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雋 姚云云 王洪光(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稱《規劃》)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和具體內容,以“科學有序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來實現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規劃》中明確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發揮多重功能,提供優質產品,傳承鄉村文化,留住鄉愁記憶,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美麗鄉村的概念提出后,就有很多學者對其內涵進行了論述,在環境、生活、文化、布局和建設等方面論述了美麗鄉村的要求。《規劃》中對于美麗鄉村的描述則以“宜居宜業”“文化鄉愁”為中心,注重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和多重功能的發揮,并以實現農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為落腳點。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助人自助的職業,以其價值理念和專業方法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具有自身優勢。
首先,社會工作參與有助于聚焦農民需要,培育符號資本。農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農民對自身需要的具體化,而需要也會隨著自身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豐富、提高,但農民明確需要并表述的符號性資本較低,更遑論將其實現。社會工作專業聚焦需要,可以幫助農民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體化,并通過鄉村“扶智”培育農民符號性資本,培養意見領袖,實現鄉村內部與外部溝通。
其次,社會工作參與有助于明確地域優勢,合理規劃發展。 每個地域地理、氣候、歷史、發展狀況等因素都有自身的特點,有自身優勢和短板。曾有學者指出:“社會工作與救濟工作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社會工作有耐心作為資本”,這意味著社會工作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美麗鄉村建設同樣不能一蹴而就,應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同步,以自身特點為中心,帶動周圍可以利用的資源,最大限度的發揮本地優勢,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但很多鄉村往往基于地域習慣安排生產,對自身優勢習以為常視而不見,對周邊可利用資源并不明確,需要社會工作專業性服務輔助,明確優勢,鏈接資源,促進發展。
第三,社會工作參與有助于鄉村文化歸復,凝聚文化鄉愁。社會的現代化,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的物化、量化,鄉村原有的互助文化也被經濟規則所替代,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鄉村文化,使文化鄉愁難以凝聚。農村社會工作作為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成果之一,促進鄉村互助文化的歸復和鄉村文化的凝練,從而提高鄉村的凝聚力是其功能之一。
東北地區的鄉村有自身的氣候和地域特點,農作時限性較大,人口流失,“空心化”、老齡化是近些年比較突出的問題,這對東北地區美麗鄉村建設造成障礙,也使社會工作參與美麗鄉村建設要面臨困境。
首先,社會工作在鄉村尚未被了解,導致服務難以開展。社會工作近些年發展較快,但也呈現出極大的城鄉差異,城市社區社會工作發展遠遠超過鄉村。從全國來看,東北地區的社會工作的發展相對較慢,尤其是鄉村地區,多以留守人員為主要服務對象,但由于資金有限,能獲得的服務極少,對于大多數鄉村,社會工作非常陌生,這對社會工作者開展服務造成了較大的障礙。
其次,東北地域經濟發展相對緩慢,鄉村社會工作服務購買較少。社會工作服務購買主要有兩大資金來源—政府購買和基金會等公益性社會資本投入。東北鄉村的社會工作服務以政府購買為主,而政府購買的資金來源于財政,經濟發展狀況對于服務購買的資金投入有較大影響。由于部分基金會有商業性背景和資金來源,需要資金投入的社會效益和影響力,這導致了基金會購買很難調動用于鄉村社會工作服務。
第三,社會工作服務購買以短期為主,缺乏接續性,難以保障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效果。我國社會工作服務購買多以短期項目為主,一般從為半年到一年,其中有大量時間要用于項目評估材料的整理,一個一年的項目,實際服務時間僅為八到十個月,而量化指標的規定,使得社工為了服務而服務,而不是為了滿足案主的需要而服務,對于社會工作機構來說,缺乏前期基礎的鄉村服務難度大。社會工作機構在申報項目的時候,必然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效果是否明顯,指標能否湊夠,這使得社會工作的“耐心資本”被放棄,社會工作機構逐利,社會工作價值被拋棄,一線社會工作者被工具化。因此,以社會工作項目形式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對于社工機構來說沒有吸引力,在半年到一年內見到明顯效果更加不現實,而且難以量化為服務指標。
第四,專業社會工作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成本較高,開展服務困難。社會工作機構基本都是在城市之中,便于開展社區服務,為鄉村提供服務必然會增加交通成本和時間成。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部分開展農村社會工作的機構選擇選派駐村社工,初衷是讓社工融入當地生活,更好的了解需求,提供更為高效有效的服務。但鄉村的熟人社會導致融入困難,缺乏明確的身份定位,加之生活環境改變帶來的各種不便,駐村社工往往表現出較低的服務熱情。
第五,社會工作者與農民溝通存在主客觀障礙,導致服務效果不佳。含蓄的中國文化,讓淳樸的農民不愿意向“外人”袒露心聲,社會工作者面只能通過投入大量的時間變成“自己人”,或者由村民帶領,效率和效果都難以保證。而農民整體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同樣影響服務效果,在東北的很多鄉村都有村民的學歷斷裂的問題,部分鄉村包括青壯年在內的絕大多數村民的學歷為初中。某些外來農業投資,因生產附加值較高的農業產品,機械自動化程度高,對員工的要求也比較高,導致了農民難以共享本地發展成果。
社會工作參與美麗鄉村建設需要破除現有困境,才能提升服務效果,實現社會工作的價值,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第一,優化社會工作項目期限與指標,鼓勵專業社會工作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整體性規劃和持續服務,缺乏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遞進的短期項目運行無法產生持續性效果,也不會帶來實質性轉變,無異于資源的浪費。以人次、宣傳、簽到等形式體現的社會工作項目量化指標難以用來評價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效果,應優化指標體系,通過質性指標和量化指標相結合降低項目實施難度,以鼓勵專業社會工作參與。
第二,合理利用政策導向,加大宣傳,豐富資金來源。農村作為我國尚未被充分開發的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支持下將被逐漸激發,這也意味著商業資本支持的公益性基金會在鄉村投入雖然短期未必見到直接效益,長遠來看,會帶來豐富收益。要讓社會性資本意識到這一點,需要加大政策宣傳,并由政府搭建平臺,以豐富社會工作服務資金來源。
第三,有效利用鄉村自身資源,創新社會工作參與方式。社工融入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前期準備工作,而常用的社會工作服務項目運行,由于其滿足的需求針對性較強,對于美麗鄉村建設的整體效果影響有限。因此,創新社工參與方式是必要的,高校社工支持、遠程社工咨詢服務、駐村社工崗位設置、村官社工理念培養等都可以成為有效方法。
此外,美麗鄉村建設需要一直專業的社會工作隊伍,尤其是了解鄉村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當地人,鼓勵社會工作專業大學生返鄉提供服務無疑是最佳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