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遲恩忠,張 強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廣東茂名 525000)
高等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一直是焦點話題,教學模式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組成部分,對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結合學校建設應用型高水平理工大學的實際,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及時調整思路,引入新的教學模式十分重要,對提高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內涵建設和教學質量起著關鍵作用。Seminar 教學模式起源于德國,距今已有200 多年的歷史[1]。在我國,Seminar 教學模式多用于研究生階段的教學、科研活動,隨著培養大學生探索問題能力要求的日益增加,Seminar 教學模式在大學生高年級的授課過程中應用也越來越多。為了提高“食品安全與衛生學” 課程的教學效果,筆者在教學過程積極引入了Seminar 教學模式的理念,旨在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使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Seminar 中文音譯為 “習明納”“習明納爾” 或“席明納”,意譯為“研討班”,Seminar 的核心理念是將教與學統一,提倡的是一種探究、研究的教學理念,在這種理念下,課堂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對話、溝通、交鋒、理解、共享、合作的平臺[2-3]。我國學者大多將Seminar 教學模式定義為:“Seminar是一種教學方式,學生組成研討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某些專題展開探討,著重培養學生的分析、研究能力”[4]。Seminar 教學模式能充分挖掘學生和教師的學習潛能,最大限度地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認知互動,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具有很大的區別[5]。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單向知識傳授,大多采用 “教師講,學生聽” 的教學方式,而Seminar 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討論模式,這種雙向的互動模式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學生提供思考、創造、表現和成功的舞臺[6]。
Seminar 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出發點,在實施過程的一般程序為:教師下達研討任務,學生開始利用教材、數據庫、網絡資源和圖書館查閱和收集相關材料;教師簡單介紹討論主題,學生對查閱的文獻進行報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與交流;最后由教師針對討論主題進行專題評點和總結討論。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生的查閱資料能力、閱讀能力、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獨立探索能力、團隊合作精神都會得到廣泛的鍛煉和提高。
“食品安全與衛生學” 是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重要的專業課,其內容繁多,涉及食品科學、毒理學、農學、生物學、化學、管理學等知識,是從事食品生產、科研和管理的專業技術人員必須了解的一門課程,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社會性和應用性。課程對食品從原料生產到消費每個環節中的各種危害因素及其傳播規律、致病機理、防治控制方法等進行分析評價和研究,以確保食品對人的身體健康不會產生危害。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安全生產意識,了解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安全衛生知識,掌握安全生產加工食品的方法和食品衛生管理制度,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研究食品加工各環節的衛生安全問題和相關要求,并培養具有從事食品行業管理的能力,為今后能勝任與食品相關的各項工作打下基礎。
“食品安全與衛生學” 課程32 學時,學校開設在大三的下學期,涵蓋了化學性污染與食品安全、生物性污染與食品安全、動植物食品中的天然有毒物質、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非熱力殺菌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加工過程中的安全與衛生、各類食品的安全與衛生、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和保障體系等內容。在授課模式上過去往往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實踐環節進行講授,往往是教師在講臺唱獨角戲,學生被動接受,忽視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學習積極性。其實,從課程的內容上來看,這些學習內容與人們的健康密切相關,是食品專業學生日常關注度比較高的問題;另外,授課的對象為本科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本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入Seminar 教學模式是可行的。
對于教師而言,實施Seminar 教學模式,必須進行必要的課程設計、撰寫詳細的Seminar 教學計劃。針對 “食品安全與衛生學” 課程的教學特點,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效果,課程重點選擇了農藥殘留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食品添加劑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重金屬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持久性有機物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為Seminar 教學模式的改革內容。針對每章節的教學內容,確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討論的選題、案例、視頻等,搜集大量的研討資料,撰寫詳細的授課計劃。開課前2 周,提前對學生進行分組,將學習和研討的計劃和內容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去進行資料查閱和相關匯報內容的準備。
對于學生而言,小組要根據討論題目或者案例積極去圖書館、網絡數據庫查閱相關文獻、視頻等,一起商討制作PPT 等。通過課前準備環節,大大提高了學生利用各種工具查閱文獻、收集資料的能力,鍛煉學生自發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Seminar 教學模式在授課過程中,課堂組織的形式可以結合案例法、辯論法、翻轉課堂等組織教學。一般各組學生先派代表展示自己對某個問題的探究結果、對于某個案例的思考和觀點等,然后學生圍繞宣講內容進行深入討論、思考,提出不同的見解。在這個環節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恰如其分地使用動畫、視頻、優質的網絡資源等,和學生共同進行展示和討論,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活潑,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例如,在學習重金屬對食品安全的影響時,圍繞日本的 “水俁病” 事件進行問題的深入分析討論;在學習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時,討論 “二噁英” 的安全性問題,以比利時的 “二噁英” 事件為案例,輔以相關的視頻,讓學生深入分析、討論危害的來源及如何控制這些風險。在學習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問題時,把“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作為一個辯論題目,讓部分學生作正方,部分學生作反方,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和資料,舉行一場辯論式的教學,最后授課教師進行總結、歸納。這種針對不同的授課內容,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實施過程,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研究課堂討論的組織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課堂效率。
考核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采用Seminar 教學模式,在準備階段學生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為了能夠更加公平、公正地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力,必須打破傳統的期末筆試的考核評價手段,加強過程考核。在該課程的考核上,降低了期末試卷考試分數比例,將發言討論、研討筆記、PPT 制作、討論情況納入過程考核成績,每次授課過程中教師要現場給出討論的分數,此外在期末試卷中提高綜合性、分析性題目的比例。
通過 “食品安全與衛生學” 課程部分教學內容的Seminar 教學模式的實踐,從學生的反饋情況,取得了如下教學效果:①提高了學生使用學校數據庫、獲取網絡資源的能力,而過去可能只有在撰寫論文時學生才會去查閱文獻;②提高了學生辦公軟件使用的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③鍛煉了學生閱讀科技論文的能力,拓寬了專業知識,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本的知識;④在討論中學生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團結協作。
通過Seminar 教學模式在 “食品安全與衛生學”課程中的應用,深切地體會到教師課前必須提前做好授課內容、討論問題、教學進程的規劃,并進行大量文獻資料的查閱,才能更好地掌控課堂,達成課程的目標。此外,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進行討論,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專業內容還是需要教師進行一些講解,把傳統教學模式與Seminar 教學模式有機結合,精心選擇和設計討論的主題、案例等,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