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凈
(福建省固體廢物及化學品環境管理技術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危險廢物是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固體廢物[1]。危險廢物處置堅持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原則,處置方式包括利用、焚燒、填埋等[2]。填埋處置是危險廢物處置的最終手段,為提升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技術水平和環境管理水平,2019年生態環境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了《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 18598—2019)(以下簡稱“新填埋標準),對危險廢物填埋運行管理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旨在強化環境風險防控,確保填埋環境安全。
截止2020年9月,福建省共有危險廢物綜合處置單位14家,處置能力達44.7萬噸/年,危險廢物填埋場9座(柔性填埋場7座,半鋼性2座),填埋處置能力為13.4萬噸/年,總庫容207.25萬立方米,設計使用年限5~30年,涵蓋34大類危險廢物,主要分布在福州市2座、廈門、漳州、泉州、莆田、南平、龍巖、寧德市各1座。
以福建省某危險廢物柔性填埋場為例,該填埋場填埋處置工藝主要包括:收運作業、接收及暫存作業、固定化/穩定化作業、填埋作業等。主要操作流程如下:危險廢物收運進場,抽樣檢測,對不符合檢測要求的危險廢物退回原產廢單位,對檢驗滿足要求的危險廢物進行稱量登記和儲存;通過穩定化/固化預處理后,在填埋作業區分類分區填埋,預處理主要采用水泥固化為主,藥劑穩定為輔的固化工藝;危險廢物經預處理檢測符合填埋場入場標準后,采用自卸車運至填埋庫區,倒入庫區,采用人工進行攤鋪壓實,填埋完成后要及時做好日覆蓋和中間覆蓋。
在填埋場運行期間,會產生廢水、地下水、廢氣、噪聲、固體廢物等大量污染物,主要污染風險是滲濾液污染,是天然降雨進入填埋堆后產生的,且長期存在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環境風險。為了降低環境風險,危險廢物填埋場要強化相關污染防控措施。
2.2.1 廢水
填埋場運行過程產生的主要生產廢水包括:滲濾液、設備及地坪沖洗水和化驗廢水,主要污染物包括SS、COD重金屬等。滲濾液經調節池預處理達到新填埋標準規定的標準限值后,與其他生產廢水混合排入廠區污水處理站,采用“混凝沉淀+水解酸化+內置MBR”工藝處理達標后的污水部分回用至穩定化/固化車間,部分排至周邊污水廠處理。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排至周邊污水廠。初期雨水采用混凝沉淀處理達標后排至周邊污水廠。
2.2.2 地下水
填埋區及廠區采取嚴格的防滲措施,根據廠區內可能泄漏至地面區域污染物的性質和生產單元的構筑方式,將廠區劃分為重點防滲區、一般防滲區和非污染區。其中填埋場、污水處理站、滲濾液調節池、甲類倉庫及污水管網為重點防滲區,固化車間、丁類暫存庫、初期雨水池為一般防滲區,其他為非污染區。填埋場防滲按主體工程要求進行施工,采用雙層襯墊水平防滲系統。其他區域根據抗滲等級設置瀝青砂絕緣層、砂墊層、長絲無紡土工布、混凝土防滲等。一般情況下物料或污水等不會滲漏和進入地下,對地下水不會造成污染。
如果存在安全隱患,如:滲濾液調節池、污水處理站、填埋區底部防滲層出現破損,可能會導致滲濾液滲漏,對地下水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該危險廢物填埋場需要根據新填埋標準制定相應的防控措施,如:(1)安裝流量計,定期對滲漏檢測層每天產生的液體進行收集和計量,監測通過主防滲層的滲濾液滲漏速率,頻率為每月1次。(2)定期對防滲層的有效性進行評估。(3)對填埋場內的滲濾液水位進行長期監測,監測頻率至少為每月1次。(4)根據填埋場滲濾液水位、滲濾液產生量、滲濾液組分和濃度、滲漏檢測層滲漏量、地下水監測結果等數據,定期對填埋場環境安全性能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確定是否對填埋場后續運行計劃進行修訂以及采取必要的應急處置措施,運行期間,評估頻次不低于2年1次[3]。
2.2.3 廢氣
廢氣產生途徑包括:固化車間、污水處理設施、危險廢物暫存庫和填埋庫區。固化車間粉料倉進卸料、配料機配料、攪拌機混合、攪拌機落料、出料斗出料等過程會產生粉塵、鉛、砷等廢氣污染物。固化車間粉料廢氣經收集后經負壓收集、布袋除塵處理后由15 m排氣筒排出,料倉倉頂設置布袋除塵器收集廢氣后排出。滲濾液調節池、廠區廢水處理池、危險廢物暫存庫會產生惡臭等,廢氣經負壓收集+噴淋洗滌塔(堿液)+活性炭吸附處理后由15 m排氣筒排出。填埋庫區采用導氣石籠排出,定期進行監測。
2.2.4 噪聲
攪拌機、電機、泵等設備產生噪聲,須經減震、廠房隔聲和自然衰減后向廠界外排放。
2.2.5 固廢
危險廢物填埋處置產生的固體廢物包括危險廢物和一般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包括:除塵灰、包裝物、廢除塵布袋、廢活性炭、廢MBR膜、實驗室廢液、廢機油、污泥等。廢水處理車間產生的污泥、除塵灰、包裝袋、廢MBR膜、廢除塵布袋、廢活性炭送穩定化固化車間處理后運至養護區進行養護,養護完成后取樣檢測,達標后進入安全填埋場填埋,廢機油與實驗室廢物委外處置。一般固體廢物主要是生活垃圾由環衛部門定期清運。
2.2.6 其他污染物
危險廢物填埋場要進一步強化日常運行管理,制定日常運行管理計劃,根據要求對不得進入填埋場填埋處置的危險廢物(如醫療廢物、與襯層具有不相容性反應的廢物、液體廢物、易燃性廢物)不予以接收,并自行修訂完善環境監測計劃,增加滲濾液調節池排放口廢水監測指標,改變廢水、地下水環境監測頻率等。
目前福建省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相對較小,實際填埋量僅占總庫容的4.7%。兩處垃圾填埋場至今均未收到垃圾填埋場材料,其填埋場容量可滿足福建省近年來的需求。
新填埋標準執行后,多數企業能夠認真貫徹落實新填埋標準要求,但還有少數企業對新填埋標準的學習不夠,未能全面落實主體責任,存在尚未及時完善危險廢物填埋場日常運行計劃、未及時自行修訂更新環境監測方案、未開展滲漏檢測層監測等問題。
根據企業的監測報告,省內部分危險廢物填埋場存在地下水監測超標的情況,超標原因主要有:填埋場運行前本底檢測指標超標,受當地環境地質影響,監測井使用的鍍鋅管被腐蝕等。
結合《福建省“十四五”危險廢物污染防治規劃》,我們要進一步統籌優化布局,優化全省危險廢物填埋處置能力,合理控制其他新建填埋項目。
危險廢物填埋處置單位應進一步落實主體責任,根據新填埋標準,抓緊做好以下工作:(1)認真對標自查,對現行入廠標準、運行管理、污染物排放、監測情況等與新填埋標準不一致的,要制定整改措施,進一步修訂完善,嚴格按新填埋標準要求執行。(2)應定期對填埋場的環境安全性能、防滲層的有效性、穩定性等進行評估監測。根據評估監測結果修訂填埋場運行計劃,并采取必要的應急處置措施。(3)地下水監測超標的企業,應進一步分析超標原因,根據滲濾液滲漏速率、地下水監測、防滲層破損檢測等情況,開展防滲層有效性評估,確保防滲層未破損泄露。
各地生態環境部門應該進一步強化屬地監管,加強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對轄區內的危險廢物填埋企業深入開展排查,認真對照新填埋標準梳理存在的突出問題,督促指導企業做好整改提升工作,防患于未然,確保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