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 李學峰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工智能逐漸進入到我們的視野,前幾年Alpha Go打敗圍棋冠軍后,人們意識到人工智能的大時代已經到來,它將成為未來科技最大的發展方向并帶來一次巨大的變革。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其實十分廣泛,包括金融、電商、醫療、安防、自動駕駛等。當我們深入金融領域觀察時,發現人工智同樣也能在投資顧問領域發揮出極大的作用和潛力。
1? 何謂智能投顧
我們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對智能投顧進行界定。就狹義角度來看,智能投顧也稱機器人投顧(Robot-Advisor),是依據現代資產組合理論、結合投資者個人的理財目標和風險偏好、利用大數據和各種算法,配合吸引人的互聯網界面,為用戶提供資產管理和在線投資建議服務,實現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策略的結合。除此之外,機器人投顧還提供房貸、報稅等增值服務。用戶無需懂太多的金融產品知識就可以使用該服務。
智能投顧依托大數據的計算系統,通過機器學習與友好的用戶界面相結合,提供可以和專業投資管理專家媲美的投資顧問服務。一般而言,成本遠低于人類投資顧問,因其服務過程能夠實現全部或絕大部分自動化操作管理,因此被稱為智能投顧。近幾年,智能投顧在美國興起,它提供全自動的、以算法為基礎的投資組合管理建議。未來隨著智能投顧的不斷發展和成熟,有望逐漸替代部分傳統的人工理財顧問。
而廣義的智能投顧除了上述依據資產組合理論、利用大數據和算法模型實現主動投資和被動策略并提供投資建議之外,還包括兩方面內容:智能投研和智能客服。智能投研,指利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將大量的數據和國內外各類信息,尤其是基本面相關的信息與投資決策進行智能整合,并通過內部算法將收集的數據進行智能化關聯,不但能給投資者提供參考同時也能提高投資者工作效率。
智能投研的著力點在于整合多平臺信息為投資者構建動態知識圖譜,通過設立專門的算法軟件,增強投資者對未來基本面變化的量化預見能力,甚至更為細致的為投資者拆分公司業務收入,盈利預測等信息,最終為智能投顧提供更為可靠的投資依據,具備更高的技術含量和專業化壁壘。
而智能客服顧名思義就是人機對話,讓機器重復學習并建立知識庫,能解決用戶對重復性問題的解答和交流工作。
2? 智能投顧發端于美國的原因
智能投顧是從2009年起最早是在美國誕生的,此后陸續出現一批優秀智能投顧公司,且這些公司也飛速發展并擁有了一定規模和影響力。而智能投顧能在美國得以產生并迅猛發展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2.1? 金融危機爆發使得傳統投顧模式遭質疑
智能投顧最初在美國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與金融危機有關。2008年金融危機后華爾街讓投資者非常失望。而美國的對沖基金為這場金融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美國的對沖基金特點在于不透明的投資信息和高杠桿性的交易且私募居多,所以很多為公墓基金設立的法律法規,如必須嚴格披露信息等要求被私募基金規避。而對沖基金的以下幾個屬性導致次貸危機的形勢加劇:(1)高杠桿。對沖基金借助高杠桿投資于CDO等結構性投資工具,一但出現危機將把風險成倍擴大。(2)操作不規范。在利益的驅使下很多對沖基金不按規定通過對沖手段對風險敞口進行管理,且很多對沖基金可能操縱市場價格從中獲取巨額利潤,導致風險加劇。(3)信息不透明。對沖基金的投資組合是不公開的,這使得監管當局無法監測也無法采取應對措施,同時由于投資者不了解投資組合,在市場大幅波動時會產生更大的恐慌產生“踩踏”現象。經過此次金融危機可以看出傳統投顧行業存在很大的問題和弊端。而智能投顧相當于把不透明的黑匣子打開,增加資產配置的透明度和量化操作的公正性,由此機器人投顧為代表的新興投顧模式在美國呼之欲出。
2.2? 昂貴的人工成本催生機器人投顧
在美國人工的勞動費用非常昂貴,尤其在金融行業。這些昂貴的人工成本在傳統的投顧服務中將轉移給投資者。而智能投顧的投資范圍主要是美國市場上較為成熟的指數型基金,由于指數基金主要交易都是在線執行,因此可以省去很多人工操作,為用戶節省了很多交易成本。
2.3? 成熟的產品市場和大眾較高的接受程度
在美國ETF市場已相當成熟和完備,而且產品數量眾多,這為智能投顧提供了豐富的投資基礎。據統計2018年1月至12月初,美國發行了272只ETF,管理資產規模累計2.94萬億美元,較2017年底增長了6%。2018年美國ETF市場總規模近3萬億美元,產品數量達1682只,且2018年全年美國市場流入指數基金和ETF等被動投資產品中的資金達到4320億美元。ETF產品的風險分散性、透明程度、強流動性以及低費用成本的特征,使其在資產配置方案中得以發揮優勢。另外長期來看,指數型產品的收益率會跑贏大多數主動型基金。更重要的是,被動型投資策略一直都是美國市場最受歡迎的投資策略之一,投資者對被動投資產品的參與和接受程度也比較高,同時具備長期投資的理念。這雙重的有利條件為美國的智能投顧迅速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4? 長尾客戶需求爆發
在傳統的美國投顧模式下,只有20%左右的高凈值人群才能享受一對一且專業化的財富管理顧問服務,且私人財富顧問服務的門檻一般在100萬美元或以上,然而剩下80%的長尾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卻一直得不到滿足。而智能投顧的出現由于門檻低,收費低等特點成功填補了長尾客戶財富管理需求的市場,從而進一步倒逼智能投顧快速發展。從未來看,美國的年輕一代將成為財富管理的主力軍,根據統計顯示在未來5年之內1982-2002年出生的年輕人所掌管可投資資產也將由目前的2萬億增長至7萬億;在將來30-40年之內,美國將有30萬億金融以及非金融資產傳承至這代年輕人。而且這代年輕人對利用互聯網化,機器化,智能化的接受程度和依賴程度更高,根據《2015年全球財富報告》,年輕一代投資者對智能投顧的接受度整體達到70%以上,將帶來美國智能投顧市場長期穩定發展的良好機遇。
3? 國內智能投顧產生的原因
我國的財富管理市場具有百萬億空間,近年來我國的財富管理規模在全球所處的比例逐年提高,這主要得益于我國的私人財富總量正在逐年上升。從國內情況來看,大眾富裕階層迅速崛起,讓全民理財的熱情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同時近年來,市場利率逐步下調理財市場向多元化發展是大勢所趨,老百姓打破常規不再只關注銀行一種理財渠道,對股票,黃金,海外資產的配置需求在不斷擴大。但由于百姓缺乏金融知識,信息不對稱等局限性因素讓投資顧問變得尤為重要。然而現實情況是傳統線下理財顧問存在高門檻、高成本的問題,難以全面覆蓋到大眾富裕階層。雖然互聯網金融的誕生讓理財實現了門檻和成本的突破,但實質卻是用另一種方式將銷售的渠道拓展。隨著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和大數據云計算的廣泛運用,機器人投顧應運而生。
3.1? 財富管理市場空間巨大為智能投顧發展提供基礎
從國際層面看,我國的財富管理規模在全球所處的地位逐年提高。根據BCG《2017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私人財富增長5.3%,達到166.5萬億美元,其中亞太區仍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增幅接近兩位數。預計到2021年底,預期全球私人財富的增長率在亞太區的帶領下將達到6.0%。2016年中國私人財富出現最大幅度的相對增長(同比增長13%)和絕對增長,私人財富規模位列亞太區第一、世界第二,這是政府經濟轉型帶來的增長結果。
從國內層面看,隨著我國人均GDP的提高,個人可投資總額逐年提升。南開大學財富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201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達到183萬億人民幣,2015-2018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3%;預計到2019年底,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將達195萬億人民幣(如圖2所示)。2018年,可投資資產1千萬人民幣以上的中國高凈值人士數量達到158萬人,到2019年底,中國高凈值人群數量將突破200萬人。2018年,中國高凈值人群人均持有可投資資產約3900萬人民幣,共持有可投資資產56萬億人民幣;預計到2019年底,高凈值人群持有的可投資資產規模將達60萬億人民幣。
由此可見整個財富管理市場空間巨大為智能投顧提供最豐厚的客戶資源及發展空間。
3.2? 全民理財大勢所趨,資產配置群體呈多層次發展
據統計,近年來我國普遍人均收入也在不斷提升,如圖3所示,從2013年開始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在不斷增加,2017年1-6月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931.86元,同比增長7.3%;2016年1-12月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821元,同比增長6.3%。而據最新的統計數據,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30733 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9%。
與此同時富裕階層占比逐年提高。根據南開應用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富裕階層財富白皮書(2019)》表明,2018年我國大眾富裕階層數量達到2012萬人,同比2017年增長9.39%。所謂富裕階層,指的是可投資資產在60萬元-500萬元的中產階級群體,這一群體在我國總人口所占的比重在逐年提升。如圖4所示從2011-2015年我國大眾富裕階層人數在不斷增加。盡管2016年之后富裕階層人數增幅放緩,但總量還是由2015年的1500多萬人增加到了2012萬人。
另一方面,市場利率逐步下調將推動了理財市場向多元化發展。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居民主要依靠傳統的銀行存款的方式來進行財富的增值保值。而隨著近年來,銀行存款利率不斷下調,以一年期存款利率為例,2019年6月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為1.43%,相比起2015年下調了2.03%,下調幅度較大,同時在余額寶等貨幣基金的沖擊下,居民存款的比例大幅下滑。未來居民投資將更面向多元化的方式,配置種類將逐步向P2P小額借貸,基金,保險,外匯,等各類豐富多樣的金融資產轉移。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演變,未來資產配置的種類將更加豐富。
3.3? 傳統投顧人才匱乏,大數據催生智能理財
當我們進入到全民理財時代,資產配置的多元化意味著對理財服務提出更高的專業要求,這更突顯了理財顧問的重要性。但是傳統投資顧問存在人才短缺、高門檻和高成本的問題,難以對全民做到一對一服務。隨著中國財富的不斷積累和較快的增長,2018-2019年全國個人可投資的資產規模在持續增大。據中國注冊理財規劃師協會披露,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理財規劃業每年的市場增長率達到18%,國內理財規劃師缺口很大且每年在遞增,目前已被國家人事部列為緊缺人才。由于時間、精力和人才的限制,傳統理財顧問對客戶設置了較高的準入門檻。自2007年中國銀行成立第一家私人銀行以來,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銀行紛紛開始布局私人銀行。但我們發現他們的目標客戶群均為高凈值人群,普遍起點都是在600萬元以上,高門檻將眾多具有理財需求的投資者拒之門外,如表1所示。而我國60萬元-500萬元大眾富裕階層由于高門檻的存在,這部分群體的理財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所以在理財市場火熱和投資者理財需求趨于多元化,同時傳統理財顧問短缺帶來投資門檻高的背景下,機器人投顧將改寫歷史并開啟科技金融新篇章。未來隨著投資人接受程度的不斷增加,傳統大型金融機構的不斷加入,居民理財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國內外智能投顧的發展規模將呈現快速增長。
(第一作者天津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風險管理處處長,第二作者為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教授)
注釋:
[1]圖1數據來源:2017年/2018年中國美國智能投顧市場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OL].中國產業信息網.2019. http://www.c hyxx.com/ industry/201708/546474.html
[2]表1數據來源:wind資訊,公開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