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鋼
教師職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含量:不僅需要扎實、系統、完整的學科知識,而且要能把專業知識以恰當和充分的方式表達出來;不僅需要在規定的時段內完成規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而且得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表現;不僅需要傳道、授業、解惑,還得因材施教、榜樣示范、教書育人。教師職業是一輩子要面對挑戰的職業,是需要通過長期專業實踐的磨礪提升為專業智慧的職業。
有人說教師職業的專業性,不如工程師、醫生、律師、軍人等職業的專業性強。我以為不能進行簡單比較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一開始就陷入職業自卑。在成為一名新教師時,我希望你們對即將從事的職業有全面而準確的認識,從而使自己的專業成長更具有自覺性。
首先,教育是一門實踐性的科學。就像醫學一樣,教育的實踐性極強。不上課就永遠不會上課,就無法在課堂里自信地面對孩子,冷靜而從容地完成教學任務。不當班主任就不會管理班級,永遠不知道如何處理班級中各類事務,永遠也找不到把一個班級凝聚成一個班集體的鑰匙。對新教師而言,上好課、當好班主任是最基本的工作要求,也是最重要的專業實踐,沒有這樣的專業實踐作為豐厚的基礎,要想在教師專業發展上達到更高水平和境界是不可能的,要想成為一個有教育思想、有教學主張的好教師、名教師更是不可能的。
其次,教育是以人為對象的復雜實踐。教育實踐的復雜性就在于它是一個“人—人系統”,是與人打交道的,是與各種各樣的孩子打交道的,是與發展中、成熟中的孩子打交道的。無論是上課還是當班主任,都必須面對孩子,都必須學會讓孩子接受你、喜歡你并愿意接近你,愿意聽你的話,從而實現充分的交往和交流,并在交往和交流中實現教育教學目的。因此,學會認識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關愛孩子是教師的重要專業技能和本領,沒有這樣的本領就無法有效實施教育教學的影響。
第三,教育是需要高度專業協同的實踐。在學校教育中,看上去似乎是教師個體在面對學生,其實是一個教師團隊在面對學生,高度專業化、協同性地施加教育教學影響。學校中專業協同的制度方式有兩種:一是年級組,即同一年級各學科教師的專業協同部門;二是教研組,即同一學科跨年級教師的專業協同部門。新教師需要通過參與年級組和學科組的活動逐步熟悉學校中專業協同的方式,并在年級組和教研組中不斷學習和提升專業協同的各方面能力,如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勇于承擔教育教學任務并表現出自己的創見和實力等。
正因為教育是以人為對象的十分復雜的實踐科學,因而與其他行業相比往往需要更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和實踐體驗,才能從新手教師轉變為成熟教師。有研究表明,這一轉變的平均時間為5~6 年,相當于從小學一年級教到小學六年級,從初中一年級教到高中三年級,經歷了一個完整的教育循環。當然,由于各種原因,也許你做教師的天分和悟性很高,可能成熟得快一些;有的教師則相對慢一些。但你不可能跳過經驗積累和實踐磨煉,直接成為一名成熟的教師。有大量案例和證據證明,教育教學研究能夠有效縮短新教師的成熟期,平均為1 年左右。在教育教學研究氛圍特別濃的學校,在教研組或年級組異質性較高、開放程度較高、研究水平較高的團隊,尤其是在有專家型教師和專業科研工作者引領的團隊中,新手教師成熟的年限甚至可以縮短1.4~1.6 年。對此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我傾向于認為:教育教學研究提供了一種面向現實、面向實踐、面向經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機制,從而增強了新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這樣一種機制主要有三部分組成:
一是預思—反思機制。這是以研究項目為載體,以問題為中心的自主思考機制。所謂“預思”,就是事前思考、籌劃與設計,即針對發現的問題,設計和選擇即將采取的思路、措施和辦法的能力。所謂“反思”,就是針對預思所確立的目標和措施,思考解決的效果和存在問題。預思和反思相結合,是所有教育研究項目的共同特征,做研究培養的就是這樣一種預思和反思能力。
二是尋證—求證機制。這是以研究假設為中心,以證實和證偽為目的的行動過程。所謂“尋證”,就是尋找和發現一系列的證據,以證明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所謂“求證”,就是按照邏輯形成證據鏈或證據結構,以獲得正確的結論。從本質上看,所有的教育教學研究過程,都是一個面對“現場”尋證與求證相結合的過程,而這就需要運用規范的、有效的、共認的研究方法獲得。
三是表述—爭辯機制。這是以研究觀點和成果為中心,清晰地表達結論、解釋和思想,提供給公共交流平臺(發表論文或在研討會上發言),以引發對話、討論和交流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所引發的質疑和爭辯,思想的碰撞和觀念的交鋒,可以促進研究成果的修正和完善。同時通過表述和爭辯機制,可以吸收各種思想和觀點,擴大研究和學習的視野,獲得更多解決類似問題的信息、線索和工具。
這樣一種面向實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機制,可以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性。我們常說“專業自主”,一方面是說在專業范圍內應該由懂專業的人自主解決問題,專業水平越高,自主性越強;另一方面也是說專業發展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體現自身的特點,具有自主規劃和自主決定的權利。綜合這兩方面的意思,教育教學研究促進新教師有效發展的內在機理其實就是提升了專業發展的自主水平:一種面向實踐的理性和自覺。
你可能會說,好的,我愿意通過教育教學研究的途徑,提升自己專業發展的水平和速度,但是我從何處去尋找一個適合的研究項目呢?目前我省、市、縣(區)都有項目可以申報,而且很多地方都專門設立了教師個人項目和青年教師專項,但仍然要通過嚴格的專家評審,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功立項的。其實,立不立項并不重要,重要的你得選擇有興趣、能控制、有價值的選題開展研究。有興趣,就能夠引導你積極地想辦法開展研究;能控制,是在你的職權和能力范圍內能夠做到做好的事;有價值,是說做出的結果和結論具有積極的意義,對他人也能有所幫助和借鑒。如果按照這三條標準去選題,你就能夠很好地找到適合你的項目。但這一范圍仍然很大,學校范圍內符合這三個標準的選項和選題實在是太多了。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建議你首先把“如何上好一節課”作為首要的研究選題,因為教師專業發展中最重要的就是上好課,同時上好課也會對你其他方面的專業實踐具有促進作用。然而,冷靜分析“如何上好一堂課”,其實十分復雜,涉及多個維度、多種因素。從教師角度看,涉及教材理解的問題、教學設計(備課)的問題、教學實施的問題;從課堂角度看,涉及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目標的呈現、教學過程的控制、師生的對話與交流等;從學生角度看,涉及學習態度、學習表現、學習效果如何等。這時候,你得做好教育教學研究方面的“預思”,認真籌劃和設計一下,一學期要做幾項研究,做什么樣的研究,研究的問題是什么,研究一共有幾項內容,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去尋證,所要達成的效果如何等。
你可能會說,課堂教學不是有很多人已經研究出很多成果了嗎?我有必要再去重復別人的研究嗎?我只要去做一下文獻,仔細搜索別人的研究成果不就妥妥的了?你說得有道理,但只正確了一半。課堂教學確實有大量實踐研究和理論研究,采用文獻研究的方式可以很快梳理出別人的研究成果,供我們學習和參考,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指明方向和路徑。但課堂教學也是黃金課題,具有永恒的研究意義和價值,是永遠研究不完的領域,具有向任何水平的研究者敞開的空間。更何況對于教師做研究而言,研究的是自己的課堂,研究的是自己的學科,研究的是自己的學生如何學習,是自己“在場”的研究,是與自己高度關涉的研究,是有自己主觀感受和體驗的研究,是自己可以及時修正方向和調控措施的“行動研究”。就像世界頂級生物學家、哈佛大學著名螞蟻學家愛德華·威爾遜在其自傳《大自然的獵人》中所言,他從6 歲開始就在海邊尋找“大動物”,最后卻成為研究小螞蟻的專家,他一輩子都是大自然中的探究者和發現者。而對教師而言,說到底始終是課堂教學的探索者和發現者,一輩子都在教育教學的“自然情境”中(相當于威爾遜的野外自然)探索和發現規律和原理。
可以說通過對課堂教學的深入研究,使自己能夠上出好課,是走向成功教師的一條必由之路。國家級功勛教師于漪說得好:所有好教師都是在課堂上打磨出來的。上課精彩,是教師專業工具箱中的硬核技能,是學生認可你、喜歡你甚至崇敬你的主要原因之一,更是教師找到自我、確認自我、建構自我,形成教師自尊、自信、自覺的重要方式。作為新教師的你,無論如何都要首先過課堂教學這一關,無論如何都要搶占課堂教學的制高點,無論多忙、多辛苦都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課堂教學的研究上。如果你能夠在擔任教師的新手期就過了上課這一關,甚至還能夠理性地分析出是何種原因形成和導致的,那么恭喜你,你即將進入成熟期,并為你成為好教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我得坦率地說,好課不會特別鐘情于你,從天上掉下來或平白無故地到來,需要教師高度的智力付出和體力勞動,需要不斷的鉆研和反復的探索,需要長期積累和長期訓練。這一切都需要時間,都需要耐心和恒心。有捷徑嗎?沒有。但加拿大著名學者達克沃斯有名言:教學即研究。我把這句話解釋為三層意思:第一層,教師的日常教學必須研究,不研究就不會有進步和成長;第二層,課堂教學的研究必須與課堂教學本身一體化,而不是脫離自身的教學另搞所謂研究;第三層,日常教學和日常研究可以互相促進、互相影響,教學促進研究,研究促進教學。這種教學與研究的一體化,是高效的智力勞動,能夠有效地節省你的時間成本。
總結一下,我想表達三層意思:
一是教育教學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過程的重要工具,能夠幫助你在成長的任何一個時期(新手期、成熟期、專家期)、任何一個方面(德育、課程、教學、管理等)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如果你能夠在新手期就學會熟練地使用這一工具,不僅能夠加速你的成長,而且將為你一生的專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這個基礎包括善于發現正常中不正常的問題意識、搜集證據并建立證據鏈的方法意識、分析背后原因及其相互關聯和本質的學理意識,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建立起開放性的學習態度,使你具有終身學習者和研究者的習慣。
二是教育教學研究使教師走上教育的探索之旅,從而使你能夠體驗日常教學的“發現樂趣”。教育教學本身就應該充滿樂趣,但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煩瑣、機械、辛苦的勞作,很容易使這樣的樂趣從身邊悄悄流失。教育教學研究能夠幫助你重新找回這樣的樂趣,無論是通過研究驗證了某種理論,還是通過研究發現某種理論很不完善甚至直接推翻了某種理論,你都會有一種發現“新大陸”的刺激感、激動感和欣喜感。
三是教育教學研究使教師不斷積累和建構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從而使你形成對教育的堅定信念和深摯熱愛。教育教學研究通過你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讓你發現、揭示和認識教育的規律和原理,漸漸地把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澆灌在你的心靈中,促成了你的精神成長,堅定著你對教育的信念和熱愛。教育這個職業特別需要信念,有了信念每一個孩子都會發光;有了熱愛教師自身會發光,從而吸引每一個孩子。我希望,你從教育教學研究中不僅能夠感受到發現和探究的樂趣,更可以感受到真正的意義和深沉的熱愛: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