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偉,李靖楠,趙麗瓊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8)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閶門曉嚴旗鼓出,皋橋夕鬧船舫回”。江蘇地區歷來是我國經濟富庶、文化繁榮的地區,發達的經濟不僅使人民安居樂業,更使傳統手工藝繁榮發展。在古代,手工技藝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技能;在現代,傳統手工技藝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充分挖掘傳統手工技藝的文化價值,將其引入服裝設計領域,通過與現代服裝設計的創新融合,使古老的手工技藝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1-2]。
江蘇地區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傳統手工藝種類豐富多彩,巧工善藝,不僅源于生活,而且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南京云錦、蘇州刺繡、南通藍印花布、蘇州緙絲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優秀傳統手工技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云錦因盛產于江蘇南京,又被稱為南京云錦。其以色彩豐富絢麗、織造繁復精巧而聞名于世,是我國三大名錦之首。明末文人吳村梅盛贊云錦:“江南好,機權杼奪天工,孔雀妝花云錦爛,冰蠶吐鳳霧綃空,新樣小團龍。”可見當時社會對云錦的推崇程度。云錦歷史悠久,萌芽于三國時期的吳國,東晉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錦署”來管理織錦業務,在元、明、清三朝,云錦更是作為貢品專供皇家織造皇帝、皇后的龍袍與鳳袍。新中國成立以來,南京云錦得到了保護和發展,2006年,云錦被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云錦在種類上可分為庫錦、庫鍛和妝花3大類。庫錦又稱為庫金,發源于元代的“納石失”,是一種在織物中加入金絲或金線的織錦。庫錦多用圓金或片金作為顯花主體,圖案金碧輝煌,富麗華貴。除了金銀線顯花以外,還有用彩色絲線顯花的庫錦,被稱為“彩花庫錦”。庫緞,又稱為摹本鍛,分為素緞和花緞兩種。素緞以8枚緞紋織造,清雅樸素;花緞是在素緞基礎上以本色絲線提花,由于經緯組織的變化顯現出明暗兩種不同效果的花紋,相較于素緞更為華麗。妝花是云錦中工藝最復雜、色彩最豐富、圖案最精美的一種,在織造中采用“通經回緯”的技法,通過變換不同色彩的緯管,可以做局部的盤織,因此妝花的圖案相較于庫錦、庫緞要復雜得多,具有“賓主呼應、層次分明、花清地白、錦空勻齊”的特點,一般被用來做皇帝的龍袍,是最能夠體現云錦藝術高度的工藝[3-4]。
刺繡是我國一種比較古老的裝飾手法,《尚書·益稷》載:“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說明早在堯舜禹時期,刺繡就已經出現并應用于當時的最高等級禮服—冕服之上了。蘇州地區因其自古適宜的氣候、肥沃的土地,一直是我國南方的絲織中心,蘇繡又是蘇州眾多傳統手工技藝中的一朵奇葩,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有著極高的藝術造詣,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蘇繡作為一門實用手工技藝,可分為閨閣繡、宮貨繡以及實用繡3種。閨閣繡:顧名思義,是古代名門淑媛為了打發時間和評判其針黹技能的一種蘇繡形式。古代大戶人家的女子在未出閣之前都要養在深閨,在日常生活中制作一些精致繡品贈送家人或自用,因此刺繡的好壞程度多為評判女子女德的標準之一[5]。宮貨繡:刺繡工藝因其費工、工藝精美的特點,普通人家只能小面積使用刺繡裝飾,刺繡也成為皇家貴族裝飾服裝的首選。明清時期,除了宮廷之內,在江浙地區有大批秀娘為皇家繡制服裝,這些刺繡的特點就是工藝精美多樣,用料奢華貴重,圖案繁復華麗,也是最能體現蘇繡藝術水平一類繡品。實用繡:多用于民間,以繡制生活必需品見長,是應用最廣泛的一類繡品,主要包括手帕、鞋墊、鞋面、衣服、荷包、扇套等,多以各色花卉、人物、吉祥寓意為紋樣,這類繡品不僅題材廣泛,而且實用性強,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緙絲最早見于隋唐時期,早在漢代或者更久遠的時期就已經出來現毛織物的緙織方法。緙絲工藝在宋代達到了頂峰,涌現出姑蘇、定州、臨安、松江等緙絲產地。緙絲工藝復雜,是迄今唯一不能由機器制作,只能由手工完成的絲織品,因此被譽為“織中之圣”“一寸緙絲一寸金”。2006年,蘇州的緙絲織造技藝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緙絲是一種平紋織物,在織造緙絲的時候,采用緙絲專用的緙絲機固定生絲經線,將需要織造的圖案拓畫在經線上,緯線為纏繞各色熟絲的小色梭,采用通經斷緯的織造方法進行局部盤織,在兩種顏色交接的地方會出現鏤空的縫隙,遠看猶如刀刻一般,因此又叫“刻絲”。宋代莊綽的《雞肋片》有云:“方以小梭織緯時,先留其處,方以雜色線綴于經緯之上,何以成文,若不相連。承空視之,如雕鏤之像,故名緙絲。”
我國有著悠久的燦爛歷史,孕育了數以萬計的傳統手工藝。這些傳統手工藝從發明之初便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古代匠人通常是“則一業,終一生”,將畢生的精力全部傾注到技藝之中,通過子承父業的方式代代傳承,正所謂“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傳統手工藝帶來的不僅是“工”的實用性與“藝”的審美性,更有寄托精神信仰的功能。古人奉行“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通過手作將自然與人合而為一,將自己的情感和智慧都傾注在一件件手工藝品中。日本學者鹽野米松曾說:“手藝其實就是制作者和使用者之間的一種關系建立。”因此傳統手工藝帶給人們的不是一件件冰冷的器物,而是濃厚人情味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載體,這也正是傳統手工藝“道”的體現與傳承。
日本民藝學家、美學家柳宗悅認為:“美始終要遵循服務生活的原則。”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不管是生活、生產的器物還是紡織品,都是由匠人們純手工制作而成的,他們對器物有著“誠信造物、坦然成器”的敬畏之心,賦予了傳統手工藝各自不同屬性的美。傳統手工藝源自民眾的日常生活,正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樣,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經濟生活、傳統文化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江蘇地區歷史悠久、物阜民豐、人杰地靈,因此江蘇地區的傳統手工技藝不僅源自生活、服務于生活,并且藝術水平高超,“生活中的器物所體現的美,就是工藝之美。只有豐富、溫潤、健康的生活器物,才具備工藝之美……工藝是生活之工藝,工藝之美也只有從生活中產生。”正是由于源自日常生活,江蘇地區的傳統手工藝的美才是鮮活、靈動的美,不同的匠人也為不同的手工藝注入了各有千秋的靈魂。古語云:“美人在骨不在皮”,云錦的美在于高貴奢華、蘇繡的美在于清麗婉約,藍印花布的美在于樸實無華,緙絲的美在于巧工善藝。
將云錦帶上國際舞臺,使世界重新認識這種中國古老的華貴絲織品,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中國高定設計師—勞倫斯·許。生于北方的勞倫斯·許,卻對這種江南的傳統絲織品情有獨鐘,分別在2013年和2015年與南京云錦研究院合作,攜云錦走上巴黎高定時裝周的舞臺,在2015年3月更是使40套云錦華服亮相米蘭世博會南京周,將古老的東方絲綢帶到了世界頂級時裝發布會的現場,使世人重新認識云錦的高貴和奢華。勞倫斯·許通過深入挖掘云錦的深厚歷史和文化內涵,結合西方立體裁剪,通過云錦的定織定染,打破了傳統云錦圖案和色彩的局限性,設計的高定禮服既有西方的高貴優雅又有東方的文化底蘊,將傳統與現代設計完美融合,使云錦散發了新的活力。
LAN-YU品牌一直致力于將蘇繡運用于現代服裝設計中,力求通過中國自己的高定工藝打造具有中國傳統意向又不失時尚前衛的高級定制禮服。LAN YU Haute Couture 2015春夏“蝶舞迷香”系列,將蘇繡這一最具中國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符號應用于現代服裝設計中,弱化了傳統圖案的寓意,更加重視刺繡圖案與服裝整體的協調性和形式美感,通過將中國傳統服飾中的連肩袖、寬大廓形等結構融合西方的立體剪裁,更加注重服裝結構的合理性與服裝造型的優雅與飄逸。面料上采用真絲綃、重磅真絲、喬其紗、生絲緞等具有江南特色的絲質面料,通過寫意的手法和現代設計語言,采用堆紗、打褶、刺繡、釘珠等高定工藝,將服裝的美感推向極致。色彩上采用極具中國意象的緋色、胭脂紅、蘇方色、茜紅渲染出江南地區煙雨朦朧、山水相疊的悠遠意境。
中國華服高定品牌NE·TIGER一直致力于中國傳統華服的現代化技藝對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應用,緙絲作為我國絲織品中的翹楚自然也得到了NE·TIGER品牌的關注。在NE·TIGER 2016春夏“清·旗袍”發布會中,品牌攜手南通宣和緙絲研究所所長、緙絲非遺傳承人王玉祥先生,將華貴的緙絲面料應用于旗袍設計中,在改良旗袍的領、袖邊緣應用緙絲裝飾,在視覺上通過緙絲的精巧來強調女性領、袖、腰部的玲瓏曲線和服裝的立體感。
鹽野米松在《留住手藝》一書中講到:“留住手藝,就是留住文明的記憶。”將江蘇傳統手工藝項目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藝術元素和審美特點進行重新整合和再設計,并將重構的新藝術元素創新融合到現代語境下的服裝與服飾品的創作中去,最終設計、制作出具有現代時尚感的服飾藝術作品,使傳統手工藝在新時代能夠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