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濤
(山東省萊西市店埠鎮政府 山東 萊西 266607)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消除城鄉發展差異的重要舉措,自進入21 世紀之后,我國先后取消了各項農業稅,同時給予農業大量的補貼,工業反哺于農業的局面正式建立,農村也在此背景下實現了快速發展。但與此同時,農村財務管理卻暴露出一些問題,政府部門應該對這些問題予以關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1.1 財務管理工作較為混亂。就當前實際情況而言,農村財務管理工作較為混亂,具體表現在資金管理和集體資產管理方面,導致農村資金浪費的現象。比如:現在沒有結合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現狀制定相關制度,導致農村在進行內部資產核算時缺少制度依據,影響了清算和折舊工作的順利進行,賬目不準確、不清晰的情況十分常見,不利于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農村經濟發展也因此受到了限制[1]。
1.2 缺少保障機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經成為了我國農村發展的重要方向,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但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其中農村財務管理缺少保障機制就是較為突出的問題。保障機制的缺失,加大了農村財務管理的難度,最終導致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無法順利進行。
2.1 推動村級財務公開。農村財務管理透明程度不足,導致貪腐問題的發生,繼而損害農民群體的利益,村民對政府部門的信賴度也會因此下降,最終導致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因此,需要推動村級財務公開透明,使當前的不利局面得到改善。具體措施包括以下方面:①村干部應該依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規定》 中的有關制度,公開村集體的財務,以此來確保財務公開的全面性和有效性。②財務公開時間必須準時,特別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切身利益時,必須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公開,為農民參與財務監督創造條件。③確保財務公開程序的嚴謹性,就實際情況而言,一部分村干部公開財務的原因是迫于上級部門和群眾的要求,故這部分村干部在公開財務時,通常不會遵守公開程序,致使財務公開不具備透明性。為了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應該成立村民監督小組,監督財務公開程序的執行情況,同時,上級部門也要派出人員協助村民監督財務公開,從而保證農村財務公開的質量。
2.2 推動農村財務管理信息化發展。在信息時代下,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財務管理工作之中,有助于提升財務管理水平和效率。但由于多數農村較為落后,尚未在財務管理工作中應用信息化技術,農村信息化建設遠遠滯后于經濟發展,大部分農村會計人員依然采用傳統方式開展財務管理工作,工作質量和效率十分低下,這是導致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無法全面開展的重要因素。針對此類問題,上級政府部門應該重視農村財務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和發展。具體措施包括:①在內部推行全新的財務管理模式,對傳統的財務管理體系加以優化和創新,為農村財務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②做好基礎設施的建設,保證財務管理信息化的落實效果。比如:基層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招投標的方式,做好硬件和軟件的配置,同時,選擇專業的供應商,結合農村財務管理的實際情況,設計和開發財務管理系統,并聘請技術人員對現有財會人員進行技能培訓,促使其在短時間內掌握系統的使用方法,從而更好的開展財務管理工作[2]。
2.3 加強對農村財務的監督。農村財務監督工作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上級監督和內部監督。上級監督就是上級政府部門的監督,比如鄉政府、鎮政府等等,而內部監督是指村民自發成立的監督小組,監督村內的財務工作。但就當前實際情況來看,農村內部財務工作監督小組成員大多都是內定人選,比如村干部的朋友、親戚等等,因此監督小組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監督小組發現財務工作存在問題,也不會如實上報,這與成立監督小組的初衷相背離。此外,上級監督雖然效果顯著,但卻無法從源頭上解決農村財務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為充分保證監督工作的效果,應加強內部監督小組的建設,通過村民自發推選的方式,選擇小組成員,并給予監督小組成員一定的權力,促使監督小組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此外,上級政府部門應加大監督力度,可以派遣人員深入到農村,成為內部監督小組的一員,通過內部監督和上級監督相結合的方式,確保農村財務工作的有序開展。
2.4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是農村財務管理創新的前提,因此,政府部門應該根據農村財務管理現狀,制定農村財務管理中的經費保障制度,通過這項制度的落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資金上的支持和保障,從而促進農村財務管理的創新發展。
綜上所述,農村財務管理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因此,對農村財務管理進行創新十分重要。需要從思想觀念和管理模式兩方面著手,推動農村財務管理的創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創造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