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華威 劉紫艷(河海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情感化外觀設計是將交互方式、外觀材質、色彩等元素進行整合,通過聲音、外形、寓意等方面影響人們感官從而達到人與物的心靈溝通,產生共鳴的表達方式。隨著大數據時代到來,新興的智能家居產品行業,情感化設計在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1]。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Donald Arthur Norman)在2003年提出了情感化設計的概念。情感化設計情感元素分為三個水平:本能水平——感官層面、行為水平——效用層面、反思水平——理解層面。本能水平著重于考慮用戶在感官層面的直觀感受,對應著產品設計的外觀要素;行為水平關注“用”的結果和過程,著重于讓消費者體驗到交互過程帶來的效用和感受,對應著產品設計的功能要素;反思水平著重于促進用戶使用產品時對其寓意的思考反思,對應著產品設計的文化要素[2]。
因而基于反思水平對產品進行情感化的設計,與用戶建立長期的情感關系有利于產品從文化內涵層面與用戶產生“共情”,迸發更強大的生命力[3]。
接下來,將從產品設計案例分析入手,闡述反思水平的設計方法。
星巴克2019年發售了貓爪杯,一經發售即引發熱捧。整體為透明玻璃材質,內層為貓爪形狀,外層有櫻花圖案,當倒入有色液體時,便浮現貓爪形狀。
貓爪杯本身造型的獨特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心,在人們的感官層面造成了刺激。但更深水平原因在于貓爪杯背后的貓文化、用戶對于精致生活的追求以及消費者的炫耀心理[4]。如今貓這種寵物已經帶有明顯的小資傾向,對于貓奴而言,購入貓爪杯不僅是一種滿足,也傳遞出自己的身份和喜好以及生活方式。部分消費者購入限量版的貓爪杯后,在社交平臺展示自己的戰利品,以此炫耀自己跟上了潮流的大軍,展示自己的“精致生活”。
可見對產品進行精準定位的重要性,了解目標用戶的身份、地位、個性、喜好、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在產品設計實踐中與目標用戶自我形象的追求達成一致,幫助用戶表達自我意識,將給產品帶來巨大衍生價值。
如果有一款照明燈展示了太陽、地球、月亮之間是如何運轉的,那它的價值還僅僅是一盞燈嗎? 有這樣一款燈具,它以一種直觀純粹方式展現了太陽、月亮和我們生活的地球之間的關系。燈具本身配有一個調光開關可以控制“太陽”的亮度,兩個木球還可以放置在太陽軌道周圍的任何地方,模仿出宇宙中三者的相對位置。對于天文愛好者來說,這樣的產品其收藏價值遠大于其照明功能。
對于用戶而言,打開燈光的時候,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宇宙,用戶甚至可以充當一個造物者,改變星系的狀態,這種文化內涵給人的情感觸動比燈光本身的魅力來得更深刻。
這類文創產品并非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在設計中必須充分探究購買者內心潛在需求以及文化屬性的有效傳播。只有精確地考察情感因素,充分挖掘情感潛力,才能達成某一特殊時期的社會文化互動交流的共識,實現產品的“共情”[3]。
RICEMAN品牌的日式大米包裝的圖形和視覺文字風格選擇了亞洲書法作為標識,用于強調谷物的地域起源。簡單幾筆闡述了亞洲稻農的多種面部表情,將農夫自信、驕傲、滿足、疲勞等情緒直觀地表現出來。其包裝材料選擇了可持續的高密度麻布,以及農民以往使用的圓錐形斗笠帽子形式的紙箱蓋。
從產品的斗笠帽子麻布的農夫造型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在稻田辛勤工作的農民;從商品的角度看,這些產品在貨架上并排擺放時,從豐富的表情中我們會聯想到農民彼此之間富有表現力的對話場景;該品牌名稱RICEMAN也會讓我們聯想到大米背后勞作的農民。
設計者通過賦予名稱、利用特定形象和產品生命中的周期,使得我們在看到這一包裝時,輕易聯想到谷物到達飯桌上的過程。品牌不僅關注商品效益,還關注產品背后的故事,這樣的態度和境界使它得以與同行拉開差距。
對于用戶而言購買的不僅是一種產品,還是一段故事,產品的附加價值得到了體現。
情感化外觀設計,有利于產品延續生命力。具體設計方法:與目標用戶自我形象的追求達成一致,幫助用戶表達自我意識,獲取用戶信任;使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獲得操作樂趣、新的認知和體驗,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增加產品文化內涵,通過與用戶進行情感交流實現產品與人的“共情”;通過敘事性的表達傳遞產品深層情感,引起用戶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