建認知結構推動高階思維的發展。
1. 明原理,分析強
實驗原理是科學實驗設計的基礎,依據實驗原理可以實施不同的實驗方法來達到實驗目的。因此在實驗反饋中,教師應該依據具體實驗,利用辨別、區分、集中、選擇、整合、分解、概述、構造等行為動詞,來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設計適合的問題,并對反饋答案進行群體討論,普遍問題集中解決、個別問題組內解決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引領學生知識的遷移,逐步構建出高階的認知結構,推動高階思維的發展。
2. 設錯誤,評價深
對于學生容易犯錯的易錯點,可以預設錯誤,引導學生犯錯,創設實驗自然情境,順應出錯誤;帶領學生思錯,追述本源,辨析錯誤的根源;反思糾錯:重構思維,理清正解。通過問題重構科學探究的思維過程,引發科學的求知欲,讓學生體驗問題解決過程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突破思維難點。
3. 畫設計,創造活
科學探究是逐步進步的過程,對于儀器的選擇、變量的統一等,并不是一步而就。因此我們在設計實驗中必須尊重學生的認知過程,讓學生參與我們的實驗課堂,參與實驗的創新與操作,基于實驗課堂的時間與器材限制,在條件不允許時,通過“思維實驗”為有效補充,可以通過學生的“畫”來進行有效突破,產生問題、解決問題;產生新問題、解決新問題這樣螺旋上升的反饋問題設計來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三、教學展望與建議
實驗是科學的源頭。正如美國實驗物理學家丁肇中說:“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是實驗科學。再好的理論如果與實驗不相符,那么理論就不存在。實驗可以推翻理論,而理論永遠無法推翻實驗。”本文寄望于以學生認知發展特點為基礎,明確已有認知結構;以科學大觀念為頂層引領,以單元主題設計導向;以具體教學內容為載體,做好實驗教學分析;以高階認知為指向,推動科學實驗的教學。通過實驗目標的設立,實驗過程的突破,實驗成效的反饋,以真正達到螺旋上升、層層遞進、促進學生的高階認知的發展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思想的解放,實驗教學更是應該動態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耀村.初中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10.
[2] 劉東輝.基于學生認知基礎的科學教學[M].杭州:寧波出版社.2013,11.
[3] 鄭青岳.科學教育講演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