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素英
(平鄉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平鄉 054500)
小麥蚜蟲俗稱油蟲、蜜蟲,屬同翅目蚜科。在全國麥區均有發生。我國為害小麥的蚜蟲主要有4 種:麥二叉蚜、麥長管蚜、麥無網長管蚜和禾縊管蚜。麥二叉蚜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冬麥區,特別是華北、西北等地發生嚴重;禾縊管蚜分布于華北、東北、華南、華東、西南各麥區,是多雨潮濕麥區優勢種之一;麥無網長管蚜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河南、寧夏、云南和西藏等地。
麥蚜1 年發生20 ~30 代。麥二叉蚜蟲卵在冬小麥和禾本科雜草莖基部或土塊下越冬;麥長管蚜則在小麥根際或者土縫中越冬。第2 年返青后開始活躍,4 月份隨氣溫升高,蚜量急劇增加,5 月中旬達到發生高峰,6 月隨著小麥成熟,蚜蟲逐漸遷回越夏寄主。秋麥期麥蚜從自生麥或雜草遷入麥田為害,秋苗期繁殖量較小。麥長管蚜及麥二叉蚜繁育的最適氣溫是6 ℃~25 ℃,禾縊管蚜在30 ℃左右發育最快,無網長管蚜則喜低溫條件。麥長管蚜生存最適相對濕度為50%~80%,麥二叉蚜則喜干旱。
小麥蚜蟲在小麥苗期多集中在麥葉背面、葉鞘及心葉處;小麥拔節、抽穗后,多集中在莖、葉和穗部刺吸為害,并排泄蜜露,影響植株的呼吸和光合作用。麥苗被害后,葉片發黃,甚至整株枯死。穗期為害造成小麥灌漿不足,麥粒不飽滿,形成秕粒,致使小麥千粒重下降,產量遭到嚴重損失。
麥二叉蚜一般在植株中下部葉片為害,而麥長管蚜從小麥抽穗期開始大量群集于穗部為害,是穗期的主要害蚜。蚜蟲孤雌生殖,繁殖能力強,發育歷期短。拔節孕穗期蟲口密度迅速增加,短期內百株蚜量可達萬頭以上,同時分泌油膩狀蜜露,潮濕時產生霉污病。麥二叉蚜還會傳播小麥黃矮病毒,造成小麥黃矮病的發生。
小麥蚜蟲發生期間,平鄉縣農業植保部門從4 月下旬開始深入田間地頭進行取樣調查。在麥田對角線5 點取樣,每點20 株,調查葉、莖及穗部的蚜蟲數量,包括成蚜、若蟲、有翅蚜。一般當有蚜株(莖)率超過25%,百株(莖)蚜量達500 頭左右,氣象預報適期內中到大雨時,應立即發出防治預報。3 d 后調査,如蚜量明顯上升,小麥抽穗前百株蚜量超1 500 頭,小麥抽穗后百株蚜量達1 000 ~1 200 頭,天敵數與蚜蟲數比例小于1∶150,應立即發出防治警報,并迅速開展防治。
4.1 物理防治
4.1.1 選擇一些抗蟲耐病的小麥品種。播種前用種衣劑拌種,可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
4.1.2 保護利用自然天敵。麥蚜的天敵有瓢蟲、食蚜蠅、草蛉、蚜繭蜂等10 余種,天敵數量大時,能有效控制后期麥蚜種群數量增長。
4.2 藥劑防治。每畝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 ~30 g,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 g 混配30 ml 菊酯類農藥,兌水40 ~50 kg 噴霧;也可用3%啶蟲脒乳油2 000 ~3 000 倍液或0.2%苦參堿水劑300 ~400 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500 倍液噴霧。近年阿立卡在小麥蚜蟲防治上推廣面積越來越大,防治效果顯著。畝用量10 ml 兌水3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