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笑云,陳 靜,張春慧,朱慶華,張秋實,王曼莉
(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人無禮,無以立。禮儀是一種文化和行為規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普遍特性之一[1]。禮儀素養是個人將約定俗成的禮儀規范內化而來的修養[2]。提升禮儀素養,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途徑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3]。大學生作為科學文化素質較高的群體,他們的禮儀素養對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影響。近年來,大學生群體中出現倫理道德缺乏、禮儀意識淡薄和禮儀知識匱乏等問題,大學生不合禮儀的行為逐日增多[4]。因此,在調查大學生禮儀素養狀況的基礎上,對高校禮儀教育模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禮儀素養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以期為提高大學生禮儀素養與高校禮儀教育水平提供參考。
本研究選取某高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取方便抽樣法,共抽取1 061人。研究者向調查對象說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獲得其同意后發放問卷,并使用統一指導語,匿名作答,作答完成后由研究者負責全部回收,回收問卷時檢查問卷填寫有無漏項。發放問卷1 061份,回收有效問卷1 059份,有效回收率99.9%。
1.2.1 調查工具及方法 采用范麗輝編制的大學生禮儀素養現狀調查問卷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一般資料以及禮儀認知、禮儀態度、禮儀行為3個維度,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極不符合”為5分,“非常符合”為1分,得分越高提示禮儀素養狀況越好。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均大于0.80,KMO=0.956,Bartlett球度檢驗值為 6 296.557[2]。
1.2.2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等。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大學生禮儀素養現狀調查問卷包含的調查對象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級、專業。調查對象中,男生358人(占33.9%),女生701人(占66.1%);大一895人(占84.5%),大二121人(占11.4%),大三36人(占3.4%),大四7人(占0.7%);專業是文史類的486人(占45.9%),理工類的413人(占39.0%),醫學類的124人(占11.7%),藝體類的36人(占3.4%),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一般資料

表2 不同性別學生禮儀素養各維度得分比較
由表2可知,按照α=0.05的標準,女生禮儀認知、禮儀態度、禮儀行為維度得分高于男生,差異有顯著性。

表3 不同年級學生禮儀素養各維度得分比較
由表3可知,按照α=0.05的標準,不同年級學生禮儀態度、禮儀行為維度得分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兩兩比較可知,大一學生禮儀態度、禮儀行為維度得分高于大二學生。

表4 不同專業學生禮儀素養各維度得分比較
由表4可知,不同專業學生禮儀認知、禮儀態度、禮儀行為維度得分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兩兩比較可知,文史類專業學生禮儀認知、禮儀態度、禮儀行為維度得分高于醫學類和理工類專業學生,理工類專業學生禮儀態度和禮儀行為維度得分高于醫學類專業學生。
分析調查結果可知,女性大學生對禮儀的認知、禮儀態度、禮儀行為習慣方面均優于男性大學生。關于禮儀認知方面的差異,可能因為男生在文藝作品的選擇上更傾向于一些情節性強的,如探險、懸疑、科普甚至玄幻或恐怖類作品,女生則更傾向于富含人文元素的情感類作品[5],從而使女性在禮儀認知方面優于男性。關于禮儀態度方面的差異,可能與社會對男性和女性角色期望的差異有關,人們往往希望男性更堅定剛強、視野開闊,希望女性更溫柔細膩、通情達理[5]。因此,相比男性,女性往往更了解禮貌的重要性,也因此在禮儀態度方面優于男性。關于禮儀行為方面的差異,可能是由于女生遇到困難時,更傾向于向別人傾訴,而男生則傾向于自我發泄,這對其行為約束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女大學生具有更好的禮儀表現和禮儀控制能力[6],故其在禮儀行為方面優于男性。
調查結果顯示,大一學生禮儀態度、禮儀行為方面優于大二學生,這一結果提示,在經過一年的大學生活之后,學生的禮儀素養不僅沒有得到提高,反而有所降低。這提示高校大一學生禮儀教育存在弊端,禮儀教育和校園文化熏陶并未對學生禮儀素養的提升有明顯幫助。
研究結果表明,文史類專業學生禮儀認知、禮儀態度、禮儀行為方面優于醫學類和理工類專業學生,理工類專業學生禮儀態度和禮儀行為方面優于醫學類專業學生。文史類專業學生與醫學類和理工類專業學生在禮儀認知和禮儀態度方面的差異,可能與課程特點有關。相對于醫學類和理工類專業,文史類專業有更多與我國傳統文化有關的課程,而傳統文化和禮儀素養是緊密相關的,所以文史類專業學生禮儀認知情況以及對禮儀的認同情況優于醫學類和理工類專業學生。文史類專業學生與醫學類和理工類專業學生在禮儀行為上的差異,可能與學科環境有關。相對于理工類和醫學類專業,文史類專業課程密度較小,學生日常人際交往活動時間較多,而人際交往是體現禮儀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所以文史類專業學生在禮儀行為方面優于醫學類和理工類專業學生。醫學類專業學生禮儀行為方面不如理工類專業學生,可能和近年來醫患關系緊張有關。醫學類專業學生正處于角色轉型的關鍵時期,近年來醫患糾紛時常發生,這影響著醫學生的職業認知[7]。而人文關懷是醫學的本源[8],禮儀行為是展現人文關懷的一種方式[9],醫學生在職業認知上的偏差可能對其禮儀行為產生消極影響。
開設禮儀課程是提高學生禮儀素養的有效方式之一,據研究顯示,許多大學生認為大學生禮儀課程對提高大學生禮儀素養有很好的作用[10]。當前,高校開設禮儀課程現象已非常普遍,然而據調查了解,大部分禮儀課程教學形式單一,多為教師在講臺講課、學生在下面聽課的傳統形式。禮儀課程應重實踐,上述教學方法顯然存在不足,應根據不同禮儀課程內容以及不同專業類型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情景劇表演、小組辯論、案例分析等方法;也可適當開設實踐課,帶領學生去校外做志愿者活動,并互相錄像,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形象和行為規范與否,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大學生在校園中生活,校園氛圍對他們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校園禮儀氛圍較好,學生耳濡目染,有利于形成較高的禮儀素養。高校可通過校報、廣播、板報等途徑傳播禮儀文化。比如,在校報開設以禮儀為主題的專欄,收集學生身邊和禮儀有關的具有感染力的小故事;通過校園廣播,表揚遵守禮儀規范的楷模;在校園特定區域貼標語,如餐廳可以貼“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圖書館與教學樓等地方可以貼“靜!凈!敬!”。這些措施可以提醒學生在校遵守禮儀規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禮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