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亮
新時代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遇到了許多新的問題,出現了觀點和認識的新探討。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分歧最為關注,概況起來有兩種:一種觀點是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堅持“市場化”的方向;另一種觀點是中國國有企業必須堅持“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方向。市場化方向的觀點普遍流行,不僅在學術界、輿論界有,在領導層面也有。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某會議通稿中稱:“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動搖。”堅持市場化方向的觀點已經成為了主流。盡管也有不少學者、黨務干部強調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但是,這個觀點漸漸地被淡化甚至是被淹沒掉了。
形成市場化方向的觀點大體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深受西方經濟制度和經濟學理論的影響,天然地認為“市場化”是全球經濟活動的普世價值,唯有市場化才是真理,市場化是不言而喻的常識;二是受中美貿易摩擦和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爭取市場經濟地位受挫的影響,感受到與西方經濟制度的差異中國不能被認同,國有企業是一個最大的分歧點,只有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才能融入世界;三是篤信計劃經濟體制是失敗的,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經濟上取得輝煌成就的關鍵是選擇了市場化的道路,市場化是最經濟、最有效率的,深化國企改革必須要堅持市場化方向。筆者研究發現,應當還有一種原因,那就是聲稱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堅持市場化方向的人,沒有深入地研究和正確地理解什么是市場、什么是市場“化”,更忽略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學習。
所謂市場,古亦代稱為市井,是指交易的行為或場所。《說文解字》中把市場解釋為“買賣所之也”。中國市場源于中石器時代,《古史考》中有“神農作市”之說。有史料顯示,西周社會不僅有市場且設“市場官”,負責為交易者服務和稅收,貴族擅自進入市場還將獲鞭刑。之所以如此嚴苛地對市場監管,是因為市場中常有如欺行霸市、強買強賣、坑蒙拐騙等等惡行。我們無意否定市場實現貨物交流的意義和作用,市場是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產物,我們也曾經以國之力仍未根除掉民間交易即市場行為。客觀言之,當時施行計劃經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匱乏,社會主義的國家為保障人民的生活而不得已為之。縱觀歷史,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都有各自的利與弊。總結經驗教訓,我們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共識,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是我們國家治理的顯著優勢之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非只有“市場”,搞非泛泛而談的市場“化”,而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的結合,更具“中國特色”。《決定》要求:“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決定》并沒有提出“市場化”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恰恰清楚地指出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作為改革方向,始于黨的十五大報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要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這是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唯一一處使用了“市場化”這個詞匯,而對這個所謂的“市場化”也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即“合理增加”比例而不是全面“市場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在基本原則部分提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很顯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是“原則”而不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
2016年10月10日,習近平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講話強調:“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也必須一以貫之。”把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作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針對存在的問題和健康發展的需要由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市場化”方向不過是個人的學理觀點而已,不可以作為制定改革具體措施的根據。從《說文解字》中可知,“化”者人與互動最本初的規則也。市場“化”的本義是指一切行為皆“買賣”。中國國有企業是中國共產黨提出并創立的,是黨領導的人民事業的保障,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不可能也不應當完全交易行事,必須承擔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這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決定的。“誰敢橫刀立馬,唯有國有企業”,這是經歷了抗擊新冠疫情的中國人民的共識。當今人類正經受著百年未有之變局,中國國有企業必須堅定信心,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和篤定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方向,必須敢于創新,做出個樣兒來給世界看。
(作者為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