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柏,張 遷,王 瀚,王 斌,薛軍輝,王小成
空軍軍醫大學航空航天醫學系是全軍唯一的航空航天醫學專業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點,擔負著為全軍培養和輸送航空航天醫學專業人才的重任。我校空醫專業本科生長干部學員畢業后,大多數會分配到我軍航空兵部隊的醫療衛生崗位當中,他們是維護和促進航空兵部隊官兵身心健康的排頭兵,是鞏固和提升部隊戰斗力的重要保障力量,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培養出能夠及時適應新時期航空衛勤保障工作需求、充分滿足航空醫療衛生崗位任職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我們在平時教學工作中需要不斷思考和持續改進的問題。
隨著當前空軍現代化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不斷深入推進,新型航空武器裝備和作戰力量快速跨越式發展,這些變化對航空兵部隊飛行人員的生理、心理和智能等方面提出了高要求。空軍實戰化訓練改革穩步推進,訓練難度和強度也不斷加大,特別是自由空戰、體系對抗和突防突擊等品牌訓練的全面展開,使飛行人員面臨前所未有的生理、心理極限考驗。例如高加速度載荷、高發飛行錯覺、高認知負荷、高空缺氧、高度心理應激和嚴重飛行疲勞等“五高一嚴重”問題[1],無疑會對飛行人員的身心健康和飛行效能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另一方面,新機種陸續列裝部隊、新形式訓練任務接踵而來,也給飛行人員帶來了新的考驗。例如,全新數字化座艙帶來的海量信息輸入和嚴重認知負荷、夜間光學污染導致的視功能受損和遲發性近視、常態化高原輪戰輪訓造成的低氧刺激、與大型預警機或轟炸機長航時飛行相關的電磁輻射和生物節律紊亂等都將是新形勢下航空兵部隊飛行人員所要面臨的醫學問題,也是未來航空衛勤保障工作者所面臨的挑戰。
除此之外,調查顯示,近十多年來隨著空軍裝備發展和訓練大綱調整帶來的影響,飛行人員在各類疾病的發生率、住院率和停飛率等方面,與上世紀相比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首先,得益于現代醫學的發展,以及先進篩查技術手段和治療方式方法的不斷改進,飛行人員器質性疾病發病率、停飛率顯著下降,而頭痛、暈厥、神經衰弱、抑郁癥、抑郁狀態、心境不良、惡劣心境及應激障礙等功能性疾病和精神類疾病占比逐年升高,這與飛行工作的高風險、高負荷、高度精神壓力、復雜航空特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不無關系[2]。其次,科學技術發展帶來飛行器座艙環境的不斷改善,以及飛行人員選拔、航空生理訓練、改裝體檢等各項標準或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嚴格實施,使得航空性疾病發生率逐年下降[3],但高機動性和高飛行載荷新型戰機的列裝以及飛行訓練科目強度和難度的加大,會不可避免地造成飛行錯覺、眩暈等前庭功能相關疾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此外,隨著后勤保障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新時期飛行人員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超重、肥胖、脂肪肝等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發病率逐年攀升,已成為影響航空兵部隊官兵身體健康和飛行績效的一類重要疾病[4]。最后,受實戰化飛行訓練強度不斷加大的影響,因飛行疲勞引發的急慢性訓練傷也呈大幅度上升趨勢。例如頸腰疾病,長期居于飛行人員發病率和住院率的首位,調查顯示約40%~50%的飛行人員長期受頸腰痛問題困擾[5]。可見,在空軍加速轉型發展的新形勢下,圍繞“人-機-任務-環境”相適應的新矛盾和新問題將不斷突顯,飛行人員所面臨的考驗將不斷加大,這對航空軍醫的衛勤保障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對其崗位勝任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航空航天臨床醫學專業學員的培養方式和培養計劃與普通臨床醫學專業學員基本處于同軌道,僅在第四學年的第二學期集中學習航空航天醫學相關專業知識。課程內容包含了航空航天知識、航空航天生理學、航空航天生物動力學、航空航天心理學、航空航天衛生學、航空航天衛生勤務學、航空航天流行病學以及航空航天臨床醫學等,所有課程學習需在3個月時間內集中完成。在這其中,航空航天臨床醫學作為一門首次崗前任職專業課,課程的授課質量和教學效果將直接影響學員未來到崗后的任職能力和業務水平。但結合新形勢下內外部及主客觀因素對航空軍醫人才培養提出的新挑戰和新要求,目前該課程的教學模式還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2.1 理論課教學內容與部隊實際問題和現實需求貼合不夠緊密 根據以往飛行人員的疾病譜特點,目前航空航天臨床醫學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設置以專科知識為主,包括了眼科、耳鼻喉科、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和外科等。在以往的授課過程中,注重講授與飛行人員密切相關的各專科重點疾病的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治原則和醫學鑒定原則,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但部分課程內容可能與普通臨床專業課程存在重復,有些課程的航空醫學特色不夠鮮明,容易導致學員學習興趣降低。另一方面,大多數課程內容采用很多年來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和標準套路,未能針對新形勢下顯現的新問題和新矛盾進行及時跟進和更新,因此容易導致教學內容與學員未來的工作實踐相脫節。最后,航空臨床醫學本應具有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雙重屬性,預防醫學的理念應該始終貫穿航空軍醫日常的醫療衛生保障工作當中。但我們在既往的教學活動安排中更多的是以疾病為中心,以診治和鑒定為重點,而忽略了整體教學內容中疾病預防環節所占的比重。
2.2 實踐課教學內容與崗位勝任需求匹配不佳 從實踐課程設置的角度分析,目前一大部分實踐課程設置如隱斜視檢查、夜視功能檢查、睡眠障礙檢測、前庭功能檢查、低壓艙檢查、下體負壓及立位耐力檢查等等,大多數僅在上級醫院、療養院或醫學鑒定中心這一級別的醫療單位中才能開展,但在平常航醫室的醫療衛生工作中較少用到。而額鏡、鼻鏡、電子耳鏡、心電圖機、各類型理療儀或中醫理療包等多種基層單位標準配發的檢查器械或儀器對于航空醫生來講,更為實用。能夠熟練操作這些器械,或掌握常用檢查儀器的使用方法,更有助于提升學員畢業后的業務水平和崗位勝任能力,更能夠為官兵提供實實在在的醫療衛生保障服務。航空軍醫人才培養是一種以全科醫師為特點的培養模式,新形勢下的軍隊航空衛勤保障工作要求我們必須為部隊培養一批“六會四懂”的航空軍醫專業人才,即:會飛行衛勤保障,會衛生防病,會一門臨床專科技術,會心電圖操作診斷,會營養衛生指導,會航空醫學訓練基本操作;懂航空醫學基礎理論,懂飛行訓練基本常識,懂心理衛生基礎知識,懂常用理療操作技術[6]。因此,如何調整和改良實踐課程教學內容,不斷提高學員的崗位勝任能力,是我們需要及時思考的問題。
2.3 當前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不利于以第一任職能力提升為目的的教學活動實施 按照當前航空航天醫學專業學員的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安排,在整個航空航天醫學相關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航空航天臨床醫學的教學活動僅為1個月左右。由于時間短,排課緊密,因此在課程內容設置上難以做到面面俱到,而且學員需要在較短時間內接收繁多冗雜的理論及實踐課知識,期間還夾雜著其他課程的緊張學習任務,并且面臨多項考試的壓力,因此難免會造成教學效果不理想、學員消化吸收和掌握知識的程度偏低。此外,整個航空航天醫學課程安排在大四下半學期,學員即將步入臨床實習階段,又將面臨聯考和畢業分配壓力,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多,容易產生學習倦怠心理。調查顯示,我校空醫專業學員與臨床醫學專業學員相比,在學習倦怠程度上高于后者,在學習投入程度上也顯著低于后者,這與學員專業思想不牢固、專業認同感較低等因素不無關系[7]。
3.1 革新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增強學員專業認同感,促進第一任職能力提升 轉隸后的空軍軍醫大學是為航空兵部隊培養和輸送航空衛勤保障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本科教育教學方面,應該針對現有航空航天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進行深入廣泛調研,針對有理可行的優化方案和改革措施進行充分論證,及時調整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以適應新形勢下基層部隊對畢業生崗位勝任能力的新要求。按照現有的培養計劃,學員接觸航空航天醫學相關課程的時間較晚,并且這些課程集中安排在3個月時間內,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扎堆進行灌輸式講授,難以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不符合任職能力培養的教學規律,也難以調動學員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因此建議將部分航空航天專業基礎課調整至大二或大三進行學習,同時可建立寒暑假期間學員到航空兵部隊航醫室、體系醫院空勤科和空軍療養院進行見實習的制度,讓學員早期接觸航空航天醫學知識,早期了解飛行,了解航衛保障工作,增加學員對航空醫學事業的認識,培育學員對航空醫學崗位的專業認同感、使命感和榮譽感。在大四階段,對照基層部隊對航空軍醫崗位任職能力的新要求,適當增加航空航天臨床醫學課程的教學時數,減緩原有高密度、高強度、滿堂灌式的授課節奏,給學員留有足夠時間和精力來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在大五實習階段,根據飛行人員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疾病特點和學科分布特點,應該有選擇地將實習學員重點分派至耳鼻喉科、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脊柱外科、眼科、康復理療科等科室進行輪轉學習,并且安排足夠時間的體系醫院空勤科實習,以進一步達到以飛行人員疾病防治和健康維護為中心的實踐教學目的,促進學員崗位勝任能力的生成。
3.2 持續優化課程內容,廣泛開展崗位任職需求調研 航空醫療衛生崗位對任職能力需求的改變也促使我們應該不斷地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調整。例如,飛行人員群體凸顯的高負荷飛行所致的飛行疲勞和生物節律紊亂、長航時夜間飛行訓練帶來的視覺疲勞甚至視功能受損、長期高壓工作環境誘發的各種精神性疾患和睡眠障礙、以及飛行員群體高發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和頸腰痛等問題,已逐漸成為威脅飛行人員身心健康、影響飛行績效、限制戰斗力生成和保持的重要因素。如何針對飛行人員的以上醫學問題進行健康維護,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未予重視,常常忽視了實際工作中此類醫學問題的教學,導致學員常常僅對飛行人員常規經典疾病知識如氣壓損傷性疾病、空暈病、屈光不正、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頭痛、暈厥、尿石癥等教科書內容掌握較好。而飛行人員的疾病防治和健康維護重在“防”,因此針對飛行員“防病”需求較高的醫學問題,建議適當開設相應的衛生宣教實踐培訓,培養和鍛煉學員們開展多方面處置飛行人員各類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能力,提升其業務水平。此外,從教員角度,也應堅持開展廣泛的航空軍醫崗位任職需求調研,定期深入航空兵基層部隊,及時了解飛行人員群體在疾病防治和健康維護方面的新矛盾和新訴求,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設計,使教學工作更加貼近航空兵部隊的實際需求。
3.3 豐富教學活動形式,促進學員學習內動力提升 現階段,高年級的軍醫大學學員廣泛存在學習倦怠水平較高、學習投入和學習內動力明顯不足等問題[7],影響學員成才成長。因此,在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實施過程中,應當注重運用多種手段有效促進學員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努力提升學員的學習內動力。首先,在思想上,應注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員加以正面引導,使其樹立“為戰而學”的思想,培養學員自立、自主精神,幫助學員克服學習惰性。其次,在授課方式上,可以先選擇部分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探索,逐步引入“雨課堂”“慕課”或“對分課堂”等新穎的授課模式,以達到增加課堂趣味性和學員參與度的目的。在教學內容設計上,以學員第一任職能力提升為中心,對照崗位需求,突出學員實踐技能培養。實踐課程內容的學習和實踐技能的考核可適當安排在學校附屬醫院相關科室的門診或檢查治療室。例如,在康復理療科診療室進行參觀學習,使學員熟悉和掌握康復理療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相關儀器的規范操作。在眼科或耳鼻喉科門診進行有選擇性地見實習,真實接觸患者,實地操作眼底鏡、裂隙燈、擴鼻器、額鏡等,使學員掌握常規檢查儀器的使用。按小班制輪流安排學員在心電圖室承擔短期的心電圖檢查和診療任務,使學員能夠熟練掌握心電圖檢查操作并能對結果進行準確判讀。上述培訓內容也可靈活安排在大五實習期間,由教務部門統一協調組織,制定出一套真正符合航空航天臨床醫學專業學員崗前任職能力提升的實習計劃。最后,在課程考核方式和管理方法上進行改革,應破除以往以課堂理論知識筆試成績為唯一評判標準的考核模式,最大程度地將學員在課程學習和技能培訓過程中的“參與度”和個人表現納入考核體系中,促使學員積極、主動地參與第一任職能力培養當中去,變應試教育為能力和素質教育。