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會 彭學文 陸 晴 常志興 董玉武 張尚卿 張小強
(1 唐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河北 唐山 063001; 2 灤州市農業農村局 河北 灤州 063701;3 唐山市玉田縣小強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 河北 玉田 064100)
冀東冬麥區地處河北東部平原,包括唐山、秦皇島、廊坊的香河、三河和大廠回族自治縣等地。冀東冬麥區主要以優質冬小麥為主,常年播種面積在300萬畝以上,約占河北省小麥播種總面積的9%。冀東地區氣候條件特殊,冬季寒冷、春季“倒春寒”頻繁,春夏季干旱時有發生,缺水現象較為嚴重,同時冬小麥生育期較長,易發生凍害、倒伏,導致冀東地區冬小麥的產量、品質等不穩定,嚴重影響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和收益,制約了當地冬小麥產業的健康發展。為此,針對冀東麥區缺水嚴重的形勢和特殊的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種植的優質、節水、高產、熟期適中的冬小麥新品種,集成配套的田間栽培管理技術,將能更好地指導冀東地區冬小麥生產,有力推動冀東地區冬小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1.1 地塊選擇。選擇土地平整,旱能澆、澇能排的地塊種植小麥,前茬可為玉米、花生、大豆等。
1.2 整地施肥。①機械整地。土地深翻,深度30 cm左右,并進行旋耕,保證土壤精細、通透性好、土壤結構合理,播種前適時造墑。②合理施肥。因地制宜施肥,按照“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原則科學施肥。底肥一般地塊可施腐熟有機肥45 000 kg/hm2,增施撒可富(N-P2O5-K2O=18-18-18)900 kg/hm2。
1.3 播前澆地。播種前進行澆地,使土壤含水量達到70%~80%,手捏成團不成塊。也可播前不澆水播后進行噴灌,依田塊灌溉設施的實際情況而定。
2.1 購種途徑。選擇正規的冬小麥種子生產或銷售企業購種、引種,并索要購種發票,保留好種子包裝。
2.2 品種選擇。根據冀東地區氣候特點及病蟲害發生情況,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節水型冬小麥品種,如唐麥8 號、濟麥22 號、京花11 號、科偉11 等。
2.3 選擇標準。冬小麥優質種子標準:發芽率高、純度高、凈度好、無創傷、大而飽滿、整齊一致。
2.4 種子處理。播前曬種2 ~3 d,促進種子后熟;對種子包衣處理,可選用27%酷拉斯FS(22.6%噻蟲嗪+2.2%咯菌腈+2.2%苯醚甲環唑)30 ml,兌水250 ml,攪勻成藥漿,藥漿與種子比為1∶50。
2.5 播種量。播種量要根據土壤肥力、品種特性及配套栽培技術而定,“以田定產、以產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冀東地區冬小麥田適宜的小麥基本苗為22 萬株左右,地力、水肥條件好的適當降低播量,反之適當增加。冬小麥適期播量計算公式:播種量(kg/hm2)=基本苗(萬/hm2)×千粒重(g)÷100/[發芽率(%)×田間出苗率(%)]。播種時間偏早,播種量適當降低;播種過晚時應隨時間的推遲適當增加播種量,一般每推遲1 d,每公頃增加7.5 kg 左右的種子。
2.6 適時播種。冀東地區冬小麥適宜播期為9 月30至10 月15 日之間,同時要依據當年小麥播種期間天氣情況適當調節播期,冬小麥出苗適溫為15 ℃~20 ℃。播種過早,易發生苗期旺長,冬季易發生凍害;播種過晚,麥苗長勢弱、分蘗少,不利于增產增收。
2.7 播種深度。播種深度3 ~5 cm 為宜,播種過深,出苗緩慢,分蘗少而小,麥苗黃瘦,出苗率下降;播種過淺,表土層易干,不耐旱,容易遭受凍害和早衰。
2.8 機械化播種。采用機械化條播式播種,畦面寬170 cm,畦梗寬20 ~40 cm,行距15 cm,每畦12行。播種時播種機行駛速度控制在5 km/h 為宜,保證下種均勻、深淺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播種機自帶鎮壓器,播后自動鎮壓。
3.1 科學灌溉。冬小麥全生育期需澆水3 ~5 次,澆水時應根據氣溫變化、降水情況、土壤墑情以及麥苗長勢強弱決定是否澆水,是否早澆或晚澆。
3.1.1 適時澆好封凍水,確保麥苗安全越冬。11 月中下旬至12 月初(小雪節氣前后),冀東地區正處于表層土壤晝融夜凍,日平均氣溫3 ℃~5 ℃,冬小麥剛剛進入休眠期,此時適宜澆封凍水。澆水時,選擇晴天上午9:00 以后下午3:00 之前,澆水量不宜過大,澆完后當天能夠全部滲下為好,切忌大水漫灌。
3.1.2 根據土壤墑情,及時澆返青水。麥苗長勢旺盛或墑情較好的麥田,適當晚澆返青水;植株長勢弱或墑情較差的麥田,應及時澆灌返青水,促進早春冬小麥分蘗。返青水澆灌時間一般在2 月下旬至3 月上中旬,日平均溫度維持在3 ℃左右為宜,澆灌時適宜澆小水并且所澆水當日能夠滲完為宜。
3.1.3 適時澆灌起身拔節水,有效提高成穗率。3 月中下旬,冬小麥進入“起身拔節期”,此時是決定畝穗數的關鍵時期,對其增產意義重大。墑情較好、麥苗群體較大、長勢較好的地塊,可于4 月中下旬澆拔節水;而墑情一般,麥苗群體較小、長勢一般的地塊,建議在4 月初及時澆灌起身拔節水。
3.1.4 澆好灌漿水,奠定高產穩產基礎。抽穗灌漿期是冬小麥籽粒形成的關鍵期,此時冬小麥對水分要求迫切,澆好灌漿水可加快冬小麥灌漿速度,提高千粒重,還可有效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干熱風危害。灌漿水澆灌時間一般在冬小麥揚花后10 ~15 d,澆水時要做到無風搶澆、小風快澆、大風停澆、晝夜輪澆,有條件的麥田盡量采用噴灌或滴灌進行灌溉。
3.2 合理追肥。冬小麥追肥時要瞻前顧后、看苗施肥,追肥基本原則為:早施苗肥(分蘗肥);重施拔節肥;巧施孕穗肥;合理葉面追肥。冬小麥三葉期時可追施苗肥,一般追施尿素75 kg/hm2;冬小麥拔節期是追肥的關鍵時期,此時應重施拔節肥,一般追施尿素225~300 kg/hm2、磷酸二銨75 kg/hm2、鉀肥150 kg/hm2;冬小麥孕穗期是其生長最旺盛的時期,養分需要量較大,可視苗情追施尿素45 ~75 kg/hm2;在冬小麥孕穗、抽穗和揚花期,視苗情可各噴1 次0.3%的KH2PO4溶液,用量為2.25 ~3.3 kg/hm2。
3.3 冬小麥化控防倒、抗旱、增產技術
3.3.1 防止冬小麥倒伏。可在冬小麥起身期,噴施15%多效唑900 g/hm2兌水450 kg;也可在冬小麥拔節初期,噴施0.15%~0.3%矮壯素溶液900 kg/hm2左右,降低株高,從而提高冬小麥植株抗倒伏能力。
3.3.2 增強抗旱能力。可在冬小麥孕穗期,噴施抗旱劑1 號0.75 kg/hm2,兌水2.5 ~5 kg,充分溶解后進行超低量噴霧,可以降低植株蒸騰強度,增強根系活力,有利于節水和增產增收。
3.3.3 促進冬小麥增產。在冬小麥孕穗、抽穗和揚花期,各噴1 次0.3%的KH2PO4溶液,用量為2.25~3.3kg/hm2,可有效提高冬小麥的結實率和千粒重;也可在冬小麥孕穗至灌漿初期,噴施1%的阿斯匹林溶液900 kg/hm2左右,可加快籽粒的灌漿速度,有效提高冬小麥的千粒重,利于增產;也可在冬小麥拔節至始穗期,噴施植物細胞分裂素0.75 kg/hm2,兌水450 kg,增強光合作用和抗逆能力,利于冬小麥優質高產。
3.4 冬小麥干熱風的危害與預防。當冬小麥生長到灌漿期至成熟期時,遭遇2 ~5 d 的氣溫高于32 ℃,相對濕度小于30%,風速大于2 ~3 m/s 的天氣時,植株蒸發量加大,體內水分失衡,籽粒灌漿受抑制或不能灌漿,造成小麥提早成熟,即冬小麥遭受干熱風危害。為預防冬小麥干熱風的危害,可在小麥灌漿初期(麥收前2 ~3 周)澆足灌漿水,特別是冬小麥生長前期天氣干旱少雨時應及早澆灌漿水;在冬小麥孕穗、抽穗和揚花期,各噴1 次0.3%的KH2PO4溶液,用量為2.25 ~3.3 kg/hm2,增強冬小麥抵御干熱風的能力;也可在冬小麥開花期和灌漿期,噴施20 mg/Kg 的萘乙酸,增強小麥抗干熱風能力。
3.5 適時收獲。冀東麥區收獲時間一般在6 月中旬前后。冬小麥生長到蠟熟期時產量達到最高,應及時搶收。近年來,由于冀東地區基本實現聯合收割機收割全覆蓋,而冬小麥生長到完熟期時,莖葉全部變黃、莖稈仍有一定彈性,含水量降至18%以下,此時為聯合收割機收割最佳時期。
4.1 冬小麥主要病害種類及其綜合防治
4.1.1 冬小麥主要病害。冬小麥病害的發生包括三個關鍵時期:返青拔節期,主要病害有紋枯病、全蝕病、根腐病等根莖部病害等;抽穗揚花期,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銹病、赤霉病等;灌漿期,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銹病、赤霉病以及“干熱風”等。
4.1.2 冬小麥主要病害防治。①農業防治。合理輪作倒茬,與非禾本科作物輪作倒茬;小雪節氣前后進行土壤深翻;適期播種,避免過早或過晚播種;積極改進秸稈還田技術,減少地表秸稈病殘體殘留。②種植抗耐病品種。如濟麥22 號、唐麥8 號和京花11 號等。③種子處理。可選用27%酷拉斯FS(22.6%噻蟲嗪+2.2%咯菌腈+2.2%苯醚甲環唑)30 ml,兌水250 ml,攪勻成藥漿,藥漿∶種子=1∶50,可有效預防小麥紋枯病、根腐病等病害。④土壤處理。結合土壤旋耕,使用0.1%惡霉靈GR37.5 ~45 kg/hm2進行土壤消毒處理。⑤藥劑防治。于返青拔節期噴施楊彩(18.7%丙環·嘧菌酯SC)525 ml/hm2,兌水225 kg,對小麥紋枯病、銹病、白粉病等有良好的預防治療作用;于冬小麥抽穗揚花期及灌漿期分別噴施楊彩(18.7%丙環·嘧菌酯SC)1 050 ml/hm2,兌水450 kg,對小麥葉枯病、銹病、白粉病等有良好的預防治療作用,并可有效改善冬小麥品質、增加千粒重,對冬小麥產量提高有顯著效果。
4.2 冬小麥主要蟲害種類及其綜合防治
4.2.1 冬小麥主要蟲害。冀東地區冬小麥蟲害的發生主要包括四個關鍵時期:播種期,主要害蟲有螻蛄、蟋蟀、蠐螬金針蟲、麥蚜、葉蟬等;返青拔節期,主要害蟲有越冬的蚜蟲和紅蜘蛛等;抽穗揚花期,主要害蟲有小麥蚜蟲、棉鈴蟲、黏蟲、蠐螬、吸漿蟲、潛葉蠅等;灌漿期,主要害蟲有穗蚜、吸漿蟲等害蟲。
4.2.2 冬小麥主要蟲害防治。①農業防治。小雪節氣前后對土壤進行深翻(30 cm 左右),可結合冬灌,消滅越冬害蟲。②種子處理。可選用27%酷拉斯FS(22.6%噻蟲嗪+2.2%咯菌腈+2.2%苯醚甲環唑)30 ml,兌水250 ml,攪勻成藥漿,藥漿∶種子=1∶50,進行拌種,防治苗期蚜蟲、葉蟬等。③物理防治。懸掛黃板誘殺麥蚜或懸掛銀灰色反光條驅避麥蚜;應用佳多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棉鈴蟲、黏蟲和蠐螬的成蟲,30~50 畝/盞,懸掛高度1.5 m 左右。④生物防治。桶型誘捕器加裝棉鈴蟲,通過誘芯釋放性信息素,引誘雄蛾成蟲至誘捕器將其捕殺。⑤藥劑防治。播種期可撒施90 ~120 kg/hm23%辛硫磷GR 防治地下害蟲;于冬小麥返青拔節期噴施選用阿里卡(9.4%高效氯氟氰菊酯+12.6%噻蟲嗪ZC)300 ml/hm2,兌水225 kg,對小麥蚜蟲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于冬小麥抽穗揚花期及灌漿期分別噴施阿里卡(9.4%高效氯氟氰菊酯+12.6%噻蟲嗪ZC)600 ml/hm2,兌水450 kg,對小麥穗蚜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4.3 冬小麥主要草害種類及其化學防治
4.3.1 冬小麥草害發生種類。近年來,由于麥田化學除草連續使用同一種或同一類化學除草劑、異地調種以及小麥跨區聯合收割作業等,導致麥田雜草群落、發生面積和危害程度不斷加大,防治形勢嚴峻,嚴重影響了冬小麥的正常生長,對冬小麥的安全生產威脅日益嚴重。目前,冀東地區冬小麥生產上發生的主要雜草種類有兩類,一是闊葉雜草播娘蒿、薺菜、豬殃殃、田旋花、刺兒菜等,二是禾本科雜草節節麥、雀麥、野燕麥等。
4.3.2 冬小麥草害防治最佳時期。冬小麥草害冬前化學防治的最佳時期為冬小麥三葉期至五葉期,雜草二葉期至四葉期,11 月上、中旬,施藥時應選擇在晴天、無風的上午10:00 后,下午4:00 前,白天氣溫最好在10 ℃以上為宜,當氣溫低于5 ℃時就不要用藥了。冬小麥草害春季化學防治的最佳時期一般在小麥拔節前及早進行,2 月底至3 月中旬前后,施藥前注意查看天氣預報,施藥時避開倒春寒天氣,噴藥后3 d 內日平均氣溫應在6 ℃以上,最低氣溫不能低于0 ℃,施藥時白天氣溫最好要高于10 ℃,這樣才能既保證除草效果,又不會出現藥害。
4.3.3 合理選擇草害防治藥劑。以闊葉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50 g/L 雙氟磺草胺SC 225 ml/hm2+10%苯磺隆WP 225 g/hm2+65%2 甲4 氯二甲胺鹽AS 375 g/hm2,兌水225 kg/hm2進行噴霧防治;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6.9%精噁唑禾草靈EW900 ml/ hm2、3.6%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鈉鹽WG375 g/ hm2或30 g/L 甲基二磺隆OD375 ml/hm2分別兌水225 kg/hm2進行均勻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