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璐瑤 (甘肅省蘭州市西北民族大學法學院)
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一環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筆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上位概念,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主體是少數民族。在現代化經濟的沖擊下,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維護文化多樣性,切實保障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權利,有利于各個民族和諧生存,共同發展,從而完整的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此外,相較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文化間的交互性,也即中華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性,其表現樣態也更具有多樣性,最重要的是脆弱性和更強的瀕危性。因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心應該落實在少數民族地區。
西北少數民族文化有特定的地域范圍,包含陜、甘、寧、青、新五個省區,生活著回、藏、蒙、裕固、東鄉、保安、撒拉、維吾爾、錫伯、土、哈薩克等幾十個少數民族。除了陜西省,其余四個省區都有少數民族的聚居區。目前為止西北地區對于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總體上沿用整體性保護方案,即將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做一個整體,給之設定專門機構,制定整體配套保護方案,在其遭受破壞時進行保護搶救。但是這種方式與要求我們遵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原則背道而馳,同時也忽略了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多樣性特征,在實際保護過程沒有起到應當發揮的作用。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筆者將西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取以下幾類,在此基礎上,分門別類的提出現有狀況下的詳細問題。
其主要形式表現為史詩、神話傳說、詩歌、歌謠、語言等等,在西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在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蒙古族祝贊詞等。但因民間文學的傳承方式主要依靠口頭相誦流傳,而現今現代化進程加快推進,普通話的普及不斷擴大,現有重視力度遠遠不夠,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也致使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在傳承中困難重重,以言語相傳的民間文學為載體的民族語言不斷限縮,瀕臨消亡。
民間表演藝術是通過人的表演來塑造形象,表達感情從而展示生活的非遺,像演唱、演奏、舞蹈、音樂、話劇都涵蓋在內。此類非遺在西北少數民族表現在藏族民歌,牛角琴演奏,“花兒”民歌等。但由于對民間表演藝術類非遺的特殊性和脆弱性認識不足,整體性的保護力度不夠,以及保護資金和隊伍的能力不足導致開發不夠,導致傳承困難、后繼無人,西北少數民族民俗表演藝術非遺面臨瀕危境遇。
工匠們憑借自己高超的技藝以及創造力,制造出一系列工藝精良的手工技藝品,比如瓷器,服飾,紡織品等等。在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此類非遺表現為東鄉族搟氈技藝,藏族唐卡,蒙古族制作技藝,由于現今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所處的境遇不斷受到威脅。作為少數民族眾多的西北,對傳統手工技藝的重視力度仍然不夠,各項工作不夠深入,沒有進行完全的發掘整理,還存在著傳承人匱乏的現象,品牌培育工作滯后,保護機制的缺失也致使傳統手工技藝日益衰落。
少數民族的民俗主要指少數民族中間廣泛流行的習俗,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此類非遺體現在蒙古族服飾,裕固族傳統婚俗,甘南藏族婚禮等等,但現今生活中身著民族傳統服飾的人日益減少,制作工藝也逐漸消失,部分民俗有消失趨勢,部分民俗在傳承和保護中沒有正確認識,沒有處理好原生態與市場化之間的矛盾,因而生活中也無法得到很好的保護。
1.利用文化傳媒對民間文學進行記錄保存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條中的保存就是針對于亟待采取措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間文學就是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時在收集整理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錄音等數字化傳媒技術和手段,進而全面整理,切實保障民間口傳文學的傳播效果。
2.明確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法律保護的主體和客體
民間文學保護的主體主要是群體創造和傳承的文學作品,也即生活在同一地區、民族、部落、族群的群體。客體是法律關系的權利義務指向的對象,在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保護的法律關系中,即是各民族要傳承保護的具體的民間文學。這些民間文學代和體現著各民族的特色,不斷創新完善流傳至今,將其中的表達、言語納入到保護的客體之中,才能更好的實現對民間學的保護。
1.打造民間表演藝術的原生態品牌
民族地區的民間表演藝術大多都與當地的生活群體、社會習俗息息相關,這也體現出民族地區的土壤孕育和產生了民間表演藝術,由此可以延續民間表演藝術的自然狀態,打造其原生態的品牌,在推進傳承民間表演藝術的同時,建立此類非遺的原生態品牌,在民族地區建立民間表演藝術展示館,收集整理少數民族表演的服裝、道具、圖片等,對其進行重點協調特殊保護。
2.在基礎上進行品牌創新和開發
以先前《云南映像》中對傳統民族歌舞進行傳承與保護的成功實踐,實現民族歌舞和原創鄉土歌舞的整合,傳統與時代的碰撞得到人們的一直夸贊。因此文化產業性開發也是非遺的重要保護方式之一。極具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尤其是西北地區人們喜聞樂見的“花兒”,廣泛傳唱,但“花兒”也同樣面臨著產業化發展。因此可在對“花兒”自身精華基礎上,結合時代特征,制作系列有關“花兒”的音像制品來創新開發“花兒”的文化品牌。
1.加強硬件設備建設,培養扶持傳承人
西北地區相較來說經濟發展較為落后,財政力量也相較薄弱,但保管好文物藏品必須具有良好的設備,防火防潮防蛀,硬件設備建設是其現今急需解決的問題。對專業管理知識的學習,一系列程序的履行都需要遵守嚴格的操作。除此以外,傳承人是非遺的關鍵所在。傳承人的缺失是造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因而相關部門也要給予支持,對學藝者以獎勵資助,這與學校合作開設相關的傳統課程有關,從而培養專業性人才。
2.推動文化產業品牌開發管理的立法完善
可以制定相關文化產業促進條例,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為保持非遺的傳承,借助品牌方式將其生產、銷售,轉化為文化產品。同時加緊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健全以及文化產業政策的推波助瀾,政府對文化產業進行管理,完善相應的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梢岳靡跃W絡為代表的新媒介推廣傳統手工技藝的品牌,以此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1.對民俗進行文化旅游開發,打造品牌形象
將民俗旅游作為文化旅游活動中的一部分,利用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的民俗文化吸引游客觀賞,開展一系列民俗活動,滿足人們多種多樣的需求。發展民俗旅游必須廣泛利用現有渠道,提高知名度,通過多種渠道,采用“走出去”的方式進一步拓展旅游市場。西北地區可以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旅游品牌。結合自然旅游資源以及人文資源多因素共同開發打造自然、民俗、人文三位一體的旅游景觀。
2.對民俗風情的產品進行品牌化運營
西北地區民俗旅游的開發伊始,很多旅游資源等待進一步挖掘予以開發利用,尤其對富有創新內容的產品更是展現西北地區民族特色的重要支柱,特色明顯不足,都需要下一步的提升。另外人才方面旅游從業人員的科學文化素質魚龍混雜,在民俗知識方面了解也極為欠缺,因此在風土人情方面給予不了游客全面的解答。因此西北民族地區必須以其豐富的民俗資源為依托展開旅游資源的開發以及品牌的進一步挖掘,加之其他自然人文資源形成層次性的旅游產品,以品牌來構建起品牌效應,一方面推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西北少數民族非遺的傳承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