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鴻香 彭子芬 溫江玲
(萬寧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海南 萬寧 571500)
腦卒中具有起病迅速、病勢急驟、病情變化快的特點,疾病發展迅速,導致局部或全腦神經功能障持續時間超過24h 甚至死亡,是目前全球范圍內重要的致死及致殘原因[1-3]。相關研究指出[4-5],約有超過75%以上的首次發病的患者在接受急性期治療后仍會遺留各類神經功能及言語功能方面的后遺癥,如半身偏癱、語言功能障礙及吞咽困難等,對其治療后的正常康復及預后造成影響。醫護人員針對患者不同階段的恢復情況通過日常的、直接的、持續的動態的護理工作形成與患者及其家屬的互動,從而進一步促進患者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并幫助其逐漸恢復生活自理,不斷提升生活質量[6-7]。
延續性康復護理模式是一種由院內延伸到院外的護理服務模式[8],主要是指患者出院后由患者家屬或社區健康服務站為患者的功能康復提供幫助,對促進患者患者生活質量恢復,降低再住院概率及減少各類護理治療費用均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研究人員指出,目前我國延續康復護理模式目前主要應用于各類慢性疾病如腦卒中、糖尿病及高血壓的患者當中。患者出院后通過定期進行電話、短信、微信公眾平臺等方式,對患者康復情況進行定期回訪并調整后續的康復方案,對患者情況進行追蹤與記錄。研究人員指出,對初發卒中患者來說對延續性護理的需求度約在65%-93.2%左右,國外要求度更高約已超過98.1%,患者及家屬對延續性康復護理內容的需求當中,最想要了解的三方面主要包括相關康復器械的使用方式,正確的康復訓練方法及患者家屬日常生活中的護理技巧。
由于腦卒中的治療難度大,時間長且需要較大的經濟開支,因此給許多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康復進程產生了影響。相關研究指出,與住院康復患者相比,為其提供延續性康復護理不僅能獲得令人滿意的康復效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節省開支。
一般情況下,延續性康復護理干預可幫助患者由被動接受治療轉變為主動接受,較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自身的照料能力,有助于幫助患者由依賴角色向自我護理角色轉變。
對腦卒中患者提供相關的康復訓練是降低致殘率,改善其受損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最有效的方法,約有超過80.3%的患者在接受醫護人員專業規范的指導后均能較好的掌握康復運動的相關技能,語言功能與認知障礙的康復訓練方法,對改善其神經及運動功能,提高自理能力均具有積極意義。
研究人員指出,初發腦卒中患者中約有超過94.1%的患者需要接受關于疾病在治療與康復方面的知識,其需求程度近乎“非常需要”的程度,疾病各類知識的缺乏將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及自我管理能力低下而進一步影響康復預后。
患者從醫院回到家庭后,一方面缺乏專業醫護人員的治療與指導,一方面由于疾病原因無法與外界接觸與交流,易使其產生焦慮、抑郁、孤獨等情緒。出院前,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并對患者進行鼓勵,告知其出院后保持良好心理狀態的重要意義;同時告知患者家屬應多與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建立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日常通過言語交流對患者進行鼓勵與支持,使其充分感受到來自家庭的關懷與溫暖,緩解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同時,護理人員定期通過電話或網絡平臺隨訪,對患者恢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交流與解答并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幫助其進行排解有助于幫助患者調整心理狀態,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并提高康復效果。
3.4.1 來自家屬的支持 家庭成員是延續性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絕大部分患者家屬沒有經過專業、規范的培訓因此在對患者進行照顧的過程中感受到一定的壓力并對其自身的生活造成影響。研究人員發現,約有超過64.3%的家屬感受到身心疲憊,60.3%患者家屬感受到壓力及精神負擔,這些均給患者的持續性護理及恢復造成影響。因此,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隨訪的同時也應適當為患者家屬提供指導,一方面告知其日常護理當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及康復技巧等內容,同時為其提供心理指導,幫助其緩解心理壓力并告知其適當排解釋放不良情緒對自身及患者來說均是較好的選擇,幫助家屬成為患者獲得社會支持的重要組成部分。
3.4.2 社區支持 社區護理將社區內人群作為服務對象,為社區內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康復訓練指導,心理護理等綜合性康復護理。患者在急性期治療結束后可回到家庭當中并接受社區康復護理,實現醫院-社區無縫隙護理的目的。相關研究指出,腦卒中患者出院后經過社區康復護理,約有超過80%以上患者在運動能力、語言溝通、吞咽功能等方面的障礙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關研究報道指出,我國腦卒中患者正以每年2%-5%的速度快速增長且患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發展,由腦卒中引發的半身不遂、言語不利、偏癱等并發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國內研究人員指出,盡管目前對腦卒中引發的功能障礙藥物治療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但延續性康復護理水平的不斷進步對確保患者康復預后效果具有不可比擬的作用。由于我國延續性護理康復模式發展較晚,適合我國發展現狀的延續性護理模式尚不成熟,也缺乏對延續性康復護理質量的評估標準,因此,在未來仍需要不斷將相關制度與體系進行完善并進一步進行大樣本的評估,才能更好地為更多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個性、規范化的延續康復護理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