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繼恩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 廣西 南寧 530001)
拔罐發泡療法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中醫新技術,是指通過拔罐的吸拔力量來使拔罐處產生水泡,直至不再產生水泡時,便可達到祛風除濕、排毒化瘀的目的[1]。相較于傳統拔罐療法,其在各種痹證病的治療中展示出了明顯優勢。為了給廣大臨床工作者合理、有效應用該種拔罐療法提供參考,筆者結合自身臨床工作經驗以及近年來部分學者對拔罐發泡療法的研究情況,對拔罐發泡療法近年來的應用進展進行了綜述。現闡述如下:
成年人身體中約含70%的水,即中醫所說的津液。正常情況下,人體津液可濡養臟腑和四肢關節,營養全身,保證周流不息。然而當人體正氣虧虛時,風、寒、濕等就會乘虛而入,影響人體臟腑經絡,導致氣血運行失調、津液稽留、氣滯血瘀,進而引發各種疾病。對于痹證病患者來說,其疾病就主要由水濕之邪所引起,通過拔罐刺激其皮部、經絡或經筋,則可調整其臟腑、陰陽和氣血,而在此基礎上再發泡,即相當于排出患者體內經淺層淋巴管排出的炎性物質,包括患者體內稽留的水分、免疫球蛋白、中性細胞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溶葡酶以及α 球蛋白、淋巴細胞等,從而可以達到祛瘀化滯,解閉通絡,祛風除濕的功效,進而可以達到有效治療各種痹證病的作用。
由于取穴、留罐時間、罐內負壓、溫度等均可影響拔罐發泡療法的發泡情況,進而可影響其治療效果,因此準確掌握拔罐發泡療法的臨床操作十分必要。首先在拔罐發泡取穴方面,應根據中醫針灸理論以及中醫辨證/辨經論治的原則來選擇合適的拔罐發泡穴位,即取穴時要少而精,包括療效確切的經驗穴和特殊穴等,同時還要注意根據患者舒適度和操作便利度等情況進行選擇。如天氣寒冷時應盡可能取四肢上的穴位,以及盡量采用同一部位間斷拔罐或不同穴區交替拔罐法等;在發泡方法方面,如果患者濕氣較重,采用常規拔罐法即可,部分患者則可通過延長拔罐時間(多為半小時以上)、增加拔罐力度、配合促進血液循環的方法(艾灸、熱敷等)來促使拔管部位出現水泡,但也需注意根據患者耐受情況合理選擇拔罐時間、拔罐力度。拔出水泡后,則用針刺破,并用消毒棉花和紗布覆蓋,第二日繼續采用同樣的方法拔出水泡,直至拔到水出盡,待患者依次渡過發泡期、排淤痰期和水泡結痂期后即可,治療開始后不可中斷,治療期間注意觀察患者病情變化、不良反應等情況,并及時予以有效的處理,如出現疼痛難以忍受時,可先取下火罐,重新加拔;如出現皮膚瘙癢,可采用75%的酒精涂抹瘙癢處皮膚。
呼吸系統疾病病理多為痰濁、水飲和淤血,與病邪瘀滯、失衡等密切相關,通過拔罐發泡療法可以將該類疾病患者經絡中的病理產物直接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有效治療該類疾病的目的。黃述華等[2]曾將其應用在支氣管哮喘的治療中發現,相較于拔罐不發泡療法,拔罐發泡療法對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期的治療總有效率100.00%顯著高于拔罐不發泡療法的8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于骨關節損傷患者來說,骨關節的損傷不僅可以導致其肢體、軀體活動的受限,而且可以損傷其氣血,導致氣血於阻,水濕內停,脾腎陽虛,運化失司,因此通過拔罐發泡療法來使水濕、痰飲、淤血等病邪排出患者體外,便可達到有效治療骨關節疾病的目的。楊雨果等[3]曾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針刺拔罐發泡療法治療發現,治療后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5.24%明顯比常規甘露醇、紅花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的76.19%更高,(P<0.05)。而劉一儒等[4]則曾將針刺拔罐發泡療法應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結果發現針刺拔罐發泡療法治療后的愈顯率81.82%、總有效率96.36%均明顯比針刺拔罐不發泡療法的18.18%、69.09%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拔罐發泡療法在骨關節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可達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中醫認為,五臟之間的生理關系密切,可相互影響,當心臟功能受損時可影響心脈的通暢,并可影響其他臟器機能。此外,倘若人體內體液受阻,長期稽留在某一部位,又可導致痰濁、水飲、淤血等病理產物的形成。因此,通過針刺拔罐發泡療法來祛邪扶正,將痰濁、水飲、淤血等病理產物排出患者體外,對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陳春華[5]曾將針刺拔罐發泡療法應用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發現,相較于單純毫針刺法,針刺拔罐發泡療法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總有效率可高達100.00%,顯著高于單純毫針刺法的83.33%,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發泡療法在我國應用已久,包括藥物發泡療法和拔罐發泡療法等,均是通過排出體內各種病理產物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中藥物發泡療法由于在排出體內無用的病邪體液的同時還會將正常體液排出體外,且作用在無病的穴位、臟腑、關節、肌肉和局部時也能出水泡,在先進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方面有所欠缺。因此,相較于藥物發泡療法,拔罐發泡療法的優勢更大。其作為一種特殊的非藥物療法,可以達到標本同治的目的。但目前臨床上對于該療法的應用和相關研究還較少,仍需廣大學者進一步探究,以便促進拔罐發泡療法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推動中醫治療技術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