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付廣 冷曉麗 馮立華(通訊作者) 孫夢偉 賈琪 李云齋
( 海陽市人民醫院皮膚科 山東 煙臺 2651001)
60 例患者均為我院于2016 年1 月-2018 年10 月皮膚科門診患者,明確診斷為摩擦性苔蘚樣疹。治療組20 例,男11 例,女9例,年齡2 ~5 歲,平均3.5 歲;對照組40 例,男21 例,女19 例,年齡2 ~5 歲,平均3.8 歲。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嚴重程度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口服左西替利嗪口服液(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一次5ml,每日一次,沙土皮炎洗劑,水煎外洗,每日2 次,一次5 ~10 分鐘。對照組口服左西替利嗪口服液5ml,每日一次,外擦丁酸氫化可的松膏(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每日2 次外用。兩組療程均為4 周,治療后觀察療效。
觀察治療后1 周,2 周,3 周,4 周的皮損改善情況,照相評價,觀察治療前后皮疹消退情況和皮膚質地變化,分別計算治療前后皮損,療效指數=(治療前皮損—治療后皮損)/治療前皮損×100%,療效指數大于90%為基本痊愈,60%~90%為顯效,30%~60%為改善,小于30%為無效。觀察有無藥物副作用,包括色素沉著、毳毛變粗、毛細血管擴張和表皮角質層變薄等。
數據采用SPSS21.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20 例,痊愈6 例,顯效9 例,有效率為75%;對照組40 例,痊愈15 例,顯效17 例,有效率為80%。P>0.05,見表。
治療組患者在整個治療期間共出現不良反應5 例,占25%;對照組患者在整個治療期間共出現不良反應9 例,占22.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χ2=0.047,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系統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嗜睡、口干,皮損局部不良反應為中藥著色,激素藥膏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所有病例未見色素沉著、毳毛變粗、毛細血管擴張和表皮角質層變薄等不良反應。所有不良反應癥狀輕微,未影響治療過程。
摩擦性苔蘚樣疹的皮損通常局限于手背和前臂,皮損直徑為1 ~3mm,多角形或圓形小丘疹,平頂或圓頂,覆有微細糠秕樣鱗屑,呈苔蘚樣,丘疹細密成群但不融合,可雙側分布[1]。
國外學者認為本病一般無自覺癥狀,有時可有輕微瘙癢[2-4],而國內學者[5]報告本病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瘙癢,有時瘙癢可較劇烈。通常無系統性損害,皮損一般為父母所發現[6]。病程較長,國外報道為1 ~4 個月[3]。國內楊莉等[7]認為本病病程長,有時可達3 ~4 個月,呈慢性經過。
本病雖有自限性,但治療能縮短病程,一般只需對癥治療,可選擇糖皮質激素或焦油類制劑。中藥方劑苦參加味湯[8]和清膚飲[7]治療摩擦性苔蘚樣疹有很好的臨床效果。
本病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既往認為是由于摩擦等物理性因素引起,也有學者懷疑本病和病毒感染有一定關系。目前對變態反應性研究較多,因此在治療方案上多采用抗組胺藥物口服和糖皮質激素藥膏外用。結合本病發病年齡及藥物特性,左西替利嗪口服液口服和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外用幾乎是皮膚科醫生治療本病的最常用方案,臨床效果也的確不錯,但部分患者家屬因害怕激素副作用而拒絕使用糖皮質激素藥膏。我們科室自擬中藥方劑來代替糖皮質激素藥膏外用,治療有效率為75%,和對照組相比無統計學差異。中醫認為,濕熱、食熱是發病的內在因素,外受病毒侵襲、日曬或沙土刺激是外在誘因,于是體內濕熱與外邪博結,浸滲肌膚而發病。故治療以除濕、清熱、解毒止癢為主。我們使用的中醫方劑中,徐長卿具有祛風除濕、止痛、止癢的功效;苦參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利尿的功效;地膚子具有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的功效,西醫研究認為能抑制多種皮膚真菌,同時能夠抑制單核巨噬系統的吞噬功能及遲發型超敏反應,故徐長卿、苦參、地膚子同為君藥。蟬蛻具有疏散風熱、透疹之功效,西醫認為具有抗過敏、鎮靜的作用;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西醫認為其具有抑制細菌、抗炎性增生及鎮靜的作用;蟬蛻、黃柏共為臣藥,配合君藥共同清除皮膚中的濕熱及風邪而止癢。綿萆薢利濕去濁、祛風除痹、利小便,濕邪從小便而去,為佐藥。桑葉具有疏散風熱、涼血止血,主入肝肺經,為佐使藥。本方劑治療摩擦性苔蘚樣疹療效顯著,可部分代替糖皮質激素藥膏外用,值得臨床應用。
(利益沖突聲明:未接受研究中所涉及的廠家資助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