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璐穎 (嶺南師范學院)
美國學者埃德加卡恩在1980年首次提出時間銀行的概念,時間銀行其實是對傳統志愿服務模式的改良,它將志愿者的服務時間進行量化、允許流通,與銀行的金融服務類似,志愿者可將自己為他人提供志愿服務的時間儲存在時間賬戶里,當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可以從自己的賬戶中提取儲蓄的志愿時間以等量交換獲得他人的服務。
1.開發低齡老年人力資源
低齡老年人大多身體健康,而且積累了豐富的社會工作經驗,能夠承擔一定強度的腦力和體力勞動,也有意愿在退休之后發揮余熱,為社會和他人貢獻自己的力量,再加上目前我國的專業養老服務人員稀缺,時間銀行養老模式開創性地開發了潛力巨大且閑置的低齡老年人力資源,通過安排健康的低齡老人在接受專業陪護技能培訓后從事養老服務工作,既能夠讓他們老有所為,解決他們退休之后精神空虛的問題,又滿足了他們日后的養老需求。
2.節約養老成本,提升我國養老服務質量
時間銀行是用自己的志愿服務時間來兌換獲得等值的養老服務,不需要額外支付費用,節約了資金成本。目前單純依靠國家養老,國家財政資金支持有限,難以對老齡化人口提供全面、高質量的養老保障;居家養老模式一方面難以向老年人提供專業醫療保健護理服務,另一方面也會加重雙獨生子女家庭的經濟負擔,社會急需建立起政府、社會、家庭共同合作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在此背景下建設時間銀行能顯著填補養老服務人員缺口,提高我國的養老服務水平。
從1998 年起,我國多個城市就開始積極探索時間銀行的互助養老模式如何在我國的國情下推行,總體上看,我國時間銀行養老機構的運作形式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社區主導的時間銀行、基于政府購買服務設立的時間銀行和依托第三方組織設立的時間銀行。其中,社區是我國時間銀行養老實踐的主要主體,他們的養老服務對象有限,一般限于本社區居民,由社區居委會全面負責機構的運營和管理;基于政府購買服務建立的時間銀行由政府牽頭管理運作,由于有政府公信力做擔保,這類時間銀行公眾參與率高,資金充裕,但目前在我國只有極少時間銀行采用這種模式。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依托企業、學校等第三方組織組建的時間銀行,增長速度也很快。目前,我國在推行時間銀行養老模式時遇到的問題主要有:
目前,時間銀行在我國仍屬于處在起步階段的新興事物,社會關注程度不高,缺乏支撐其正常運轉的必要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綜觀各地的時間銀行養老機構,他們的組織管理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混亂,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機構來進行規范和完善。大部分的時間銀行依托社區居委會組建發展,規模較小,社區本身資源有限,無法為時間銀行的日常運行和進一步發展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無法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推廣,公眾對其認知度和信任感不高。
國內的時間銀行由于相互獨立,沒有統籌協調的機構進行監管,無法對服務時間制定統一的計量標準,只能簡單地記錄服務時長和服務內容,忽略了不同類型服務的勞動強度和技術含量差異,缺少對服務質量的評估。此外,時間貨幣的流通也十分有限,志愿者儲蓄的服務時間只能在機構內部兌換,社區與社區之間、機構與機構之間由于執行標準不同,無法通存通兌,一旦發生居民搬遷、相關負責人調離崗位、儲蓄檔案遺失等情況之前儲蓄的時間貨幣將成為壞賬,無法流通兌換。
我國時間銀行多由社區經營管理,其工作人員主要以社區工作人員兼任和低齡老年志愿者參與為主。
社區工作人員本身有大量本職工作需要完成,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時間銀行的管理和提升工作中去,而低齡老年志愿者往往不具備全面的醫療陪護知識和技能,因此目前大多時間銀行提供的多為非專業的居家養老服務,比如助餐、助潔、助急等服務項目,助醫、助浴、心理輔導等專業服務相對比較少,服務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由時間銀行的概念可知,其功能能否穩定持續的關鍵在于有效地對流通的時間貨幣進行計量和儲存,這就需要養老機構建立完善的信息儲存和交流系統。而我國目前大部分時間銀行由于起步較晚、缺乏經費支持等原因無法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統,對時間貨幣的計量和儲存仍然依賴人工登記和紙質文件存檔,極容易出現錯記、漏記、記錄不規范、文件遺失等問題,嚴重限制了時間貨幣的流通和時間銀行的規范化發展。
政府應該加大對時間銀行的重視程度和宣傳力度,出臺專門性的政策和制度為其良性發展保駕護航,吸引其他社會群眾積極參與。針對時間銀行管理混亂的問題,政府應該主導建立全國總行與地區分行協調運作的機制,其中總行對全國機構進行統籌運營管理,各地區設置的分行結合自身情況制定自己的運營策略,總行與分行之間通過統一的管理平臺有效對接分行,保證時間銀行的各項活動能夠跨地域開展;同時,政府要努力吸引多元化社會主體如企業、醫院和公益組織等加入合作,為時間銀行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支持。
政府相關部門應當盡快制定完善的勞動服務時間衡量標準,考慮將可提供的志愿服務按照勞動類型和強度分類設置不同的時間貨幣換算比例。另外,為了促進時間貨幣在不同機構和不同地區之間的流通兌換,需要對現有的時間銀行金融制度進行改良。首先,時間銀行可以與第三方金融機構展開合作,例如將保險公司引入經營主體,降低時間貨幣無法兌現的風險。其次,為了提高社會在時間銀行中的參與度和認同感,可以對需要接受服務的老人提供“透支”服務,由其子女或者其他親屬通過志愿服務進行“還貸”。允許子女繼承父母的時間貨幣并許可時間貨幣在家庭成員之間的轉讓,既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輕志愿者,又可以激發現有成員的服務熱情。
養老服務質量的提升離不開完善的培訓制度,需要組織多樣化的技能培訓課程來提高志愿者的服務技能和水平。此外,要逐步提高志愿者的準入門檻,要求持證上崗,通過獎勵積分等激勵手段鼓勵志愿者接受專業的培訓、參加專業技能考試,提升自我的服務能力。目前,時間銀行的志愿者以低齡老年人為主,應該要拓展志愿者的來源,吸引從事醫生、心理咨詢師等職業的年輕人加入志愿者隊伍,在為老年人提供更高質量服務的同時傳授服務的技能和經驗。此外,在校大學生也是需要著重吸引的人才資源,他們受教育程度較高,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強,將他們納入時間銀行的服務隊伍,能提升養老服務的檔次,增強時間銀行運營的可持續性。
為提高時間銀行的運營效率可以建立跨區域、跨機構的時間銀行電子信息平臺,設置志愿者注冊、養老需求發布、線上咨詢、網上預約、時間貨幣儲蓄與兌換等功能,利用互聯網技術解決紙質文件易丟失、難保存,手工記錄易出錯等問題,提升時間銀行的信息管理和處理效率。另外,應該將時間貨幣的發放儲存、流通使用等過程規范化,構建全國統一的時間銀行信息共享平臺,將全國各地區的時間銀行電子信息有效對接,讓參與服務的志愿者、被服務者能夠隨時隨地對相關信息進行查詢與瀏覽,促進時間貨幣跨區域的互通互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