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樹沁(西北民族大學法學院,甘肅蘭州730124)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發展鄉村旅游是脫貧攻堅的一個重要渠道,要抓住時機,把資源變資產,實踐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鄉村旅游是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依靠農村區域的自然環境、傳統建筑和鄉村文化等資源,在傳統農村休閑游和農業體驗游的基礎上,拓展開發會務度假、休閑娛樂等項目的新興旅游方式。
⒈鄉村旅游品牌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鄉村旅游品牌的發展能夠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生產力發展水平,使農民實現生活富裕。能夠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村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和調整,縮小農村與城市的貧富差距,拉動我國的經濟增長。
⒉鄉村旅游品牌發展能夠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播[3]
通過打造鄉村旅游品牌,將鄉村旅游與鄉村文化相結合,使得鄉村民俗,鄉村文化得到傳承和保護。能較好地促進地域文化、傳統文化及民族文化的認同,加速了鄉村文化的傳播。
隨著鄉村旅游品牌的發展,許多地區盲目跟風建設,由于缺乏特色品牌建設意識,鄉村旅游缺乏創新性與獨特性,導致鄉村生態旅游缺乏吸引力,千篇一律的鄉村旅游品牌嚴重影響了當地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鄉村旅游品牌大眾化,沒有創新意識,無法促進旅游者的消費。大多數鄉村生態旅游開發都是自發而起的,經營者都是農村居民,從整體規劃、政策保障、資金投入都存在一定障礙和難度,以至于鄉村生態旅游的基礎設施、服務保障嚴重落后。樹立特色品牌意識,將當地鄉村特色民俗文化融入自然風光旅游產品開發中,是鄉村生態旅游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
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鄉村生態旅游經營管理者和旅游者生態環保意識薄弱,并且許多開發者過于注重經濟利益,忽視對自然資源的保護。管理者不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致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減少,生態破壞和環境退化等環境問題。由于對環境消費利益的不合理使用使得環境利益遭受到嚴重的損害。
在基層地區的政府監管部門不過完善,執法人員較少,鄉村旅游存在法律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各鄉村旅游地區的管理部門和執法部門缺乏有效統一管理,沒有形成統一集中執法管理。由于市場對鄉村旅游調控不夠,沒有規定統一的標準,許多地區鄉村旅游發展過于盲目,缺乏統籌規劃,未構建科學、完善的經營管理體系,導致營銷產品及服務單一、市場惡性競爭。
由于鄉村旅游是新興的旅游項目,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沒有對其有明確的規定,在《旅游法》中對于鄉村旅游也沒有明確的規定。鄉村旅游品牌缺乏法律法規的保障,導致行業標準不規范。沒有統一的標準,以至于鄉村旅游不正當競爭,惡性發展。
隨著我國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201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加大了對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合法權益的保障,更加嚴格規范旅游市場秩序的監管,要求保護和合理利用旅游資源。2015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8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環境方面的立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資源方面的立法為鄉村旅游的發展與環境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提供解決鄉村旅游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的方法。《經濟法》中《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關于市場監管和調控對于鄉村旅游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知識產權法》中《商標法》《著作權法》對于品牌起到了保護作用。但是在各法律中對于鄉村旅游品牌發展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因此,關于鄉村旅游方面的立法有待進一步完善。
由于法律具有滯后性,在鄉村旅游品牌發展方面,我國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規來約束。我國當前的法律體系還不能滿足鄉村旅游品牌發展的需求,更無法妥善解決鄉村旅游發展與社會生活各方面之間存在的矛盾。因此,要順應鄉村旅游品牌的發展,就需要完善鄉村旅游品牌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立法,嚴格執法。
我國環境法體系由污染防治法和資源保護法等分支構成。環境法應當把設定管理責任作為實現保護目標的基本手段。應當對在污染防治法和環境保護法等法律中表現違規,違法的行為,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和對自然資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的行為進行調整完善。加強鄉村旅游開發與保護的法律法規,出臺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完善鄉村旅游標準化管理體系,確保管理者合理開發利用鄉村自然資源,完善提高鄉村旅游的服務水平,促進鄉村旅游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實現鄉村旅游的發展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雙贏。
在鄉村旅游品牌發展方面,行政監督管理難度大。對于市場的監督管理涉及工商、衛生、質監、食品藥監等部門,由于部門多,人員少,且在基層地區的監督管理部門少,面對地域廣闊的農村市場,各部門協調難度大。由于行政監管力量的薄弱,對農村市場的管理難以全面,對鄉村旅游品牌方面的管理力量更加薄弱。因此需要完善行政方面關于鄉村旅游的監管。重點調整實施自然資源和規劃建設、生態保護、市場監管、衛生健康、鎮區和鄉村治理、農業技術推廣使用等方面的行政監管。對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的建設與管理提出規范性要求,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進行經濟發展可行性研究,準確認知產業發展之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加強鄉村旅游安全管理,將鄉村旅游安全納入地方綜合治理體系,定期對鄉村旅游景區的食品生產、餐飲服務等開展監督檢查,確保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旅游安全。
建立專門的鄉村生態環境監督機構,明確監督管理部門職責,合理配備數量充足的工作人員,為鄉村旅游開發者、管理者和相關工作人員提供指導。
并對鄉村生態環境發揮監督管理作用,本著公正、公平原則,對不符合生態標準的項目及時查處,對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鄉村旅游項目責令立即整改。
在經濟法中對于鄉村旅游的市場監管立法不夠全面。應當加大鄉村旅游等服務業和區域協調發展的立法,為其發展提供必要的行為準則。通過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促進鄉村旅游公平競爭。制止鄉村旅游中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通過完善經濟法中對鄉村旅游發展的市場監管,實現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完善市場規制與市場監管,規范市場行為,調整市場秩序。完善鄉村旅游的標準化,調控鄉村旅游的發展。
鄉村旅游品牌的法律保護需要與我國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相結合,關于鄉村旅游品牌保護的立法體系的建立應當與知識產權立法體系融合調整,結合新形勢下我國鄉村旅游品牌發展的需要,為實現鄉村旅游品牌的建設,應當完善在知識產權法中鄉村旅游品牌的立法。
我國目前知識產權法中對于鄉村旅游品牌方面沒有明確的規定,對于鄉村旅游品牌的不正當競爭,品牌類化等各方面應當進行具體明確的規定。由于鄉村旅游品牌內容的多樣化,導致涉及知識產權多方面內容。構建鄉村旅游品牌,需要完善《著作權法》《商標法》中關于鄉村旅游品牌方面的內容,確保鄉村旅游品牌得到合理的,合法的保護。對于鄉村旅游中涉及非物質文化方面的內容應當通過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來加以保護。
在當今時代下,打造鄉村旅游品牌,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也是實現我國繁榮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要完善鄉村旅游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相關部門和管理者共同努力,解決鄉村旅游發展與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擴寬鄉村旅游的內容,進一步加強鄉村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鄉村旅游的品質,提高鄉村旅游的核心競爭力,打造鄉村旅游特色品牌。為廣大游客提供更多安全、健康、舒適的旅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