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腦功能室 安徽 滁州 239000)
癲癇是大腦神經元發生異常放電所致,臨床主要表現為睡眠障礙、大腦功能障礙、癔癥以及嗆食等,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有效的診斷對于患者及時接受治療有重要意義,可以極大提高治療有效率。有研究表明,動態腦電圖在癲癇診斷中的準確率較高,在臨床中有重要價值[1]。本文探討動態腦電圖在癲癇診斷中的臨床應用,以期為提升患者癲癇檢測率提供資料參考,現將調查結果做如下報道。
將在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我院收治的58 例癲癇患者按數字隨機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29例患者。參照組病例中,男性、女性病例分別為19 例、10 例,其中最小年齡8 歲,最大年齡65 歲,平均(33.14±6.07)歲,每日發病次數介于2 ~7次之間,平均每日發病(3.89±0.29)次;研究組病例中,男性、女性病例分別為17例、12例,其中最小年齡7歲,最大年齡66歲,平均年齡(33.49±6.26)歲,每日發病次數介于3 ~7 次之間,平均每日發病(3.97±0.31)次。所有患者經病理學診斷均為癲癇患者,且對該調查知情并簽署相關同意書。兩組各項基本資料差異不大(P>0.05),可對數據進行比較。
參照組:使用常規腦電圖檢查。對患者安置頭皮監測電極,將掃描時間設置為20 分鐘,其中包括患者深呼吸、睜眼、閉眼、活動以及安靜的時間;
研究組:使用動態腦電圖檢查。患者動態腦電圖檢查,后帶回記錄盒,叮囑患者家屬詳細記錄患者發病時間以及發病細情,24 小時后醫務人員收回記錄盒以及家屬記錄的資料,將數據傳至主機,經熒光屏回放,時間常數設置為0.3 秒,高頻濾波設置為20 荷茲,分析不同狀態下患者腦電波情況。
對兩組患者檢查異常率進行比較,對比指標包括癇性放電率、非特異性放電率以及正常率,分析動態腦電圖在癲癇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數據采用SPSS20.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動態腦電圖檢查的研究組患者異常率為82.76%,經常規腦電圖檢查的參照組異常率為51.72%,研究組檢查異常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
癲癇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感染、腫瘤、外傷、腦血管疾病等均可能導致患者癲癇的發生,且該病具有反復性、突發性以及暫時性的特點,給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負面影響,準確的前期診斷對于提高該病治療效果有積極意義[3]。癇性放電是診斷是否患有癲癇的唯一客觀因素,但是其陽性率較低,常規腦電圖檢查無法準確記錄,且常規檢測時間較短,一般為20 分鐘左右,限制了診斷的準確性。動態腦電圖檢測持續監測24 小時,彌補了常規檢測的時間局限,對診斷準確率的提升有明顯效果[4]。此外,動態腦電圖還有利于醫師準確判斷患者癲癇程度和危險系數,進而對患者施行有效的后期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動態腦電圖監測保證了患者活動的靈活性,可以準確反映患者狀況,所記錄的信息也更加全面、客觀,故而準確率會有明顯的提升。為探究動態監測對于癲癇的診斷意義進行了此次調查,在本次研究中,參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腦電圖檢查,研究組患者使用動態腦電圖檢查,對相關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動態腦電圖在癲癇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結果顯示,經動態腦電圖檢查的研究組患者異常率為82.76%,經常規腦電圖檢查的參照組異常率為51.72%,研究組檢查異常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
綜上,對于癲癇采用動態腦電圖檢查,檢測出的異常率較常規檢測高,可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