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高升,王韻雨
(1.河海大學商學院,江蘇南京 211100;2.河海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江蘇南京 211100)
水利工程監管一直是促進水利行業高效發展的重要工作,進入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水利工作的重點轉變為“水利行業強監管”[1]。2019 年是強監管的元年,水利工程監督檢查要求更為嚴格,在實現水利工程建設、運行安全和水資源有效保護三大目標上,要求水利工程強監管打牢水利工程安全生產的基礎,化解人民群眾對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需求與水利行業監管能力不足的主要矛盾,從而保證水利監督有空間、能發展、可持續,真正發揮好“利劍”出鞘的威懾作用。
然而,目前水利行業強監管工作的開展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監管隊伍力量不足,監管人員不能完全滿足強監管的需要;其次是流域范圍大,導致監管難度加大;再者是目前的監管制度尚未完全統一,水利工程監管目標不夠明確,導致監管工作難以著力;最后是整改缺乏力度,導致整改效果不理想[2]。上述監督檢查工作的困境與難點都將大大影響水利工程的高質量建設和高效率運行。因此,監管成效的定量評價作為衡量水利工程監督檢查是否有效的重要步驟,是當前水利行業強監管形勢下亟待解決和完善的關鍵工作[3]。在實際應用中,水利工程建設實施階段的監管工作可以改善建設施工過程中的招標及合同制定、問題發現情況和整改情況,提高工程竣工驗收前的質量合格情況和安全水平、竣工進度目標的按時完成情況、成本費用節省率以及綠色施工工藝的使用,有利于提升施工效率、有效控制事故和問題數量,保證監管工作的順利執行、水利工程的高質量完工和高效率運轉,對政府后續監管工作的開展思路和策略制定優化有著深遠影響。
關于監管成效評價的文獻主要集中于食品安全、公共服務等領域的監管工作成效,研究角度大致包含兩類:①通過建立動態評估監管體系考察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管的工作實施內容;②從監管的“投入—產出”情況衡量監管績效。邰鵬峰[4]提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監督管理評估要注重監管的全過程;王冀寧等[5]基于理論推演法和ANP 法評價包含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處理的食品監管環節的安全性;張紅鳳等[6]在平衡計分卡理論基礎上,運用AHP 和網絡層次分析法確定食品安全監管效果評價模型;劉錄民等[7]強調“成效”要兼顧經濟投入成本、工作成果和公眾過程消耗資源情況以及公眾滿意程度,從投入、管理、產出結果3 個方面評估食品安全監管效果。以上研究雖都對監管成效的思路進行了拓展,但指標體系設計較為片面,要么只考慮監管“投入—產出”的對比效果,要么只考慮項目的全過程監管,尚未將兩者結合進行整體評價。
現存關于水利工程監管的研究,多集中于水利工程制度監管、質量安全監管、PPP 項目中政府對于社會資本方的監管等方面[8-10]的內容,對水利工程監管工作從制度、公眾監督等角度提出新的思路和理論建議,但也僅局限于對監管效果的影響因素研究,尚未或較少利用指標對水利工程監管工作成效進行評價,或是沒有結合實際案例進行驗證。Bernstein[11]提出完善政府監管制度進而激勵監管者工作績效的提高;王華[12]提出政府需根據水利項目的公益性相應調整職能等;費凱等[13]在市場有效性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水利工程強公益性的特性,構建了水利工程建設市場政府監管部門與建設市場主體兩者的演化博弈模型,強調了水利工程政府監管存在的問題和信用動態管理體系的重要性。
現有針對水利工程監管成效評價的研究較為缺乏,水利部出臺了《水利建設質量工作考核辦法》,用于打分考核水利建設質量總體及項目的質量工作情況;李明等[14]從水利建設市場主體行為、工程管理績效及其社會影響的角度評價水利建設市場主體監管效果;高建強[15]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西安模式”從監督前期—監督過程—監督后期3 個階段的水利工程質量監督效果進行評價,其雖對水利工程監管成效問題進行有益探索,但評價體系未考慮水利工程監管的全過程,特別是源頭監管的相關投入指標等,指標選取有待進一步研究深入。
在當前水利行業強監管的背景下,政府對于監管工作關注的因素和要求都相應發生改變[16],監管成效評價的指標選取也會更加準確、具有針對性。現有水利工程監管成效評價的相關研究存在指標選取針對性不強、不夠細化、指標體系不完善、評價方法不準確、評分標準不合理等問題,均不能體現“強監管”對水利工程監督檢查工作的高度把控和對監管成效準確評估的嚴格要求。為此,筆者運用C-OWA 算子和灰色系統理論,構建了水利工程監管成效評價模型,以期為水利工程三大目標的充分實現以及政府后續監管工作的開展思路和策略制定優化提供借鑒和理論支持。
1.1.1 投入—結果維度
借鑒成本收益法的思路,水利工程中監管工作的實施過程也是由監管工作投入—監管結果兩個環節構成的反饋回路。因此,以投入與結果為目標層構建水利工程監管成效指標體系,客觀指標可定量,如問題整改率;主觀指標如公眾滿意度可定性測評。
現階段制定的水利工程監管工作成效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圍繞在建工程開展,評價思路為:①評價監管投入,計算監管投入值Z1;②評價監管結果,計算監管結果值Z2;③監管效益評價。根據具體水利工程的實際資料,對比監管投入值和監管結果值,得到總體監管評價效益,公式為

式中:φ為監管效益指數,φ值大小反映監督管理工作績效的高低;Z1、Z2分別為監管投入與監管結果的評價值。
1.1.2 監管投入評價
監管資源的投入是監管工作的實質保障,能夠支撐監管工作的開展和監管目標的實現,其包含人、物、時間等各類資源。人力資源是監管工作開展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和核心因素,物力資源起到后備和保障作用,時間資源則是一種稀缺且珍貴的成本投入[17]。從監管投入角度出發研究水利工程監管成效問題,有利于監管系統根據實際需要,合理化監管投入水平,優化資源投入配置,為水利工程“強監管”的實施提供投入最少、效果最優的物資保障。
1.1.3 監管結果評價
加強“水利行業強監管”有關文件中提到,提升水利工程主體監管效能需要實現“五個轉變”,其中第一條要求實現從事前監管向事中、事后監管的轉變,因此從監管成效反饋時間軸的角度出發,監管結果應更具體地細分為“監管中間結果—監管最終結果—監管影響”3 個階段進行評價。
a.監管中間結果。水利工程監管在方法上要“抓兩頭,帶中間”,即抓住監管投入、監管最終結果和外部影響這兩頭,同時注重監管過程成效的提升。根據水利工程監督檢查三大目標,在建水利工程的監管中間結果應主要體現在監管工作發現問題及其整改情況、水利工程招投標及合同監管方面等情況。
b.監管最終結果。監管最終結果是監督管理工作效果的直接體現,從在建水利工程的自身特性出發,監管最終結果覆蓋了質量安全、社會影響、綠色施工等方面的內容。
c.監管影響。監管影響間接體現了水利工程監管成效,通過評價水利工程監管工作對社會的影響程度,一定程度上可衡量監管的效果好壞。在建工程的監管影響應主要從工程施工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公眾及政府對工程建設過程的滿意程度方面進行考量。
依據上述關于水利工程監管工作成效特點及內涵闡述,從在建水利工程自身特性和水利工程監管三大目標出發,結合實際運行中監管工作的效果反饋,綜合專家意見和建議,遵循全面性、層次性、獨立性等指標選取原則,將在建水利工程的監管成效評價重點放在監管投入和監管成果兩個目標層,分別包含監管工作投入和監管中間結果、監管最終結果、監管影響4 個一級指標,通過將一級指標進一步分解,從而構成共17 個二級評價指標集,評價指標及說明如表1 所示。
OWA 算子理論由Yager[18]創立,OWA 算子賦權法把決策數據和績效決策數據的位置按影響大小順序分配,即有序加權平均,極大值被安排在影響程度較小的位置,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專家給出決策數據的主觀性,使指標權重分配相對合理。筆者采用在OWA 算子基礎上改進的C-OWA 算子,它基于組合數將專家打分進行按順序排列并分別賦予權重,可有效解決專家認知極值的問題,以實現科學加權計算。具體權重分配過程如下:
a.n位專家分別對各指標的重要程度賦分(滿分10),其賦分數據集合為,再對集合內分值由大到小排序,編號從0 開始,可得b0≥b1≥b2≥…≥bn-1。
b.計算數據bi的權重θj+1,其中,即:

c.計算各指標的絕對權重wi,為


表1 在建工程監管成效評價指標
d.計算各指標的相對權重wi:

C-OWA 算子可在單人決策,亦可在群決策情形下根據專家打分為指標進行賦權[19]。在群決策賦權過程中,群決策中群成員的個數要適當,人數過多會導致決策的建模計算困難,效率過低;人數過少則必定影響決策質量。就計算難易程度和信息收集便利程度而言,一般認為5~10 人為宜。本文組建的專家小組共計6 人,包含2 名在建水利工程監督管理人員及4 名高校相關領域學者。向6 位水利工程監管領域的研究人員發放問卷,請其判斷在建水利工程監管成效評價各級指標的重要程度,4 個二級指標專家評分如表2 所示。

表2 二級指標專家評分
對指標C11的打分數據由大到小的順序為(10,10,10,10,8,6),專家數n=6,則由式(2)可得賦權向量:

指標C11的絕對權重


同理,可計算得指標C12、C13、C14的權重分別為8.218 75、8.906 25 和9.687 5,因此C11~C14各二級指標的相對權重為

同樣,可計算得到其他一級、二級指標權重值,在建水利工程的權重分配如表3 所示。

表3 在建水利工程監管成效評價指標權重系數
根據灰色聚類評價理論,將水利工程監管成效指標等級劃分為優秀、良好、合格、差4 個等級,其測量評價可以通過各水利工程項目之間的比較等,具體的評價等級劃分及相應灰數如表4 所示。

表4 水利工程監管成效指標等級劃分
水利工程監督管理工作成效等級及相應測度如表5 所示。

表5 水利工程監督管理工作成效測度%
灰色系統理論由鄧聚龍提出[20-21],該評價方法可以有效解決因統計數據不足而造成的信息不完全不確定的情況。鑒于水利工程監管工作成效評價實踐中難以定量測算大部分效益指標,因此客觀準確且量綱一致的數據難以獲取,處于數據完全未知和完全已知的狀態之間,即白色狀態和黑色狀態之間。筆者采用灰色聚類評價模型,通過白化權函數計算設定的灰類對應灰數的白化值,從而實現信息從白色狀態向黑色狀態過渡,得到較為準確具體的評價結果。具體步驟如下:
a.確定灰類及白化權函數。將水利工程監管成效各二級指標的灰度與灰數分別劃分為4 類:優秀(e=4),良好(e=3),合格(e=2),差(e=1),指標評價介于某兩個相鄰灰類之間時可取中間值,如3.5、2.5、1.5。
b.計算灰色評價系數。評價指標Aij的評價矩陣Di=(dijk)s×m,共m個專家進行打分,其中dijk表示第i個一級指標下的第j個指標的第k個專家的評分值。各灰類相應的白化權函數如表6 所示,指標Aij屬于e灰類的評價系數為,總灰色評價系數。
c.計算灰色評價權向量及權矩陣。指標Aij在灰度e下的評價系數,則其對各灰類的灰色評價權向量rij=(rij1,rij2,rij3,rij4),Ai下設的各二級指標權向量rij組合得到指標Ai的灰色聚類權矩陣:

d.灰色聚類評估。Aij的聚類評價,Ui=ωiRi,構造綜合灰色聚類矩陣

得到監管投入、監管結果的綜合聚類評價向量

e.根據灰色聚類評價原則,將水利工程監管成效測度閾值設定為V=(9.5,8,6,2.5)T,水利工程監管投入或結果值Z=WV,監管成效值φ=Z2/Z1。根據表5所界定的效益測度即可判斷水利工程監管工作成效。
以某在建水利工程S 作為案例分析對象,該工程目前已進入全面建設實施階段,工程點多面廣、戰線長,涉及水利、交通、市政等多個行業,施工設備和作業人員多,工程規模較大、工程投資較高,對于強監管下工程建設目標和保障質量安全的實現,監管工作任務重、難度大。因此,需要對該在建水利工程S 的監管工作成效進行綜合評價,準確衡量其監督管理是否有效,合理安排統籌后續監管工作的開展和實施。
邀請專家小組參照該在建水利工程項目資料,對其監管工作的開展與成效進行模擬打分,并根據專家打分結果進行模型實證,主要步驟如下:
a.邀請6 位專家對該在建水利工程各指標進行打分,得到D11、D21、D22、D23各一級指標灰色評價矩陣:

b.設定灰類及計算灰色評價系數。根據表6所示的各灰類灰數對應的白化權函數可計算得到4個一級指標的灰色聚類權矩陣R11、R21、R22、R23。

表6 評價灰類及其對應灰數、白化權函數


c.一級灰色聚類評價。對該在建水利工程的B11~B23進行綜合評價,其聚類評價結果U1~U4為

d.二級灰色聚類評價。總灰色聚類評價矩陣可由C-OWA 算子計算的權重與一級灰色聚類矩陣相乘,得到該在建水利工程的監管投入灰色聚類矩陣為

由U2、U3、U4得該在建水利工程的監管結果灰色聚類矩陣為

則該在建水利工程監管結果的灰色聚類評價結果為

e.綜合聚類評價向量為:Z1=W1V=8.502,Z2=W2V=8.340
監管效益值φ=Z2/Z1=8.340/8.502=98.09%,根據表5 所界定的成效測度可知該在建水利工程的監管工作成效等級為“優秀”,表明該在建水利工程監管工作帶來顯著成效。
水利工程的監督管理工作成效評價可以實現水利工程建設期監管工作的有效性衡量,解決以往監管工作投入不合理、標準化建設不完善、問題發現率低、整改不及時、整改率較低等問題。筆者基于在建水利工程特性,分別構建了涵蓋監管投入、監管中間結果、監管最終結果和監管影響的水利工程監管成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C-OWA 算子賦權法和灰色聚類分析,借鑒成本收益法的思路,構建了以投入與結果為目標層的水利工程監管效益綜合評價模型,為在建水利工程的高質量完工、綜合效益和水利工程三大目標的充分實現以及政府后續監管工作的開展思路和策略制定優化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