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婷婷 (沈陽工學院)
新時期,有效的研究“工匠精神”品牌宣傳和激勵的對策是必要的,在分析過程中,要結合經濟發展,科學的從多方面進行探索。這樣不僅利于提高分析水平,也能夠保證工匠精神的有效傳承。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夠更好地宣傳激勵廣大青年弘揚“工匠精神”,發展創新民族精神,以更好地推進社會經濟發展。
工匠精神能夠體現從業者對所處行業的追求,是對于生產等工作行為更為嚴謹和追求質量的保證,也是現代從業者對所屬行業的尊重和信仰。工匠精神表現出一種格外的專注力,對工作的認真態度,不計代價做好工作,追求細節的完美,從而獲得用戶的最高評價,也使產品的質量和所形成的信譽處于行業的前沿地位。工匠精神自古有。我國古代在工藝和技能方面出眾的人才比比皆是,每個人均具有較高水平的工匠精神,從長城、蘇州園林等曠世工程的建設效果中便可體現出我國的工匠精神,如果沒有這種精神的支撐,那么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便會缺乏扎實的根基,更無法推動人類整體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可見,注重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對時代文明建設至關重要。當今時代,我們更需提倡并大力發揚工匠精神,從而將其作為推動工業技術革新的主要動力。
(1)工匠精神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等各行業發展迅猛,導致環境維護的成本增加,同時印度等低成本國家也顯出了一定的優勢特色,此外英、德等國家也相應提出了“再工業化”等發展策略。反觀我國的制造業還處于發展中階段,因此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工匠精神作為一種精神和信念,是支持我國制造業實現突破發展的前提。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需要具有更強競爭力的制造業的維持,而制造業若想在中國市場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便需以工匠精神作為核心動能。有了工匠精神的支撐,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才能順利完成,可見傳承工匠精神意義重大。(2)工匠精神是消費結構變化的需要。我國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消費水平的提升,由此消費結構也形成了相應的改變。人們的消費方向已不再鎖定在量的提升,而更為關注質的獲取。當前我國的出口、代購行業發展迅猛,同時對實體銷售產業也形成了較大的沖擊,導致多數實體產業面臨銷售危機。其中的主要因素便是國內的產品質量和品牌難以達到國際的水準。其原因具體可總結為:國內的低端產品生產過量,而中高端產品的品質又難以滿足市場消費的需求。這便要求生產企業應具有時代的工匠精神,將企業的經營重心調整到提升產品質量方面,加強對產品品牌的建立與維護,要求產業鏈的所有相關人員均需具備較高水平的工匠精神,從而打造更具質量和品牌優勢的優質產品,從而滿足市場消費結構變化需求。(3)工匠精神是提升國家形象的需要。國家的興盛也需品牌的支持。美國具有享譽國際的“蘋果”“可口可樂”等品牌;德國有“大眾”“西門子”等品牌;而日本則有“索尼”“三菱”等。我國在不斷的發展中,也逐漸形成了“華為”“阿里巴巴”等國際品牌,成為中國在世界經濟的名片。大品牌需要有更高質量的產品支撐,在當前技術和設備水平不斷提升的形勢下,行業人員的技能與素質也相應提升。能夠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優質品牌,讓世界人民想到中國,便能夠聯想起高端、品質、安全、精細等標簽,成為中國工匠精神的最好表現形式。
工匠精神可從道德和制度兩方面衡量和制約。從道德層面分析,工匠精神能夠集中表現出匠人對職業價值的定位,能夠體現出個人對行業的尊重。而若想切實落實工匠精神,推動從業者形成更為穩定的匠人習慣,便需建立品質和標準較高的制度作為支撐。該制度體系中可包括質量控制、行為管理及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細化制度,通過嚴格落實和執行制度內容,能夠讓從業人員養成良好的習慣,并將習慣逐步形成一種精神,成為指導其開展行業工作的精神動力。
此外還需相應設置晉升、收入分配和再教育等機制,為從業者提供精神及物質等多方面的激勵。如企業可結合從業者具體的貢獻度和技術水平,為其提供相應的薪資,并在個人職位、再教育和崗位提升等方面給予更優惠的傾斜。此外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也需配套提供相應的服務內容,尤其在經濟保證制度方面應加強建設力度,從而在整體層面提升工匠的收入。企業在建立薪酬體系時,應側重提升一線工作人員的整體薪資水平,引導社會就業觀念的轉變,更側重發揮一線勞動人員的價值。此外還需定期為工匠提供再教育的機會,讓一線工作人員不斷接受到行業前沿的技術理論和技能指導,從而隨時提升自身的崗位技能。
對于工匠開展培養計劃是一個長期和具有實踐性的教育過程,需要社會和教育機構等相關方面協同實施,同時企業也應積極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實現內外部的培養。我國應將匠人精神的培養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在校企之間搭建合作橋梁,充分明確各方的責任和義務,搭建校企合力完成匠人培養的新型教育模式。培養工作應緊密結合企業和勞動本身,從勞動者的實際出發強化職業教育體系的搭建,主要形成現代化的教育機制,進一步完善匠人培養渠道,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職業教育,為培養專業人才貢獻力量。
政府也需在資源方面進行有效的支持,以激勵機制吸引人才,以創新的模式培訓人才,將工匠精神有機融入到教育內容當中。企業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定期為一線工作人員提供培訓的機會,從而讓從業者不斷提升職業技能,從而有效提升產品品質,樹立企業品牌。此外還需將職業院校的現代化教育制度與傳統的學徒制進行結合使用,形成更具競爭力的育人機制,從而實現行業技術的良好傳承。要結合實際教育條件打造可行性更強的育人機制,從而以學徒制為基礎,企業協同參與育人工作,實現行業技術的完整傳遞。此外員工也需不斷鉆研技術、研究行業特征,進一步加強獨立學習能力,通過不斷的交流擴大行業視野,更為重視自身職業技能的發展和道德的體現,從而有效傳承并發揚工匠精神。
其一,要形成理想的制度環境。工匠精神最忌諱浮躁的情緒,這也是工匠精神無法有效傳承和發展的根本誘因。如果匠人的心理更為急躁,對成功的速度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希望,那么便無法保證產品的品質,更無法獲得相應的尊重,沒有耐心和沉穩的性格,便無法制作出高品質的產品。若想實現工匠精神的有效傳承,便需首先轉變匠人的觀念,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工匠精神體現出較為濃厚的文化意蘊,是我國制造行業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沉淀逐漸形成的精神品質,因此也需逐漸滲透實施,并以制度作為輔助,完美實現精神和產品品牌的建設工作。其二,工匠制度應作為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的一部分,世界范圍內產品質量得到公認的德國和日本,便具有較為強烈的工匠精神,而其本質是具有保證工匠精神落實和發揮的健全制度。確立符合市場的工匠精神和制度,需政府合理規范市場體系,首先國家要形成較高標準的工匠制度,為技術人才提供經濟和社會價值方面的認可,使其在精神上獲得肯定。
其次還需對市場的競爭者進行有序的監管,對違反市場發展規則的企業進行懲罰。如果這些群體在破壞市場秩序后沒有受到相應的制裁,那么一線的技術人員也不會甘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追求產品的品質。據研究結果分析,消費者的需求轉變方向已從無到精實現跨越式的轉變和提升,消費者日益嚴苛的需求也成為推動企業提升產品質量的重要助力。市場供給量不斷提升,競爭日益嚴峻,這些均從各方面促進企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打造個性化的產品品牌,從而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工匠精神”的有效宣傳,利于提高人們工作效率,為了更好地進行品牌宣傳和激勵研究,要不斷提高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與掌握能力。結合以上探索,在實踐研究過程中,要抓住工匠精神實質內容,科學的樹立品牌,不斷加強工匠精神和制度管理水平,從而才利于推進工匠精神的有效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